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语言活动大揭秘

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语言活动大揭秘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语文教学过程就是“运用语言”的活动过程,无论教师或学生都是如此。“生成”是根据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具有丰富性和生成性。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任由“非预设的生成”大行其道,其后果并不是意味着语文教学中“师生双方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也不是对“个性的关注”,更不是“教学的创新”。

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语言活动大揭秘

语文教学过程就是“运用语言”的活动过程,无论教师或学生都是如此。当具有先在性的教学内容进入当下的语文教学过程时,“运用语言”的教学目标也就自然会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但是实现的方式却有几种不同的可能性:①完全实现;②部分实现;③没有实现;④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

对于这四种结果需要区别对待。第一种表示语文教材中体现的教学目标完全实现,在学生身上得到了切切实实的体现。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和教学过程的有效性。第二种情况表示语文教材中体现的教学目标只有部分在学生身上得到了体现,还有部分没有体现出来,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教学目标的部分实现需要区别对待,如果错误的教学目标没有实现而正确的实现了,那是一件好事;如果正确的教学目标没有实现而错误的实现了,那就是一件麻烦的事了。当然,这种情况在现实中更多的是实现了部分正确的目标,而部分正确的目标没有被实现。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是一件让人难以接受的事情,因为语文教材的模糊性决定了一个教学目标并不只在一篇“范文”中体现,其他的“范文”同样可以完成这篇“范文”没有实现的教学目标。第三种情况表示语文教材中体现的教学目标完全没有实现。在此,无论基于何种考虑都可以判定这样的教学完全是无效的教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语文课上与不上一个样”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第四种情况需要特别对待:意想不到的结果就是语文教材中体现的教学目标没有实现,但却达成了其他没有想到的结果,这就是“生成”的效益。在当前语文教学内容缺乏科学性的情况下,语文教学过程中到底产生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是需要认真探讨的。(www.daowen.com)

“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生成”是根据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具有丰富性和生成性。“生成”有两方面的含义:预设的生成和非预设的生成。相对“预设”而言的“生成”基本上指的是“预设的生成”,这也是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意思是说要使教学沿着特定的轨道进行,这是“科学性”的基本要求。而“非预设的生成”可能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好的和坏的。很显然,因为缺乏预设性,到底是生成好的结果还是坏的结果是未定的。结果的好坏可能取决于教师个人的教学机制和专业素养,这为优秀教师充分发挥创造性和主动性提供了条件。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任由“非预设的生成”大行其道,其后果并不是意味着语文教学中“师生双方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也不是对“个性的关注”,更不是“教学的创新”。恰恰相反,当前语文教学中的“混乱不堪”就是“非预设的生成”所“生成”的恶果。在当前并不能保证所有教师都是优秀或者具备优秀潜质并能成为优秀教师的前提下,这种“生成”在教学中需要慎重对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