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唐代音乐典籍《大音希声陕西古代音乐文物》

唐代音乐典籍《大音希声陕西古代音乐文物》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五代花蕊夫人所作的有关音乐的诗句,常为后人征引作音乐的材料。其他如“太常奏备三千曲”,反映了当时乐曲之多,“宣徽旋进新裁曲”,反映了音乐机构宣徽院常有新作乐曲等。但白居易最爱描写的乐器却不是唐代燕乐最主要的乐器琵琶,而是琴,他描写琴的诗一共有23首。白居易,字乐天,晚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为中唐新乐府诗派的领袖,善琴,能唱《竹枝》,精通音乐。诗人是通晓音乐的。

唐代音乐典籍《大音希声陕西古代音乐文物》

唐代是一个音乐文化十分发达的时代,音乐在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繁荣的音乐文化也促进相关论著的产生,而且,还产生大量与音乐或者乐器相关的诗词歌赋,这些资料是我们研究唐代音乐文化的重要资料。

1.有关音乐的文学作品

《宫词》,唐大历中王建始创的描写宫廷生活的诗,历代继作的人很多。五代花蕊夫人所作的有关音乐的诗句,常为后人征引作音乐的材料。如“御制新翻曲子成,六宫才唱未知名。尽将觱篥来抄谱,先按君王玉笛声”一首,常作为当时有觱篥谱的印证。其他如“太常奏备三千曲”,反映了当时乐曲之多,“宣徽旋进新裁曲”,反映了音乐机构宣徽院常有新作乐曲等。

唐李沇、牛殳所作七言古诗各一首《方响歌》,分别描写了隋唐时期新乐器方响的音乐表现力,也都写到形制,李诗说“十六叶中侵素光”,牛诗说“长短参差十六片,敲击宫商无不遍”,是有关这个乐器的可贵材料。两诗均收入《全唐诗》。

元稹(779~831)所作的乐府诗《琵琶歌》,全诗以“琵琶宫调八十一,旋宫三调弹不出”开始,写出了乐器长于转调的特点。接着写盛唐时的几个琵琶名手:“玄宗偏许贺怀智,段师(善本)此艺还相匹。自后流传指拨衰,(康)昆仑(曹)善才徒尔为。”以下主要写李管儿:“段师弟子数十人,李家管儿称上足(高足)。”写了管儿所弹的曲子以及这些曲子的特点:“曲名无限知者鲜,霓裳羽衣偏宛转,凉州大遍最豪嘈,六幺散序多笼捻。”“因兹弹作雨霖铃,风雨萧条鬼神泣。”也写了听者的感受:“一弹既罢又一弹,珠幢夜静风珊珊。低回慢弄关山思,坐对燕然秋月寒。月寒一声深殿磬,骤弹曲破音繁并。百万金铃旋玉盘,醉客满船皆暂醒。”诗的最后写道:“管儿管儿忧尔衰,尔衰之后继者谁?继之无乃在铁山,铁山已近曹穆间。”说铁山是管儿的继承者,现在已经接近曹善才、穆善才的琵琶技艺。接着还勉励说“努力铁山勤学取”,全诗的副题为“寄管儿兼诲铁山”正是为此。

【李《方响歌》】

众声缕不落道,有如部伍随将军。

嗟尔阳陶方稚齿,下手发声已如此。

若教头白吹不休,但恐声名压关李。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为中唐新乐府诗派的领袖,善琴,能唱《竹枝》,精通音乐。

白居易是中唐最杰出的诗人,今存有诗300余首。

诗人是通晓音乐的。据不完全统计,他一生写作与音乐有关的诗约170首,不仅在唐代是首屈一指的,恐怕在我国古代作家中也是十分少有的。他的音乐诗,最脍炙人口的当然是他元和十年在江州写的《琵琶行》。

但白居易最爱描写的乐器却不是唐代燕乐最主要的乐器琵琶,而是琴,他描写琴的诗一共有23首。他一生以琴为伴,在家里挂着琴,出行时带着琴,高兴时、悲伤时、孤独时、愁闷时往往弹奏一曲数曲琴曲,他也是弹琴的高手:

幸有琴书堪作伴,苦无田宅可为邻。

——《赠侯三郎中》

妻儿不问性耽酒,冠带皆慵只抱琴。

——《咏怀》

信意闲弹《秋思》时,调清声直韵疏迟。

近来渐喜无人听,琴格高低声自知。

——《弹〈秋思〉》

自古有琴酒,得此味者稀。

只应康与籍,乃我三人知。

——《对琴酒》

众声缕不落道,有如部伍随将军。

嗟尔阳陶方稚齿,下手发声已如此。

若教头白吹不休,但恐声名压关李。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为中唐新乐府诗派的领袖,善琴,能唱《竹枝》,精通音乐。

白居易是中唐最杰出的诗人,今存有诗300余首。

诗人是通晓音乐的。据不完全统计,他一生写作与音乐有关的诗约170首,不仅在唐代是首屈一指的,恐怕在我国古代作家中也是十分少有的。他的音乐诗,最脍炙人口的当然是他元和十年在江州写的《琵琶行》。

但白居易最爱描写的乐器却不是唐代燕乐最主要的乐器琵琶,而是琴,他描写琴的诗一共有23首。他一生以琴为伴,在家里挂着琴,出行时带着琴,高兴时、悲伤时、孤独时、愁闷时往往弹奏一曲数曲琴曲,他也是弹琴的高手:

幸有琴书堪作伴,苦无田宅可为邻。

——《赠侯三郎中》

妻儿不问性耽酒,冠带皆慵只抱琴。

——《咏怀》

信意闲弹《秋思》时,调清声直韵疏迟。

近来渐喜无人听,琴格高低声自知。

——《弹〈秋思〉》

自古有琴酒,得此味者稀。

只应康与籍,乃我三人知。

——《对琴酒》

敲金扣石声相凌,遥空冷静天正澄。宝瓶下井辘轳急,小娃弄索伤清冰。穿丝透管音未歇,回风绕指惊泉咽。季伦怒击珊瑚摧,灵芸整鬓步摇折。十六叶中侵素光,寒玲震月杂云和不觉罢余怨,莲峰一夜啼琴姜。急节写商商恨促,秦愁越调逡巡足。梦入仙楼戛残曲,飞霜棱棱上秋玉。

琵琶歌

唐·元稹

琵琶宫调八十一,旋宫三调弹不出。

玄宗偏许贺怀智,段师此艺还相匹。

自后流传指拨衰,昆仑善才徒尔为。

声少得似雷吼,缠弦不敢弹羊皮。

人间奇事会相续,但有卞和无有玉。

段师弟子数十人,李家管儿称上足。

管儿不作供奉儿,抛在东都双鬓丝。

逢人便请送杯盏,著尽工夫人不知。

李家兄弟皆爱酒,我是酒徒为密友。

著作曾邀连夜宿,中碾春溪华新绿。

平明船载管儿行,尽日听弹无限曲。

曲名无限知者鲜,霓裳羽衣偏宛转。

凉州大遍最豪嘈,六幺散序多笼捻。

我闻此曲深赏奇,赏著奇处惊管儿。

管儿为我双泪垂,自弹此曲长自悲。

泪垂捍拨朱弦湿,冰泉呜咽流莺涩。

因兹弹作雨霖铃,风雨萧条鬼神泣。

一弹既罢又一弹,珠幢夜静风珊珊。

低回慢弄关山思,坐对燕然秋月寒。

月寒一声深殿磬,骤弹曲破音繁并。

百万金铃旋玉盘,醉客满船皆暂醒。

自兹听后六七年,管儿在洛我朝天。

游想慈恩杏园里,梦寐仁风花树前。

去年御史留东台,公私蹙促颜不开。

今春制狱正撩乱,昼夜推囚心似灰。

暂辍归时寻著作,著作南园花坼萼。

胭脂耀眼桃正红,雪片满溪梅已落。

是夕青春值三五,花枝向月云含吐。

著作施樽命管儿,管儿久别今方睹。

管儿还为弹六幺,六幺依旧声迢迢。

猿鸣雪岫来三峡,鹤唳晴空闻九霄。

逡巡弹得六幺彻,霜刀破竹无残节。

白居易一生历仕八朝(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其所见所听的歌舞、乐曲是很多的。白诗中,就乐器而论,有琴、琵琶、筝、笛、笙、箫、芦管、磬等,所听乐曲,有《秦王破陈乐》、《太平乐》、《堂堂》、《骠国乐》、《西凉乐》、《高丽乐》、《胡旋曲》、《伊州》、《凉州》、《幽兰》、《渌水》、《柘枝》、《何满子》、《水调》、《绿腰》(又名《六幺》)、《乐世》、《相府莲》(又名《想夫怜》)、《梅花落》、《都子歌》、《潇湘送神曲》(又名《湘水曲》)、《忆江南》(又名《谢秋娘》)、《竹枝》、《杨柳枝》、《桂华曲》、《霓裳曲》、《霓裳散序》、《散水》、《蕤宾》、《扫市词》、《略略》、《五谣》、《云和》、《石泉引》、《风松曲》、《蛮子词》、《湘妃怨》、《步虚词》、《思归乐》等30余曲,这些乐曲有古有今(指中唐时),有雅乐、清商曲、燕乐、胡乐等。当然不可能是诗人听乐的全部。我们也许可以把它们看成中唐音乐和乐人生活的一个缩影。

2.音乐著录

唐代专门性的音乐著述曾经有很多,今已无从知道,但一般认为,如同举世瞩目的“九、十部乐”、“坐、立部伎”所享有的盛誉一样,唐代在音乐理论领域的成就也是很高的。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文化艺术的黄金时代,“藏书之盛,莫盛于开元,其著录者,五万三千九百一十五卷,而唐之学者自为之书者,又二万八千四百六十九卷”。然而,社会动乱对于文化典籍的摧残,同样也是严重的。安禄山之乱,“尺简不藏”,黄巢起义,“存者盖鲜”。在这种情况下,唐代音乐文献的厄运可想而知了。但即便如此,到北宋时欧阳修宋祁编撰《新唐书》时,搜集到的唐代音乐专著仍有25部,111卷之多,它们虽然只是唐朝290余年岁月中残存的极小部分音乐著作,却依然反映出唐代音乐绚丽多彩的时代风貌。幸好,这些书名仍保存在《新唐书·艺文志》中。现抄录于下:

武后《乐书要录》十卷;赵邪利《琴叙谱》九卷、《琴手势谱》一卷;张《新乐书》十二卷;刘贶《太乐令壁记》三卷;徐景安《历代乐仪》三十卷;崔令钦《教坊记》一卷;吴兢《乐府古题要解》一卷;郗昂《乐府古今题解》三卷;段安节《乐府杂录》一卷;窦琎《正声乐调》一卷;玄宗《金凤乐》一卷;箫祜《无射商九调谱》五卷;赵惟暕《琴书吧》三卷;陈拙《大唐正声新址琴谱》十卷;吕渭《广陵止息谱》一卷;李良辅《广陵止息谱》一卷;李约《东杓引谱》一卷;齐嵩《琴雅略》一卷;王大力《琴声律图》一卷;陈康士《琴谱》十三卷,又《琴调》四卷,《琴谱》一卷,《离骚谱》一卷;南卓《羯鼓录》一卷。

上述是宋代所见的唐代乐书,虽然是劫后余生的残留,仍然是很可观的。可惜随着时光的流逝,其中多数已名存实亡,幸存于今的只有《教坊记》、《羯鼓录》等极少的几部书,显然已经无法反映出唐代音乐著作的全部面貌,但对于认识唐代音乐的若干侧面仍然是大有裨益的。现在对目前能见到的几部唐代音乐著作略做介绍[69]

唐代段安节撰《乐府杂录》。其父段成式“善音律”,曾任太常少卿。本人自幼即“好音律”,能“自度曲”。此书是为弥补崔令钦《教坊记》之不足,据撰者“耳目所接”写成的。书中提到广明之变“禧宗幸蜀”及“梨园弟子,半已奔亡,乐府歌章,咸皆丧坠”等情,可知成书当在唐末。书中首列乐部,次列歌舞、俳优、乐器、乐曲及“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图已佚)。对研究唐代开元、天宝以后,特别是晚唐的音乐,有较高参考价值。宋代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有段安节《琵琶故事》一卷,晁伯宇《续谈助钞》作《琵琶录》,实即此书。现存本以清代钱熙祚校《守山阁丛书》本为最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收入此书,并经校勘。

唐代崔令钦撰《教坊记》,记述开元时教坊制度、逸闻。撰者开元中为左金吾(掌京城戒备防务的主官),下属官吏多人原是教坊中人,常向令钦讲述教坊故事,以后“中原有事”,令钦“漂寓江表”,追忆属官所述写成此书,故史料价值较高。卷末所载325首曲名,是研究盛唐音乐、诗歌的有用资料。此书自序载《全唐文》卷三九六,常见本缺载。现存较早善本有明钞《说郛》本与《古今说海》本。近人任半塘有《教坊记笺订》,多所阐发。《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收入此书,亦经校勘。

唐代南卓撰《羯鼓录》,全书分前后两录,是作者据当时传闻编写而成。前录成于大中二年(848),叙述羯鼓源流、形状及玄宗以后诸故事。后录成于大中四年(850),载崔铉所说宋璟故事及155首羯鼓曲目。现存较好版本有清代钱熙祚校《守山阁丛书》本。近人任半塘校本较完善。

唐代杜佑所撰《通典》的音乐部分。《通典·乐》音乐部分共有七卷:一、二卷“历代沿革”,记述了传说中的唐虞至唐肃宗、代宗时的音乐历史。卷三为乐律。卷四为乐器。五、六卷分述舞蹈、清乐、坐立部伎及杂乐。卷七为乐议。史料来源大部取自当时流传的群经诸史和历代文集、奏疏,有较高史料价值。有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

这里只是简单地列举了一些,无法囊括唐代所有有关音乐文化的著录,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音乐文化还是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注释】

[1]刘洋:《唐代宫廷乐器组合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2]贾嫚:《唐代长安乐舞研究——以西安地区出土文物乐舞图像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唐长安城郊隋唐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61页。

[4]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昭陵文管所:《陕西礼泉唐张士贵墓》,《考古》1978年第3期。

[5]刘双智:《陕西长武郭村唐墓》,《文物》2004年第2期。

[6]咸阳市文物事业管理局:《咸阳市文物志》,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第347页。

[7]周伟洲:《丝绸之路大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47页。

[8]郭学智:《汉代鼗鼓的图像学研究》,杭州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9]〔宋〕苏轼:《惜花》。

[10]咸阳市文物事业管理局编:《咸阳市文物志》,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第337页。

[11]王自力、孙福喜:《唐金乡县主墓》,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第56页。

[12]〔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九,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76页。

[13]〔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九,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76页。

[14]《乐府诗集》卷五十九,琴曲歌辞三,中华书局1979年第1版,第860~861页。

[15]〔宋〕陈旸:《乐书》,国家图书馆文献微缩中心,2004。

[16]《后汉书志第十三·五行志一》,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272页。

[17]〔宋〕陈旸:《乐书》,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经部211册,第565页。

[18]冀东山主编:《神韵与辉煌·陶俑卷》,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2~113页。

[19]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版,第348~349页。

[20]孙机:《唐李寿石椁线刻〈侍女图〉、〈乐舞图〉散记》,载《中国圣火——中国古文物与东西文化交流中的若干问题》,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99页。

[21]《春莺啭》,载中国音乐艺术研究会、舞蹈史研究组编:《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音乐出版社1958年版,第158页。

[22]孙机在《唐李寿石椁线刻〈侍女图〉、〈乐舞图〉散记》中称之“盘鞞”。并引唐代九部乐中“礼毕乐”的乐器有“笛、笙、箫、篪、铃、盘鞞、腰鼓等七种”。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第220页载燕乐打击乐器有“盘鞞”。

[23]秦序:《唐李寿墓石刻壁画与坐、立部伎的出现年代》,《中国音乐学》1991年第2期。晏新志:《李寿墓线刻乐舞图与唐代坐、立部伎考述》,《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4辑。发掘简报均称其为琴和筝。孙机:《唐·李寿石椁线刻〈侍女图〉、〈乐舞图〉散记》,载《中国圣火——中国古文物与东西文化交流中的若干问题》。文中称之云和两件。云和形制如筝,其声既有筝声、琵琶声,又有瑟声,故其名有云和筝、云和琵琶、云和瑟之名,此乐器弹奏时竖抱、斜抱均可,也可以站立弹奏。孙机根据云和的演奏姿态及《乐舞图》所示,推测第二排乐伎中第三、四人所持乐器为云和。

[24][宋]王溥:《唐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733页。

[25]宿白:《西安地区唐墓壁画的布局和内容》,《考古学报》1982年第2期,第140页。

[26]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唐李寿墓发掘简报》,《文物》1974年第9期。其中“根据乐伎所持乐器来看,当属龟兹乐”,恐有疑问,龟兹乐以鼓为重要组成部分,此乐舞图无鼓,有龟兹乐中三种乐器箜篌、五弦、琵琶,并且出现了内地传统俗乐的笙和筝,这两种属于汉族乐舞的清乐系统,不能成为龟兹乐,也不可称为清乐。乐舞图带有西域龟兹音乐文化色彩,又有汉族传统音乐的若干成分,将二者乐器相结合,演奏的当是北朝晚期至隋唐时甚为流行的西凉乐。

[27]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唐李寿墓发掘简报》,《文物》1974年第9 期。

[28]昭陵博物馆编:《昭陵唐墓壁画》,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48页称“琵琶”。从图像观察应为五弦,五弦与琵琶形体比较接近,五弦音箱较为瘦俏,琴颈长而直挺,有五轸,张五根弦;琵琶音箱较为宽大,琴颈短而弯曲,琴颈有四轸,张四根弦。

[29]咸阳市文物事业管理局编:《咸阳市文物志》,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第402页。

[30]咸阳市文物事业管理局编:《咸阳市文物志》,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第407页。

[31]〔宋〕陈旸:《乐书》,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经部211册,第667页。

[32]啸:《说文》曰:“吹声也,从口、肃声。”《书局诗·召南》郑笺曰:“蹙口而出声也。”啸的发音是由唇、舌、口腔配合以及气流的控制所得。有上翘大拇指,吹指做啸状。有以指夹舌或夹唇吹之,谓之“啸指”或“指啸”。

[33]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安羊头镇唐李爽墓的发掘》,《文物》1959年第3期。

[34]箫在唐代多指排箫。杜佑《通典》卷一四四载:“箫,舜所造,其形参差,象凤翼,十管,长二尺。”尔雅曰:“编二。”

[35]〔唐〕张彦远撰:《历代名画记》卷八,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1页。

[36]咸阳市文物事业管理局编:《咸阳市文物志》,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第408页。

[37]五弦琴弦上方系于轸上,下方系于覆手处,覆手指能够匝系下方琴弦的部分。

[38]井增利、王小蒙:《富平县新发现的唐墓壁画》,《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4期。

[39]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680页。

[40]〔后晋〕刘昫《旧唐书》、杜佑《通典》载箜篌“体曲而长,二十二弦,竖抱于怀”。〔宋〕陈旸《乐书》,〔宋〕叶廷珪《海录碎事》,〔宋〕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外集》载竖箜篌“体长而曲,二十三弦,竖抱于怀”。

[41]井增利、王小蒙在《富平县新发现的唐墓壁画》文中谈到富平唐墓乐舞图中竖箜篌绘有二十三弦,与《旧唐书·音乐志》所记二十二弦有差异,便“疑为画者之误”。〔宋〕陈旸《乐书》、〔宋〕叶廷珪《海录碎事》中记载竖箜篌有二十三弦。唐诗人李贺《李凭箜篌引》亦记“二十三丝动紫皇”。唐代箜篌二十二弦、二十三弦可能均在使用。

[42]据《旧唐书·音乐二》卷二九、《通典·乐四》卷一四四载:“太宗贞观始有手弹之法,今所谓搊琵琶者是也。”从文献考察,唐代乐人裴神符(又名裴洛儿)初次使用了手弹之法,这种方法演奏的音乐深得唐太宗喜爱,故此以后,后人便沿袭效仿,逐渐搊琵琶弹奏法成为琵琶演奏的主流方法,并且沿用至今。

白居易一生历仕八朝(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其所见所听的歌舞、乐曲是很多的。白诗中,就乐器而论,有琴、琵琶、筝、笛、笙、箫、芦管、磬等,所听乐曲,有《秦王破陈乐》、《太平乐》、《堂堂》、《骠国乐》、《西凉乐》、《高丽乐》、《胡旋曲》、《伊州》、《凉州》、《幽兰》、《渌水》、《柘枝》、《何满子》、《水调》、《绿腰》(又名《六幺》)、《乐世》、《相府莲》(又名《想夫怜》)、《梅花落》、《都子歌》、《潇湘送神曲》(又名《湘水曲》)、《忆江南》(又名《谢秋娘》)、《竹枝》、《杨柳枝》、《桂华曲》、《霓裳曲》、《霓裳散序》、《散水》、《蕤宾》、《扫市词》、《略略》、《五谣》、《云和》、《石泉引》、《风松曲》、《蛮子词》、《湘妃怨》、《步虚词》、《思归乐》等30余曲,这些乐曲有古有今(指中唐时),有雅乐、清商曲、燕乐、胡乐等。当然不可能是诗人听乐的全部。我们也许可以把它们看成中唐音乐和乐人生活的一个缩影。

2.音乐著录

唐代专门性的音乐著述曾经有很多,今已无从知道,但一般认为,如同举世瞩目的“九、十部乐”、“坐、立部伎”所享有的盛誉一样,唐代在音乐理论领域的成就也是很高的。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文化艺术的黄金时代,“藏书之盛,莫盛于开元,其著录者,五万三千九百一十五卷,而唐之学者自为之书者,又二万八千四百六十九卷”。然而,社会动乱对于文化典籍的摧残,同样也是严重的。安禄山之乱,“尺简不藏”,黄巢起义,“存者盖鲜”。在这种情况下,唐代音乐文献的厄运可想而知了。但即便如此,到北宋时欧阳修与宋祁编撰《新唐书》时,搜集到的唐代音乐专著仍有25部,111卷之多,它们虽然只是唐朝290余年岁月中残存的极小部分音乐著作,却依然反映出唐代音乐绚丽多彩的时代风貌。幸好,这些书名仍保存在《新唐书·艺文志》中。现抄录于下:

武后《乐书要录》十卷;赵邪利《琴叙谱》九卷、《琴手势谱》一卷;张《新乐书》十二卷;刘贶《太乐令壁记》三卷;徐景安《历代乐仪》三十卷;崔令钦《教坊记》一卷;吴兢《乐府古题要解》一卷;郗昂《乐府古今题解》三卷;段安节《乐府杂录》一卷;窦琎《正声乐调》一卷;玄宗《金凤乐》一卷;箫祜《无射商九调谱》五卷;赵惟暕《琴书吧》三卷;陈拙《大唐正声新址琴谱》十卷;吕渭《广陵止息谱》一卷;李良辅《广陵止息谱》一卷;李约《东杓引谱》一卷;齐嵩《琴雅略》一卷;王大力《琴声律图》一卷;陈康士《琴谱》十三卷,又《琴调》四卷,《琴谱》一卷,《离骚谱》一卷;南卓《羯鼓录》一卷。

上述是宋代所见的唐代乐书,虽然是劫后余生的残留,仍然是很可观的。可惜随着时光的流逝,其中多数已名存实亡,幸存于今的只有《教坊记》、《羯鼓录》等极少的几部书,显然已经无法反映出唐代音乐著作的全部面貌,但对于认识唐代音乐的若干侧面仍然是大有裨益的。现在对目前能见到的几部唐代音乐著作略做介绍[69]

唐代段安节撰《乐府杂录》。其父段成式“善音律”,曾任太常少卿。本人自幼即“好音律”,能“自度曲”。此书是为弥补崔令钦《教坊记》之不足,据撰者“耳目所接”写成的。书中提到广明之变“禧宗幸蜀”及“梨园弟子,半已奔亡,乐府歌章,咸皆丧坠”等情,可知成书当在唐末。书中首列乐部,次列歌舞、俳优、乐器、乐曲及“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图已佚)。对研究唐代开元、天宝以后,特别是晚唐的音乐,有较高参考价值。宋代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有段安节《琵琶故事》一卷,晁伯宇《续谈助钞》作《琵琶录》,实即此书。现存本以清代钱熙祚校《守山阁丛书》本为最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收入此书,并经校勘。

唐代崔令钦撰《教坊记》,记述开元时教坊制度、逸闻。撰者开元中为左金吾(掌京城戒备防务的主官),下属官吏多人原是教坊中人,常向令钦讲述教坊故事,以后“中原有事”,令钦“漂寓江表”,追忆属官所述写成此书,故史料价值较高。卷末所载325首曲名,是研究盛唐音乐、诗歌的有用资料。此书自序载《全唐文》卷三九六,常见本缺载。现存较早善本有明钞《说郛》本与《古今说海》本。近人任半塘有《教坊记笺订》,多所阐发。《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收入此书,亦经校勘。

唐代南卓撰《羯鼓录》,全书分前后两录,是作者据当时传闻编写而成。前录成于大中二年(848),叙述羯鼓源流、形状及玄宗以后诸故事。后录成于大中四年(850),载崔铉所说宋璟故事及155首羯鼓曲目。现存较好版本有清代钱熙祚校《守山阁丛书》本。近人任半塘校本较完善。

唐代杜佑所撰《通典》的音乐部分。《通典·乐》音乐部分共有七卷:一、二卷“历代沿革”,记述了传说中的唐虞至唐肃宗、代宗时的音乐历史。卷三为乐律。卷四为乐器。五、六卷分述舞蹈、清乐、坐立部伎及杂乐。卷七为乐议。史料来源大部取自当时流传的群经诸史和历代文集、奏疏,有较高史料价值。有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

这里只是简单地列举了一些,无法囊括唐代所有有关音乐文化的著录,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音乐文化还是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注释】

[1]刘洋:《唐代宫廷乐器组合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2]贾嫚:《唐代长安乐舞研究——以西安地区出土文物乐舞图像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唐长安城郊隋唐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61页。

[4]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昭陵文管所:《陕西礼泉唐张士贵墓》,《考古》1978年第3期。

[5]刘双智:《陕西长武郭村唐墓》,《文物》2004年第2期。

[6]咸阳市文物事业管理局:《咸阳市文物志》,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第347页。

[7]周伟洲:《丝绸之路大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47页。

[8]郭学智:《汉代鼗鼓的图像学研究》,杭州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9]〔宋〕苏轼:《惜花》。

[10]咸阳市文物事业管理局编:《咸阳市文物志》,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第337页。

[11]王自力、孙福喜:《唐金乡县主墓》,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第56页。

[12]〔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九,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76页。

[13]〔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九,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76页。

[14]《乐府诗集》卷五十九,琴曲歌辞三,中华书局1979年第1版,第860~861页。

[15]〔宋〕陈旸:《乐书》,国家图书馆文献微缩中心,2004。

[16]《后汉书志第十三·五行志一》,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272页。

[17]〔宋〕陈旸:《乐书》,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经部211册,第565页。

[18]冀东山主编:《神韵与辉煌·陶俑卷》,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2~113页。

[19]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版,第348~349页。

[20]孙机:《唐李寿石椁线刻〈侍女图〉、〈乐舞图〉散记》,载《中国圣火——中国古文物与东西文化交流中的若干问题》,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99页。

[21]《春莺啭》,载中国音乐艺术研究会、舞蹈史研究组编:《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音乐出版社1958年版,第158页。

[22]孙机在《唐李寿石椁线刻〈侍女图〉、〈乐舞图〉散记》中称之“盘鞞”。并引唐代九部乐中“礼毕乐”的乐器有“笛、笙、箫、篪、铃、盘鞞、腰鼓等七种”。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第220页载燕乐打击乐器有“盘鞞”。

[23]秦序:《唐李寿墓石刻壁画与坐、立部伎的出现年代》,《中国音乐学》1991年第2期。晏新志:《李寿墓线刻乐舞图与唐代坐、立部伎考述》,《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4辑。发掘简报均称其为琴和筝。孙机:《唐·李寿石椁线刻〈侍女图〉、〈乐舞图〉散记》,载《中国圣火——中国古文物与东西文化交流中的若干问题》。文中称之云和两件。云和形制如筝,其声既有筝声、琵琶声,又有瑟声,故其名有云和筝、云和琵琶、云和瑟之名,此乐器弹奏时竖抱、斜抱均可,也可以站立弹奏。孙机根据云和的演奏姿态及《乐舞图》所示,推测第二排乐伎中第三、四人所持乐器为云和。

[24][宋]王溥:《唐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733页。

[25]宿白:《西安地区唐墓壁画的布局和内容》,《考古学报》1982年第2期,第140页。

[26]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唐李寿墓发掘简报》,《文物》1974年第9期。其中“根据乐伎所持乐器来看,当属龟兹乐”,恐有疑问,龟兹乐以鼓为重要组成部分,此乐舞图无鼓,有龟兹乐中三种乐器箜篌、五弦、琵琶,并且出现了内地传统俗乐的笙和筝,这两种属于汉族乐舞的清乐系统,不能成为龟兹乐,也不可称为清乐。乐舞图带有西域龟兹音乐文化色彩,又有汉族传统音乐的若干成分,将二者乐器相结合,演奏的当是北朝晚期至隋唐时甚为流行的西凉乐。

[27]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唐李寿墓发掘简报》,《文物》1974年第9 期。

[28]昭陵博物馆编:《昭陵唐墓壁画》,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48页称“琵琶”。从图像观察应为五弦,五弦与琵琶形体比较接近,五弦音箱较为瘦俏,琴颈长而直挺,有五轸,张五根弦;琵琶音箱较为宽大,琴颈短而弯曲,琴颈有四轸,张四根弦。

[29]咸阳市文物事业管理局编:《咸阳市文物志》,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第402页。

[30]咸阳市文物事业管理局编:《咸阳市文物志》,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第407页。

[31]〔宋〕陈旸:《乐书》,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经部211册,第667页。

[32]啸:《说文》曰:“吹声也,从口、肃声。”《书局诗·召南》郑笺曰:“蹙口而出声也。”啸的发音是由唇、舌、口腔配合以及气流的控制所得。有上翘大拇指,吹指做啸状。有以指夹舌或夹唇吹之,谓之“啸指”或“指啸”。

[33]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安羊头镇唐李爽墓的发掘》,《文物》1959年第3期。

[34]箫在唐代多指排箫。杜佑《通典》卷一四四载:“箫,舜所造,其形参差,象凤翼,十管,长二尺。”尔雅曰:“编二。”

[35]〔唐〕张彦远撰:《历代名画记》卷八,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1页。

[36]咸阳市文物事业管理局编:《咸阳市文物志》,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第408页。

[37]五弦琴弦上方系于轸上,下方系于覆手处,覆手指能够匝系下方琴弦的部分。

[38]井增利、王小蒙:《富平县新发现的唐墓壁画》,《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4期。

[39]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680页。

[40]〔后晋〕刘昫《旧唐书》、杜佑《通典》载箜篌“体曲而长,二十二弦,竖抱于怀”。〔宋〕陈旸《乐书》,〔宋〕叶廷珪《海录碎事》,〔宋〕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外集》载竖箜篌“体长而曲,二十三弦,竖抱于怀”。(www.daowen.com)

[41]井增利、王小蒙在《富平县新发现的唐墓壁画》文中谈到富平唐墓乐舞图中竖箜篌绘有二十三弦,与《旧唐书·音乐志》所记二十二弦有差异,便“疑为画者之误”。〔宋〕陈旸《乐书》、〔宋〕叶廷珪《海录碎事》中记载竖箜篌有二十三弦。唐诗人李贺《李凭箜篌引》亦记“二十三丝动紫皇”。唐代箜篌二十二弦、二十三弦可能均在使用。

[42]据《旧唐书·音乐二》卷二九、《通典·乐四》卷一四四载:“太宗贞观始有手弹之法,今所谓搊琵琶者是也。”从文献考察,唐代乐人裴神符(又名裴洛儿)初次使用了手弹之法,这种方法演奏的音乐深得唐太宗喜爱,故此以后,后人便沿袭效仿,逐渐搊琵琶弹奏法成为琵琶演奏的主流方法,并且沿用至今。

幽关 鸦轧胡雁悲,断弦砉层冰裂。

我为含凄叹奇绝,许作长歌始终说。

艺奇思寡尘事多,许来寒暑又经过。

如今左降在闲处,始为管儿歌此歌。

歌此歌,寄管儿。

管儿管儿忧尔衰,尔衰之后继者谁?

继之无乃在铁山,铁山已近曹穆间。

性灵甚好功犹浅,急处未得臻幽闲。

努力铁山勤学取,莫遣后来无所祖。

唐白居易(772~846)所作七言歌《小童薛阳陶吹觱篥歌》诗的开始就写了觱篥这种乐器的形制:“剪削干芦插寒竹,九孔漏声五音足。”说明它是削芦作哨,管身有九孔。接着说:“近来吹者谁得名?关璀老死李衮生。衮今又老谁其嗣?薛氏乐童年十二。”说吹觱篥的名手过去有关璀,继有李衮,李衮的继承者则是薛阳陶,是当时还只12岁的乐童,但是技艺已经很高。如说“翕然声作疑管裂,诎然声尽疑刀截。有时婉软无筋骨,有时顿挫生棱节。急声圆转促不断,轹轹辚辚似珠贯。缓声展引长有条,有条直直如笔描。下声乍坠石沉重,高声忽举云飘箫”,等等。全诗的结束说:“嗟尔阳陶方稚齿,下手发声已如此。若教头白吹不休,但恐声名压关李。”晚唐诗人罗隐,也有《薛阳陶吹篥歌》七言古诗,诗中有注,说李德裕先作了《薛阳陶觱篥歌》,白居易这诗是和篇,同时还有元稹的和篇。

小童薛阳陶吹觱篥歌 和浙西李大

唐·白居易

剪削干芦插寒竹,九孔漏声五音足。

近来吹者谁得名?关璀老死李衮生。

衮今又老谁其嗣?薛氏乐童年十二。

指点之下师授声,含嚼之间天与气。

润州城高霜月明,吟霜思月欲发声。

山头江底何悄悄,猿鸟不喘鱼龙听。

翕然声作疑管裂,诎然声尽疑刀截。

有时婉软无筋骨,有时顿挫生棱节。

急声圆转促不断,轹轹辚辚似珠贯。

缓声展引长有条,有条直直如笔描。

下声乍坠石沉重,高声忽举云飘箫。

明旦公堂陈宴席,主人命乐娱宾客。

碎丝细竹徒纷纷,宫调一声雄出群。

众声缕不落道,有如部伍随将军。

嗟尔阳陶方稚齿,下手发声已如此。

若教头白吹不休,但恐声名压关李。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为中唐新乐府诗派的领袖,善琴,能唱《竹枝》,精通音乐。

白居易是中唐最杰出的诗人,今存有诗300余首。

诗人是通晓音乐的。据不完全统计,他一生写作与音乐有关的诗约170首,不仅在唐代是首屈一指的,恐怕在我国古代作家中也是十分少有的。他的音乐诗,最脍炙人口的当然是他元和十年在江州写的《琵琶行》。

但白居易最爱描写的乐器却不是唐代燕乐最主要的乐器琵琶,而是琴,他描写琴的诗一共有23首。他一生以琴为伴,在家里挂着琴,出行时带着琴,高兴时、悲伤时、孤独时、愁闷时往往弹奏一曲数曲琴曲,他也是弹琴的高手:

幸有琴书堪作伴,苦无田宅可为邻。

——《赠侯三郎中》

妻儿不问性耽酒,冠带皆慵只抱琴。

——《咏怀》

信意闲弹《秋思》时,调清声直韵疏迟。

近来渐喜无人听,琴格高低声自知。

——《弹〈秋思〉》

自古有琴酒,得此味者稀。

只应康与籍,乃我三人知。

——《对琴酒》

白居易一生历仕八朝(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其所见所听的歌舞、乐曲是很多的。白诗中,就乐器而论,有琴、琵琶、筝、笛、笙、箫、芦管、磬等,所听乐曲,有《秦王破陈乐》、《太平乐》、《堂堂》、《骠国乐》、《西凉乐》、《高丽乐》、《胡旋曲》、《伊州》、《凉州》、《幽兰》、《渌水》、《柘枝》、《何满子》、《水调》、《绿腰》(又名《六幺》)、《乐世》、《相府莲》(又名《想夫怜》)、《梅花落》、《都子歌》、《潇湘送神曲》(又名《湘水曲》)、《忆江南》(又名《谢秋娘》)、《竹枝》、《杨柳枝》、《桂华曲》、《霓裳曲》、《霓裳散序》、《散水》、《蕤宾》、《扫市词》、《略略》、《五谣》、《云和》、《石泉引》、《风松曲》、《蛮子词》、《湘妃怨》、《步虚词》、《思归乐》等30余曲,这些乐曲有古有今(指中唐时),有雅乐、清商曲、燕乐、胡乐等。当然不可能是诗人听乐的全部。我们也许可以把它们看成中唐音乐和乐人生活的一个缩影。

2.音乐著录

唐代专门性的音乐著述曾经有很多,今已无从知道,但一般认为,如同举世瞩目的“九、十部乐”、“坐、立部伎”所享有的盛誉一样,唐代在音乐理论领域的成就也是很高的。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文化艺术的黄金时代,“藏书之盛,莫盛于开元,其著录者,五万三千九百一十五卷,而唐之学者自为之书者,又二万八千四百六十九卷”。然而,社会动乱对于文化典籍的摧残,同样也是严重的。安禄山之乱,“尺简不藏”,黄巢起义,“存者盖鲜”。在这种情况下,唐代音乐文献的厄运可想而知了。但即便如此,到北宋时欧阳修与宋祁编撰《新唐书》时,搜集到的唐代音乐专著仍有25部,111卷之多,它们虽然只是唐朝290余年岁月中残存的极小部分音乐著作,却依然反映出唐代音乐绚丽多彩的时代风貌。幸好,这些书名仍保存在《新唐书·艺文志》中。现抄录于下:

武后《乐书要录》十卷;赵邪利《琴叙谱》九卷、《琴手势谱》一卷;张《新乐书》十二卷;刘贶《太乐令壁记》三卷;徐景安《历代乐仪》三十卷;崔令钦《教坊记》一卷;吴兢《乐府古题要解》一卷;郗昂《乐府古今题解》三卷;段安节《乐府杂录》一卷;窦琎《正声乐调》一卷;玄宗《金凤乐》一卷;箫祜《无射商九调谱》五卷;赵惟暕《琴书吧》三卷;陈拙《大唐正声新址琴谱》十卷;吕渭《广陵止息谱》一卷;李良辅《广陵止息谱》一卷;李约《东杓引谱》一卷;齐嵩《琴雅略》一卷;王大力《琴声律图》一卷;陈康士《琴谱》十三卷,又《琴调》四卷,《琴谱》一卷,《离骚谱》一卷;南卓《羯鼓录》一卷。

上述是宋代所见的唐代乐书,虽然是劫后余生的残留,仍然是很可观的。可惜随着时光的流逝,其中多数已名存实亡,幸存于今的只有《教坊记》、《羯鼓录》等极少的几部书,显然已经无法反映出唐代音乐著作的全部面貌,但对于认识唐代音乐的若干侧面仍然是大有裨益的。现在对目前能见到的几部唐代音乐著作略做介绍[69]

唐代段安节撰《乐府杂录》。其父段成式“善音律”,曾任太常少卿。本人自幼即“好音律”,能“自度曲”。此书是为弥补崔令钦《教坊记》之不足,据撰者“耳目所接”写成的。书中提到广明之变“禧宗幸蜀”及“梨园弟子,半已奔亡,乐府歌章,咸皆丧坠”等情,可知成书当在唐末。书中首列乐部,次列歌舞、俳优、乐器、乐曲及“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图已佚)。对研究唐代开元、天宝以后,特别是晚唐的音乐,有较高参考价值。宋代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有段安节《琵琶故事》一卷,晁伯宇《续谈助钞》作《琵琶录》,实即此书。现存本以清代钱熙祚校《守山阁丛书》本为最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收入此书,并经校勘。

唐代崔令钦撰《教坊记》,记述开元时教坊制度、逸闻。撰者开元中为左金吾(掌京城戒备防务的主官),下属官吏多人原是教坊中人,常向令钦讲述教坊故事,以后“中原有事”,令钦“漂寓江表”,追忆属官所述写成此书,故史料价值较高。卷末所载325首曲名,是研究盛唐音乐、诗歌的有用资料。此书自序载《全唐文》卷三九六,常见本缺载。现存较早善本有明钞《说郛》本与《古今说海》本。近人任半塘有《教坊记笺订》,多所阐发。《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收入此书,亦经校勘。

唐代南卓撰《羯鼓录》,全书分前后两录,是作者据当时传闻编写而成。前录成于大中二年(848),叙述羯鼓源流、形状及玄宗以后诸故事。后录成于大中四年(850),载崔铉所说宋璟故事及155首羯鼓曲目。现存较好版本有清代钱熙祚校《守山阁丛书》本。近人任半塘校本较完善。

唐代杜佑所撰《通典》的音乐部分。《通典·乐》音乐部分共有七卷:一、二卷“历代沿革”,记述了传说中的唐虞至唐肃宗、代宗时的音乐历史。卷三为乐律。卷四为乐器。五、六卷分述舞蹈、清乐、坐立部伎及杂乐。卷七为乐议。史料来源大部取自当时流传的群经诸史和历代文集、奏疏,有较高史料价值。有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

这里只是简单地列举了一些,无法囊括唐代所有有关音乐文化的著录,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音乐文化还是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注释】

[1]刘洋:《唐代宫廷乐器组合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2]贾嫚:《唐代长安乐舞研究——以西安地区出土文物乐舞图像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唐长安城郊隋唐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61页。

[4]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昭陵文管所:《陕西礼泉唐张士贵墓》,《考古》1978年第3期。

[5]刘双智:《陕西长武郭村唐墓》,《文物》2004年第2期。

[6]咸阳市文物事业管理局:《咸阳市文物志》,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第347页。

[7]周伟洲:《丝绸之路大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47页。

[8]郭学智:《汉代鼗鼓的图像学研究》,杭州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9]〔宋〕苏轼:《惜花》。

[10]咸阳市文物事业管理局编:《咸阳市文物志》,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第337页。

[11]王自力、孙福喜:《唐金乡县主墓》,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第56页。

[12]〔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九,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76页。

[13]〔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九,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76页。

[14]《乐府诗集》卷五十九,琴曲歌辞三,中华书局1979年第1版,第860~861页。

[15]〔宋〕陈旸:《乐书》,国家图书馆文献微缩中心,2004。

[16]《后汉书志第十三·五行志一》,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272页。

[17]〔宋〕陈旸:《乐书》,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经部211册,第565页。

[18]冀东山主编:《神韵与辉煌·陶俑卷》,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2~113页。

[19]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版,第348~349页。

[20]孙机:《唐李寿石椁线刻〈侍女图〉、〈乐舞图〉散记》,载《中国圣火——中国古文物与东西文化交流中的若干问题》,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99页。

[21]《春莺啭》,载中国音乐艺术研究会、舞蹈史研究组编:《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音乐出版社1958年版,第158页。

[22]孙机在《唐李寿石椁线刻〈侍女图〉、〈乐舞图〉散记》中称之“盘鞞”。并引唐代九部乐中“礼毕乐”的乐器有“笛、笙、箫、篪、铃、盘鞞、腰鼓等七种”。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第220页载燕乐打击乐器有“盘鞞”。

[23]秦序:《唐李寿墓石刻壁画与坐、立部伎的出现年代》,《中国音乐学》1991年第2期。晏新志:《李寿墓线刻乐舞图与唐代坐、立部伎考述》,《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4辑。发掘简报均称其为琴和筝。孙机:《唐·李寿石椁线刻〈侍女图〉、〈乐舞图〉散记》,载《中国圣火——中国古文物与东西文化交流中的若干问题》。文中称之云和两件。云和形制如筝,其声既有筝声、琵琶声,又有瑟声,故其名有云和筝、云和琵琶、云和瑟之名,此乐器弹奏时竖抱、斜抱均可,也可以站立弹奏。孙机根据云和的演奏姿态及《乐舞图》所示,推测第二排乐伎中第三、四人所持乐器为云和。

[24][宋]王溥:《唐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733页。

[25]宿白:《西安地区唐墓壁画的布局和内容》,《考古学报》1982年第2期,第140页。

[26]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唐李寿墓发掘简报》,《文物》1974年第9期。其中“根据乐伎所持乐器来看,当属龟兹乐”,恐有疑问,龟兹乐以鼓为重要组成部分,此乐舞图无鼓,有龟兹乐中三种乐器箜篌、五弦、琵琶,并且出现了内地传统俗乐的笙和筝,这两种属于汉族乐舞的清乐系统,不能成为龟兹乐,也不可称为清乐。乐舞图带有西域龟兹音乐文化色彩,又有汉族传统音乐的若干成分,将二者乐器相结合,演奏的当是北朝晚期至隋唐时甚为流行的西凉乐。

[27]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唐李寿墓发掘简报》,《文物》1974年第9 期。

[28]昭陵博物馆编:《昭陵唐墓壁画》,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48页称“琵琶”。从图像观察应为五弦,五弦与琵琶形体比较接近,五弦音箱较为瘦俏,琴颈长而直挺,有五轸,张五根弦;琵琶音箱较为宽大,琴颈短而弯曲,琴颈有四轸,张四根弦。

[29]咸阳市文物事业管理局编:《咸阳市文物志》,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第402页。

[30]咸阳市文物事业管理局编:《咸阳市文物志》,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第407页。

[31]〔宋〕陈旸:《乐书》,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经部211册,第667页。

[32]啸:《说文》曰:“吹声也,从口、肃声。”《书局诗·召南》郑笺曰:“蹙口而出声也。”啸的发音是由唇、舌、口腔配合以及气流的控制所得。有上翘大拇指,吹指做啸状。有以指夹舌或夹唇吹之,谓之“啸指”或“指啸”。

[33]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安羊头镇唐李爽墓的发掘》,《文物》1959年第3期。

[34]箫在唐代多指排箫。杜佑《通典》卷一四四载:“箫,舜所造,其形参差,象凤翼,十管,长二尺。”尔雅曰:“编二。”

[35]〔唐〕张彦远撰:《历代名画记》卷八,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1页。

[36]咸阳市文物事业管理局编:《咸阳市文物志》,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第408页。

[37]五弦琴弦上方系于轸上,下方系于覆手处,覆手指能够匝系下方琴弦的部分。

[38]井增利、王小蒙:《富平县新发现的唐墓壁画》,《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4期。

[39]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680页。

[40]〔后晋〕刘昫《旧唐书》、杜佑《通典》载箜篌“体曲而长,二十二弦,竖抱于怀”。〔宋〕陈旸《乐书》,〔宋〕叶廷珪《海录碎事》,〔宋〕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外集》载竖箜篌“体长而曲,二十三弦,竖抱于怀”。

[41]井增利、王小蒙在《富平县新发现的唐墓壁画》文中谈到富平唐墓乐舞图中竖箜篌绘有二十三弦,与《旧唐书·音乐志》所记二十二弦有差异,便“疑为画者之误”。〔宋〕陈旸《乐书》、〔宋〕叶廷珪《海录碎事》中记载竖箜篌有二十三弦。唐诗人李贺《李凭箜篌引》亦记“二十三丝动紫皇”。唐代箜篌二十二弦、二十三弦可能均在使用。

[42]据《旧唐书·音乐二》卷二九、《通典·乐四》卷一四四载:“太宗贞观始有手弹之法,今所谓搊琵琶者是也。”从文献考察,唐代乐人裴神符(又名裴洛儿)初次使用了手弹之法,这种方法演奏的音乐深得唐太宗喜爱,故此以后,后人便沿袭效仿,逐渐搊琵琶弹奏法成为琵琶演奏的主流方法,并且沿用至今。

[43]《发掘简报》称之为箫,可商榷。从双手握持之间的距离及演奏方法观察应是篥无疑,另外,篥上有哨片连接管体,吹奏时哨片含在上下口唇间,嘴中气体自哨片穿越管腔发音,有口含之势。而箫的吹奏方法为上下唇轻启,嘴中气体自双唇间直接送入管体之中,有口吹之态,如左侧的横笛伎。

[4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李宪墓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45]〔宋〕陈旸:《乐书》,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年版,经部211册,第687页。

[46]〔宋〕陈旸:《乐书》,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经部211册,第696页。

[47]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李宪墓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8页。

[48]〔宋〕陈旸:《乐书》,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经部211册,第542页。

[49]陕西省考古所唐墓工作组:《西安东郊唐苏思勖墓清理简报》,《考古》1960年第1期。

[50]熊培庚:《唐苏思勖墓壁画舞乐图》,《文物》1960年第5期。

[51]张正岭:《西安韩森寨唐墓清理记》,《考古通讯》1957年第5期。

[52]赵力光、王九刚:《长安县南里王村唐壁画墓》,《文博》1989年第4期。

[53]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西郊陕棉十厂唐壁画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1期,第22页。

[54]〔宋〕陈旸:《乐书》,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经部211 册,第562页。

[55]贾嫚:《唐代长安乐舞研究——以西安地区出土文物乐舞图像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56]陕西历史博物馆编 :《唐贞顺皇后敬陵被盗石椁回归纪实》,三秦出版社2011年版。

[57]程旭、师小群:《唐贞顺皇后敬陵石椁》,《文物》2012年第5期。

[58]韩顺发:《杂技戴竿考》,《中原文物》1984年第2期。

[59]贾嫚:《唐代长安乐舞研究——以西安地区出土文物乐舞图像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60]贾嫚:《唐代长安乐舞研究——以西安地区出土文物乐舞图像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61]周伟洲:《唐梨园新喜》,《汉唐全景——长安遗珍与汉唐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21页。

[62]骆希哲:《华清稽古》,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56~159页。

[63]骆希哲:《华清稽古》,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56~159页。

[64]左汉林:《唐代乐府制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65]左汉林:《唐代乐府制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66]康瑞军:《唐代音乐繁盛原因探索》,山西大学,2003届硕士论文。

[67]丁振翠:《唐代文化政策研究》,青岛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68]刘航:《汉唐乐府中的乐器、乐队及演变》,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硕士论文。

[69]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版。

[43]《发掘简报》称之为箫,可商榷。从双手握持之间的距离及演奏方法观察应是篥无疑,另外,篥上有哨片连接管体,吹奏时哨片含在上下口唇间,嘴中气体自哨片穿越管腔发音,有口含之势。而箫的吹奏方法为上下唇轻启,嘴中气体自双唇间直接送入管体之中,有口吹之态,如左侧的横笛伎。

[4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李宪墓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45]〔宋〕陈旸:《乐书》,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年版,经部211册,第687页。

[46]〔宋〕陈旸:《乐书》,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经部211册,第696页。

[47]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李宪墓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8页。

[48]〔宋〕陈旸:《乐书》,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经部211册,第542页。

[49]陕西省考古所唐墓工作组:《西安东郊唐苏思勖墓清理简报》,《考古》1960年第1期。

[50]熊培庚:《唐苏思勖墓壁画舞乐图》,《文物》1960年第5期。

[51]张正岭:《西安韩森寨唐墓清理记》,《考古通讯》1957年第5期。

[52]赵力光、王九刚:《长安县南里王村唐壁画墓》,《文博》1989年第4期。

[53]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西郊陕棉十厂唐壁画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1期,第22页。

[54]〔宋〕陈旸:《乐书》,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经部211 册,第562页。

[55]贾嫚:《唐代长安乐舞研究——以西安地区出土文物乐舞图像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56]陕西历史博物馆编 :《唐贞顺皇后敬陵被盗石椁回归纪实》,三秦出版社2011年版。

[57]程旭、师小群:《唐贞顺皇后敬陵石椁》,《文物》2012年第5期。

[58]韩顺发:《杂技戴竿考》,《中原文物》1984年第2期。

[59]贾嫚:《唐代长安乐舞研究——以西安地区出土文物乐舞图像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60]贾嫚:《唐代长安乐舞研究——以西安地区出土文物乐舞图像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61]周伟洲:《唐梨园新喜》,《汉唐全景——长安遗珍与汉唐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21页。

[62]骆希哲:《华清稽古》,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56~159页。

[63]骆希哲:《华清稽古》,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56~159页。

[64]左汉林:《唐代乐府制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65]左汉林:《唐代乐府制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66]康瑞军:《唐代音乐繁盛原因探索》,山西大学,2003届硕士论文。

[67]丁振翠:《唐代文化政策研究》,青岛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68]刘航:《汉唐乐府中的乐器、乐队及演变》,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硕士论文。

[69]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版。

[43]《发掘简报》称之为箫,可商榷。从双手握持之间的距离及演奏方法观察应是篥无疑,另外,篥上有哨片连接管体,吹奏时哨片含在上下口唇间,嘴中气体自哨片穿越管腔发音,有口含之势。而箫的吹奏方法为上下唇轻启,嘴中气体自双唇间直接送入管体之中,有口吹之态,如左侧的横笛伎。

[4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李宪墓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45]〔宋〕陈旸:《乐书》,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年版,经部211册,第687页。

[46]〔宋〕陈旸:《乐书》,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经部211册,第696页。

[47]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李宪墓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8页。

[48]〔宋〕陈旸:《乐书》,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经部211册,第542页。

[49]陕西省考古所唐墓工作组:《西安东郊唐苏思勖墓清理简报》,《考古》1960年第1期。

[50]熊培庚:《唐苏思勖墓壁画舞乐图》,《文物》1960年第5期。

[51]张正岭:《西安韩森寨唐墓清理记》,《考古通讯》1957年第5期。

[52]赵力光、王九刚:《长安县南里王村唐壁画墓》,《文博》1989年第4期。

[53]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西郊陕棉十厂唐壁画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1期,第22页。

[54]〔宋〕陈旸:《乐书》,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经部211 册,第562页。

[55]贾嫚:《唐代长安乐舞研究——以西安地区出土文物乐舞图像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56]陕西历史博物馆编 :《唐贞顺皇后敬陵被盗石椁回归纪实》,三秦出版社2011年版。

[57]程旭、师小群:《唐贞顺皇后敬陵石椁》,《文物》2012年第5期。

[58]韩顺发:《杂技戴竿考》,《中原文物》1984年第2期。

[59]贾嫚:《唐代长安乐舞研究——以西安地区出土文物乐舞图像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60]贾嫚:《唐代长安乐舞研究——以西安地区出土文物乐舞图像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61]周伟洲:《唐梨园新喜》,《汉唐全景——长安遗珍与汉唐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21页。

[62]骆希哲:《华清稽古》,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56~159页。

[63]骆希哲:《华清稽古》,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56~159页。

[64]左汉林:《唐代乐府制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65]左汉林:《唐代乐府制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66]康瑞军:《唐代音乐繁盛原因探索》,山西大学,2003届硕士论文。

[67]丁振翠:《唐代文化政策研究》,青岛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68]刘航:《汉唐乐府中的乐器、乐队及演变》,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硕士论文。

[69]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