理论教育 黑龙江省政府批准李金镛祠堂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漠河旅游景点

黑龙江省政府批准李金镛祠堂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漠河旅游景点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5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将曾经有的李金镛祠堂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10年在漠河胭脂沟这个打造中的旅游景点立碑明示。因为有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名,2007年漠河县人民政府迅速扩建了李金镛祠堂。对祠堂的重修、扩建和封赠的“文物”“漠河采金鼻祖”“金圣”等名号,李氏后裔表示了真诚的谢意,并愿意将他们的先祖贡献出来供远近游人膜拜。

黑龙江省政府批准李金镛祠堂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漠河旅游景点

漠河,因应发展地方经济而大力培植旅游业的需要,奉旨到漠河胭脂沟(金沟)开办金矿的李金镛(1835—1890)重演了人神一体的辩证法。2005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将曾经有的李金镛祠堂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10年在漠河胭脂沟这个打造中的旅游景点立碑明示。因为有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名,2007年漠河县人民政府迅速扩建了李金镛祠堂。在这个省级文物保护碑碑阴,铭刻着下述文字:

李金镛祠堂,位于漠河县金沟林场场址西侧北山坡上,占地一万五千平方米,重点保护区一万平方米。该祠始建于清宣统元年(一九零九年),架木为之,至民国末年被毁。为纪念这位漠河采金鼻祖,一九九七年漠河县人民政府在原址上重建祠堂,风格为明清仿古式,后又设立金圣碑和石狮。该祠堂铭记着百年前李金镛奉命率众人穿密林,越高山,涉激流,历尽艰辛,创办了漠河金矿,乃至把自己神魂永远留在他的最后驿站——漠河。

在漠河县县政府扩建祠堂同时树立的“金圣”碑碑阴,刻写的碑文对祠堂的毁建有了更具体的考证、描述:

李金镛(公元一八三五—一八九零),字秋亭,号翼御,江苏无锡人,清二品衔吉林候补道,督理黑龙江等处矿务观察使,后诏赠内阁学士,国史馆立传,建专祠享祭。漠河李金镛专祠准立于光绪二十四年(公元一八九八),一九三五年颓毁,同年七月漠河村民集资重建,一九六六年“文革”时期被毁,一九九七年漠河县再建于胭脂沟,二零零七年扩建。(www.daowen.com)

漠河地广人稀,金矿也早就荒废。1935年7月,究竟是哪些漠河村民集资重修祠堂,并无实据可考。对祠堂的重修、扩建和封赠的“文物”“漠河采金鼻祖”“金圣”等名号,李氏后裔表示了真诚的谢意,并愿意将他们的先祖贡献出来供远近游人膜拜。为此,仍在当地生活的两位李氏后人于2008年题写了感谢地方政府的对联:“颂名人北极伟业,励华夏后代千秋。”从祠堂、塑像、碑铭等可视物象看,对李金镛这个人的纪念还大致停留在“礼”的层面。当这些可视物有序地陈列在同一空间——旅游点,并供游客展览参观从而为地方创收增收时,由相对客观的“漠河采金鼻祖”升华而来的“金圣”这一被碑刻固化的谥号、封号自然就有了旅游观光业的延伸产品——“金圣发财香”:

金圣发财香源于胭脂沟采金鼻祖——金圣李金镛。清光绪年间,李金镛奉命到漠河胭脂沟开办金矿,每次下矿前都要点香祭拜,祭拜后,黄金产量与日俱增,金圣发财香由此而来,并传至今日。

作为主持、筹办金矿的权臣,李金镛当年是否亲自下矿?当年黄金产量的增长是否源自他的祭拜?“金圣”祭拜的又是何方神圣?在祠堂前树立的招引游客上供、捐功德许愿的“金圣发财香”展示牌上,上引文字对这些问题都没有清楚说明。金圣发财香的模糊性、含混性增添了其神秘性,进而由真人李金镛而来的“金圣”传说故事衍生成为可以信赖的神话。这样,通过金圣发财香这一“传统—俗”的发明和游客、香客的敬拜实践,原本出于缅怀先贤的“祠堂—文物—礼”实现了向“庙宇—香火—俗”的转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