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曲阜孔子庙祀典及历史研究

曲阜孔子庙祀典及历史研究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去世,鲁哀公亲自吊唁:“诔之曰:‘旻天不吊,不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1]首开国君祭祀孔子的先河。汉高祖祭祀孔子图孔子去世后,“故所居堂,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改为庙宇。汉高祖十二年(前197年),南征北还的刘邦专程到孔子故居“以太牢祠焉”,首开帝王亲自祭祀的先河。受刘邦的影响,“诸侯卿相常先谒而后从政”。司马迁(前

曲阜孔子庙祀典及历史研究

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去世,鲁哀公亲自吊唁:“诔之曰:‘旻天不吊,不慭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1]首开国君祭祀孔子的先河。

汉高祖祭祀孔子图

孔子去世后,“故所居堂,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改为庙宇。汉高祖十二年(前197年),南征北还的刘邦专程到孔子故居“以太牢祠焉”,首开帝王亲自祭祀的先河。受刘邦的影响,“诸侯卿相常先谒而后从政”。司马迁(前145―前?)考察孔子遗迹时,“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2]。既在家庙祭祀,也在孔子墓祭祀,并在墓前举行乡饮、大射等礼仪活动。

西汉元始元年(公元1年),平帝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同时封孔子十六代孙孔均为褒成侯,食邑两千户[永元四年(92年)削减为一千户],曲阜孔子家庙以孔子嫡孙为主祭。由于褒成侯还负责京师的孔子祭祀,“辟雍礼未行,祠先圣师,侍祠者孔子子孙,太宰、太祝令各一人皆备爵”,而且有封国,所以褒成侯都是每年四季回来祭祀,祭后即回,“褒成侯四时来祠,事已即去”[3]。《史晨前碑》说:“虽有褒成世享之封,四时来祭,毕即归国。”[4]即褒成侯四时来祭祀,祭祀后即回封地。从《前汉书》“外戚恩泽表”看,褒成侯封地在山阳郡瑕丘县,位置在今山东曲阜西北的兖州境内,距孔子庙也就是十五公里左右,祭祀还是比较方便的。但国家祭祀只有春秋两祭,元嘉三年(153年),鲁相乙瑛奏请朝廷“春秋飨礼,财出王家钱,给犬酒直”。

东汉时,孔子故宅庙宇受到空前重视。建武五年(29年),光武帝刘秀征讨董宪,回师途中道经鲁国,“坐孔子讲堂”,派大司空宋弘以太牢祭祀孔子。永平十五年(72年),明帝“幸孔子宅,祠仲尼及七十二弟子,亲御讲堂,命皇太子、诸王说经”[5]。《汉春秋》说明帝亲自向孔子献爵,“帝时升庙立,群臣中庭北面,皆再拜,帝进爵而后坐。”[6]元和二年(85年)春,章帝东巡经过鲁国,“幸阙里,以太牢祠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作六代之乐,大会孔氏男子二十以上者六十三人,命儒者讲论”。章帝对自己的举动非常得意,当孔子十九代孙孔僖向他表示感谢时,就问他说:“今日之会,宁于卿宗有光荣乎?”孔僖回答说:“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今陛下亲屈万乘,辱临敝里,此乃崇礼先师,增辉圣德,至于光荣,非所敢承。”虽然孔僖的回答切中明帝尊孔为自己增辉的要害,但明帝并没有怪罪,反而大笑,称赞说:“非圣者子孙焉有斯言乎?”并封孔“僖为郎中,赐褒成侯损及孔氏男女钱帛,诏僖从还京师。使校书东观”[7]。延光三年(124年)三月,安帝到鲁国,“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于阙里,自鲁相、令、丞、尉及孔氏亲属、妇女、诸生悉会,赐褒成侯以下帛各有差”[8]

皇帝亲临孔子故里祭祀,看来也没有一定的程序。明帝亲自进爵,命皇太子、诸王讲经。章帝作六代之乐,命儒者讲论。亲临祭祀的三帝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同时祭祀七十二弟子。

皇帝重视孔子庙,地方官更加上心。曲阜东汉时为鲁国,系光武帝废太子、东海王刘强的封地,鲁国国相仍然保持着西汉时的传统,到任即到孔子庙祭祀孔子。《史晨前碑》记载,鲁相史晨建宁元年(168年)四月十一日到官后即选择令日拜谒孔子庙,秋祭时因“无公出酒脯之祠”,自以俸禄置办祭品。次年七月上书朝廷,请求“依社稷,出王家谷,春秋行礼,以供湮祀”[9]。获得朝廷批准后,于次年春季举行隆重的祭祀,并维修孔子庙和孔子遗迹。“补完里中道之周左墙垣坏决,作屋涂色,修通大沟,西流里外,南注城池”,“又敕渎井复民,饰治桐车马,于渎上东行道表南北各种一行梓”,为孔子墓、颜母井设置看管人员,“假夫子冢、颜母井舍及鲁公冢守吏凡四人,月与佐除”。为了祭祀孔子时能买到香酒美肉,还在尼山夫子洞、颜母井附近设立集市,“史君念孔渎、颜母井去市道远,百姓酤买不能得香酒美肉,于昌平亭下立会市。”[10]安排得非常周到。

从汉代开始,孔子故居庙宇纳入国家祭祀和管理。元嘉三年(153年),因为孔子嫡孙褒成侯有封国,并不常驻曲阜,“褒成侯四时来祠,事已即去,庙有礼器无常人掌领”,所以鲁相乙瑛上书朝廷,建议“请置百石卒史一人,典主守庙”,同时建议“春秋飨礼,财出王家钱,给犬酒直”,均获得皇帝同意。朝廷令“选其年四十以上,经通一艺,杂试通利,能奉弘先圣之礼,为宗所归者”充当。鲁相平认为文书、守文学掾孔龢“修《春秋严氏经》,通高第,事亲至孝,能奉弘先圣之礼,为宗所归”,提请朝廷任命。[11]为了更好地举行祭祀,永寿二年(156年),鲁相韩敕发起募捐,一百零三人次捐钱四万四千八百多枚,制作祭祀使用的礼乐器,并维修孔子庙,“君于是造立礼器,乐之音符,钟磬瑟鼓,雷洗觞觚,爵鹿俎豆,笾柉禁壶;修饰宅庙,更作二舆,朝车威熹,宣抒玄汙,以注水流”[12]。这次应该制作了祭祀用的全套礼乐器,所以史晨祭祀时“雅歌吹笙,考之六律,八音克谐”。

孔子故里的孔子庙除长孙褒成侯四时祭祀外,鲁国地方官员还春秋行礼,这是乙瑛奏准朝廷“春秋飨礼,财出王家钱,给犬酒直”的,但是并没有形成制度。十二年后,鲁相史晨到任祭祀时发现“无公出酒脯之祠”,不得不“自以奉钱”置办祭品,再次奏请朝廷“依社稷,出王家谷,春秋行礼,以供湮祀”。皇帝亲临祭祀,祭品不详,应该是牲用太牢。乙瑛奏准以犬为牲,到史晨时祭祀等级提高,既然依社稷,祭祀使用的应该是少牢―――羊、猪各一,因为国家规定:“郡县置社稷,太守、令、长侍祠,牲用羊家。”[13]

东汉时,虽然官府介入孔子家庙的祭祀,但是主祀仍然为孔子的嫡孙。魏黄初二年(221年),改封孔子二十一代孙孔羡为宗圣侯,食邑改为一百户,仍然设置百石卒史守卫孔子庙。西晋泰始三年(267年),改封孔子二十二代孙孔震为奉圣亭侯,食邑二百户,令国学和鲁国四时以太牢祭祀孔子。太宁三年(325年),晋明帝令给奉圣亭侯四时祭祀孔子的经费。

东晋初年,北方动乱,奉圣亭侯也随朝廷南渡,家于建康。太元十一年(386年),东晋王朝为孔子嫡孙在建康专门建造了家庙。长孙虽然南渡,曲阜孔子家庙仍然存在,应该是由近支族人奉祀的,所以北魏延兴三年(473年)孝文帝加封孔子二十八代孙孔乘为崇圣大夫。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至曲阜,“亲祠孔子庙,辛酉诏拜孔氏四人、颜氏二人为官”,“诏选诸孔宗子一人封崇圣侯,邑一百户,以奉孔子之祀”。[14]

此后,东魏、北齐、北周、隋朝都延续传统加封孔子嫡孙,曲阜孔子庙一直由孔子嫡孙主祭。

汉高祖祭祀孔子图

孔子去世后,“故所居堂,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改为庙宇。汉高祖十二年(前197年),南征北还的刘邦专程到孔子故居“以太牢祠焉”,首开帝王亲自祭祀的先河。受刘邦的影响,“诸侯卿相常先谒而后从政”。司马迁(前145―前?)考察孔子遗迹时,“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2]。既在家庙祭祀,也在孔子墓祭祀,并在墓前举行乡饮、大射等礼仪活动。

西汉元始元年(公元1年),平帝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同时封孔子十六代孙孔均为褒成侯,食邑两千户[永元四年(92年)削减为一千户],曲阜孔子家庙以孔子嫡孙为主祭。由于褒成侯还负责京师的孔子祭祀,“辟雍礼未行,祠先圣师,侍祠者孔子子孙,太宰、太祝令各一人皆备爵”,而且有封国,所以褒成侯都是每年四季回来祭祀,祭后即回,“褒成侯四时来祠,事已即去”[3]。《史晨前碑》说:“虽有褒成世享之封,四时来祭,毕即归国。”[4]即褒成侯四时来祭祀,祭祀后即回封地。从《前汉书》“外戚恩泽表”看,褒成侯封地在山阳郡瑕丘县,位置在今山东曲阜西北的兖州境内,距孔子庙也就是十五公里左右,祭祀还是比较方便的。但国家祭祀只有春秋两祭,元嘉三年(153年),鲁相乙瑛奏请朝廷“春秋飨礼,财出王家钱,给犬酒直”。

东汉时,孔子故宅庙宇受到空前重视。建武五年(29年),光武帝刘秀征讨董宪,回师途中道经鲁国,“坐孔子讲堂”,派大司空宋弘以太牢祭祀孔子。永平十五年(72年),明帝“幸孔子宅,祠仲尼及七十二弟子,亲御讲堂,命皇太子、诸王说经”[5]。《汉春秋》说明帝亲自向孔子献爵,“帝时升庙立,群臣中庭北面,皆再拜,帝进爵而后坐。”[6]元和二年(85年)春,章帝东巡经过鲁国,“幸阙里,以太牢祠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作六代之乐,大会孔氏男子二十以上者六十三人,命儒者讲论”。章帝对自己的举动非常得意,当孔子十九代孙孔僖向他表示感谢时,就问他说:“今日之会,宁于卿宗有光荣乎?”孔僖回答说:“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今陛下亲屈万乘,辱临敝里,此乃崇礼先师,增辉圣德,至于光荣,非所敢承。”虽然孔僖的回答切中明帝尊孔为自己增辉的要害,但明帝并没有怪罪,反而大笑,称赞说:“非圣者子孙焉有斯言乎?”并封孔“僖为郎中,赐褒成侯损及孔氏男女钱帛,诏僖从还京师。使校书东观”[7]。延光三年(124年)三月,安帝到鲁国,“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于阙里,自鲁相、令、丞、尉及孔氏亲属、妇女、诸生悉会,赐褒成侯以下帛各有差”[8]

皇帝亲临孔子故里祭祀,看来也没有一定的程序。明帝亲自进爵,命皇太子、诸王讲经。章帝作六代之乐,命儒者讲论。亲临祭祀的三帝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同时祭祀七十二弟子。

皇帝重视孔子庙,地方官更加上心。曲阜东汉时为鲁国,系光武帝废太子、东海王刘强的封地,鲁国国相仍然保持着西汉时的传统,到任即到孔子庙祭祀孔子。《史晨前碑》记载,鲁相史晨建宁元年(168年)四月十一日到官后即选择令日拜谒孔子庙,秋祭时因“无公出酒脯之祠”,自以俸禄置办祭品。次年七月上书朝廷,请求“依社稷,出王家谷,春秋行礼,以供湮祀”[9]。获得朝廷批准后,于次年春季举行隆重的祭祀,并维修孔子庙和孔子遗迹。“补完里中道之周左墙垣坏决,作屋涂色,修通大沟,西流里外,南注城池”,“又敕渎井复民,饰治桐车马,于渎上东行道表南北各种一行梓”,为孔子墓、颜母井设置看管人员,“假夫子冢、颜母井舍及鲁公冢守吏凡四人,月与佐除”。为了祭祀孔子时能买到香酒美肉,还在尼山夫子洞、颜母井附近设立集市,“史君念孔渎、颜母井去市道远,百姓酤买不能得香酒美肉,于昌平亭下立会市。”[10]安排得非常周到。(www.daowen.com)

从汉代开始,孔子故居庙宇纳入国家祭祀和管理。元嘉三年(153年),因为孔子嫡孙褒成侯有封国,并不常驻曲阜,“褒成侯四时来祠,事已即去,庙有礼器无常人掌领”,所以鲁相乙瑛上书朝廷,建议“请置百石卒史一人,典主守庙”,同时建议“春秋飨礼,财出王家钱,给犬酒直”,均获得皇帝同意。朝廷令“选其年四十以上,经通一艺,杂试通利,能奉弘先圣之礼,为宗所归者”充当。鲁相平认为文书、守文学掾孔龢“修《春秋严氏经》,通高第,事亲至孝,能奉弘先圣之礼,为宗所归”,提请朝廷任命。[11]为了更好地举行祭祀,永寿二年(156年),鲁相韩敕发起募捐,一百零三人次捐钱四万四千八百多枚,制作祭祀使用的礼乐器,并维修孔子庙,“君于是造立礼器,乐之音符,钟磬瑟鼓,雷洗觞觚,爵鹿俎豆,笾柉禁壶;修饰宅庙,更作二舆,朝车威熹,宣抒玄汙,以注水流”[12]。这次应该制作了祭祀用的全套礼乐器,所以史晨祭祀时“雅歌吹笙,考之六律,八音克谐”。

孔子故里的孔子庙除长孙褒成侯四时祭祀外,鲁国地方官员还春秋行礼,这是乙瑛奏准朝廷“春秋飨礼,财出王家钱,给犬酒直”的,但是并没有形成制度。十二年后,鲁相史晨到任祭祀时发现“无公出酒脯之祠”,不得不“自以奉钱”置办祭品,再次奏请朝廷“依社稷,出王家谷,春秋行礼,以供湮祀”。皇帝亲临祭祀,祭品不详,应该是牲用太牢。乙瑛奏准以犬为牲,到史晨时祭祀等级提高,既然依社稷,祭祀使用的应该是少牢―――羊、猪各一,因为国家规定:“郡县置社稷,太守、令、长侍祠,牲用羊家。”[13]

东汉时,虽然官府介入孔子家庙的祭祀,但是主祀仍然为孔子的嫡孙。魏黄初二年(221年),改封孔子二十一代孙孔羡为宗圣侯,食邑改为一百户,仍然设置百石卒史守卫孔子庙。西晋泰始三年(267年),改封孔子二十二代孙孔震为奉圣亭侯,食邑二百户,令国学和鲁国四时以太牢祭祀孔子。太宁三年(325年),晋明帝令给奉圣亭侯四时祭祀孔子的经费。

东晋初年,北方动乱,奉圣亭侯也随朝廷南渡,家于建康。太元十一年(386年),东晋王朝为孔子嫡孙在建康专门建造了家庙。长孙虽然南渡,曲阜孔子家庙仍然存在,应该是由近支族人奉祀的,所以北魏延兴三年(473年)孝文帝加封孔子二十八代孙孔乘为崇圣大夫。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至曲阜,“亲祠孔子庙,辛酉诏拜孔氏四人、颜氏二人为官”,“诏选诸孔宗子一人封崇圣侯,邑一百户,以奉孔子之祀”。[14]

此后,东魏、北齐、北周、隋朝都延续传统加封孔子嫡孙,曲阜孔子庙一直由孔子嫡孙主祭。

汉高祖祭祀孔子图

孔子去世后,“故所居堂,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改为庙宇。汉高祖十二年(前197年),南征北还的刘邦专程到孔子故居“以太牢祠焉”,首开帝王亲自祭祀的先河。受刘邦的影响,“诸侯卿相常先谒而后从政”。司马迁(前145―前?)考察孔子遗迹时,“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2]。既在家庙祭祀,也在孔子墓祭祀,并在墓前举行乡饮、大射等礼仪活动。

西汉元始元年(公元1年),平帝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同时封孔子十六代孙孔均为褒成侯,食邑两千户[永元四年(92年)削减为一千户],曲阜孔子家庙以孔子嫡孙为主祭。由于褒成侯还负责京师的孔子祭祀,“辟雍礼未行,祠先圣师,侍祠者孔子子孙,太宰、太祝令各一人皆备爵”,而且有封国,所以褒成侯都是每年四季回来祭祀,祭后即回,“褒成侯四时来祠,事已即去”[3]。《史晨前碑》说:“虽有褒成世享之封,四时来祭,毕即归国。”[4]即褒成侯四时来祭祀,祭祀后即回封地。从《前汉书》“外戚恩泽表”看,褒成侯封地在山阳郡瑕丘县,位置在今山东曲阜西北的兖州境内,距孔子庙也就是十五公里左右,祭祀还是比较方便的。但国家祭祀只有春秋两祭,元嘉三年(153年),鲁相乙瑛奏请朝廷“春秋飨礼,财出王家钱,给犬酒直”。

东汉时,孔子故宅庙宇受到空前重视。建武五年(29年),光武帝刘秀征讨董宪,回师途中道经鲁国,“坐孔子讲堂”,派大司空宋弘以太牢祭祀孔子。永平十五年(72年),明帝“幸孔子宅,祠仲尼及七十二弟子,亲御讲堂,命皇太子、诸王说经”[5]。《汉春秋》说明帝亲自向孔子献爵,“帝时升庙立,群臣中庭北面,皆再拜,帝进爵而后坐。”[6]元和二年(85年)春,章帝东巡经过鲁国,“幸阙里,以太牢祠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作六代之乐,大会孔氏男子二十以上者六十三人,命儒者讲论”。章帝对自己的举动非常得意,当孔子十九代孙孔僖向他表示感谢时,就问他说:“今日之会,宁于卿宗有光荣乎?”孔僖回答说:“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今陛下亲屈万乘,辱临敝里,此乃崇礼先师,增辉圣德,至于光荣,非所敢承。”虽然孔僖的回答切中明帝尊孔为自己增辉的要害,但明帝并没有怪罪,反而大笑,称赞说:“非圣者子孙焉有斯言乎?”并封孔“僖为郎中,赐褒成侯损及孔氏男女钱帛,诏僖从还京师。使校书东观”[7]。延光三年(124年)三月,安帝到鲁国,“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于阙里,自鲁相、令、丞、尉及孔氏亲属、妇女、诸生悉会,赐褒成侯以下帛各有差”[8]

皇帝亲临孔子故里祭祀,看来也没有一定的程序。明帝亲自进爵,命皇太子、诸王讲经。章帝作六代之乐,命儒者讲论。亲临祭祀的三帝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同时祭祀七十二弟子。

皇帝重视孔子庙,地方官更加上心。曲阜东汉时为鲁国,系光武帝废太子、东海王刘强的封地,鲁国国相仍然保持着西汉时的传统,到任即到孔子庙祭祀孔子。《史晨前碑》记载,鲁相史晨建宁元年(168年)四月十一日到官后即选择令日拜谒孔子庙,秋祭时因“无公出酒脯之祠”,自以俸禄置办祭品。次年七月上书朝廷,请求“依社稷,出王家谷,春秋行礼,以供湮祀”[9]。获得朝廷批准后,于次年春季举行隆重的祭祀,并维修孔子庙和孔子遗迹。“补完里中道之周左墙垣坏决,作屋涂色,修通大沟,西流里外,南注城池”,“又敕渎井复民,饰治桐车马,于渎上东行道表南北各种一行梓”,为孔子墓、颜母井设置看管人员,“假夫子冢、颜母井舍及鲁公冢守吏凡四人,月与佐除”。为了祭祀孔子时能买到香酒美肉,还在尼山夫子洞、颜母井附近设立集市,“史君念孔渎、颜母井去市道远,百姓酤买不能得香酒美肉,于昌平亭下立会市。”[10]安排得非常周到。

从汉代开始,孔子故居庙宇纳入国家祭祀和管理。元嘉三年(153年),因为孔子嫡孙褒成侯有封国,并不常驻曲阜,“褒成侯四时来祠,事已即去,庙有礼器无常人掌领”,所以鲁相乙瑛上书朝廷,建议“请置百石卒史一人,典主守庙”,同时建议“春秋飨礼,财出王家钱,给犬酒直”,均获得皇帝同意。朝廷令“选其年四十以上,经通一艺,杂试通利,能奉弘先圣之礼,为宗所归者”充当。鲁相平认为文书、守文学掾孔龢“修《春秋严氏经》,通高第,事亲至孝,能奉弘先圣之礼,为宗所归”,提请朝廷任命。[11]为了更好地举行祭祀,永寿二年(156年),鲁相韩敕发起募捐,一百零三人次捐钱四万四千八百多枚,制作祭祀使用的礼乐器,并维修孔子庙,“君于是造立礼器,乐之音符,钟磬瑟鼓,雷洗觞觚,爵鹿俎豆,笾柉禁壶;修饰宅庙,更作二舆,朝车威熹,宣抒玄汙,以注水流”[12]。这次应该制作了祭祀用的全套礼乐器,所以史晨祭祀时“雅歌吹笙,考之六律,八音克谐”。

孔子故里的孔子庙除长孙褒成侯四时祭祀外,鲁国地方官员还春秋行礼,这是乙瑛奏准朝廷“春秋飨礼,财出王家钱,给犬酒直”的,但是并没有形成制度。十二年后,鲁相史晨到任祭祀时发现“无公出酒脯之祠”,不得不“自以奉钱”置办祭品,再次奏请朝廷“依社稷,出王家谷,春秋行礼,以供湮祀”。皇帝亲临祭祀,祭品不详,应该是牲用太牢。乙瑛奏准以犬为牲,到史晨时祭祀等级提高,既然依社稷,祭祀使用的应该是少牢―――羊、猪各一,因为国家规定:“郡县置社稷,太守、令、长侍祠,牲用羊家。”[13]

东汉时,虽然官府介入孔子家庙的祭祀,但是主祀仍然为孔子的嫡孙。魏黄初二年(221年),改封孔子二十一代孙孔羡为宗圣侯,食邑改为一百户,仍然设置百石卒史守卫孔子庙。西晋泰始三年(267年),改封孔子二十二代孙孔震为奉圣亭侯,食邑二百户,令国学和鲁国四时以太牢祭祀孔子。太宁三年(325年),晋明帝令给奉圣亭侯四时祭祀孔子的经费。

东晋初年,北方动乱,奉圣亭侯也随朝廷南渡,家于建康。太元十一年(386年),东晋王朝为孔子嫡孙在建康专门建造了家庙。长孙虽然南渡,曲阜孔子家庙仍然存在,应该是由近支族人奉祀的,所以北魏延兴三年(473年)孝文帝加封孔子二十八代孙孔乘为崇圣大夫。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至曲阜,“亲祠孔子庙,辛酉诏拜孔氏四人、颜氏二人为官”,“诏选诸孔宗子一人封崇圣侯,邑一百户,以奉孔子之祀”。[14]

此后,东魏、北齐、北周、隋朝都延续传统加封孔子嫡孙,曲阜孔子庙一直由孔子嫡孙主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