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黎锦历史考析:传承人调研手记

黎锦历史考析:传承人调研手记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6-98采访“非遗”传人符林早、符拜马丁东方三月三广场的占地面积很大。

黎锦历史考析:传承人调研手记

时间:2019年6月25日

图6-97 杞方言腰机织锦技艺

成员:牧之、刘军、张博、李聪、韩雪、吕王玉、司机等一行(图6-98)

2019年6月25日早上6点,我们团队一行准时从海口出发,前往位于东方市大田镇225国道与三横路交汇处附近西南方向的东方三月三广场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馆。路上经过大约3个小时的车程,大约在上午9时左右,我们就到达了目的地。

图6-98 采访“非遗”传人符林早、符拜马丁

东方三月三广场的占地面积很大。进去之后可以看到广场的中心位置上设置有七八条立柱,类似于图腾柱的样式矗立。图腾柱的左右两侧是两座碉楼,正前方有一个采用了黎锦的人形纹背景搭建的方形舞台,就是主会场的演出台。我们走到位于广场东南角的黎锦传承馆的位置,就看到一位黑瘦的黎族妇女正在馆门口的空地上坐着织锦。在馆的另一面,一个开敞的大门右侧,一位黎族妇女坐在那里纺纱绕线……

我们和坐在门口的那位黎族妇女打过招呼以后,就注意到传承馆的大门旁边贴有这样的一个内容:“东方大田美孚黎族织锦技艺农民专业合作社”。介绍说:“东方大田美孚黎族织锦技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东方首家黎族织锦技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东方黎族美孚支系纺织传承基地展厅揭牌成立”。

文中说:“本合作社注册成立于2018年2月5日,由东方黎族青年在校大学生符其荣发起成立,目前共有73名社员,其中有33名是贫困户家庭。合作社的主要经营范围包括:制作黎族传统手工织锦工具,制作黎族服装、黎锦产品自产自销,黎族织锦扎染技术和植物染技术,黎族织锦技术的培训与推广等服务。”下面有目的和效果,留有联系人的电话和微信等联络信息。

1.访谈美孚黎织工符永英

时间:2019年6月25日上午9:00~11:00

地点:东方市三月三广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馆

访谈人物:符永英,黎族,海南省东方市大田镇报白村人。东方大田美孚黎族织锦技艺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成员,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访谈内容:美孚黎纺、染、织、绣及絣染技艺

访谈人:吕王玉

大家分散开来,分别与两位黎族妇女进行了交谈,首先是第一组的研究生吕王玉整理的谈话记录。

我(吕王玉)根据分工,和坐在传承馆门口的阿姨打起了招呼:

吕:阿姨,你好!能告诉我您的名字吗?

符:你好,我叫符永英。

吕:符阿姨好,您是黎锦合作社的成员吗?能否介绍一下您的情况呢?

符:是的,我就是这里的,我是黎锦的传承人,省级的,今年40多岁了。

吕:这样呀,您看上去很年轻呀。

符:没有啦,我都有外孙啦。

吕:您这么早就当外婆了呀!您女儿有多大呢?

符:我女儿也都20多了,她24岁生的女儿,我今年也47岁了哦。

吕:阿姨,我们是海南大学的老师和学生,是专门前来考察你们这里的黎族织锦情况的,方便告诉我您什么时候开始学习织锦的吗?

符:我开始织锦的时间(年龄)很小的,就是上小学的那个时候。刚开始的时候都是和别人一样,主要是和妈妈学,也和村子里的大人们一起学习织锦的。

吕:那您小的时候是先做的什么呢?

符:开始就是织上一条腰带。一开始都比较笨,妈妈给准备上一个小的腰机,绑在腰上后,一点一点的做,做坏了再拆、做坏了再拆,来来回回好多次,织了一年多才算把腰带织出来了,好丑的(笑)。腰带是给孩子织的那种,上面的图案是很少的,主要是学习怎么织锦,会织了就可以了,男孩子用来绑腰上的那种,等到技术越来越好了以后,才开始织那种宽宽的,那都是长大了、空了,有时间的时候才慢慢做的(图6-99~图6-101)。

图6-99 美孚黎织锦手法1

图6-100 美孚黎织锦手法2

图6-101 美孚黎织锦手法3

吕:您现在织的是什么呀?

符:这个是我们美孚黎上衣用的黎锦,上衣(用手比到大腿这里)。这个我已经织了一个多月了,有空就织一点,主要是我们这里一个月前都在忙,还要到地里干农活,这个月基本上每天就早早来,会做上大半天。中午、下午都要早一点回家做饭,有时候下午还要去学校给学生上课,教他们织锦。

吕:(指着布上的花纹问)这个织的是什么纹呀?

符:这个是fen(第一声)dao(第四声),我不懂汉话怎么(表述),用我们的黎话是fendao。

吕:这个看起来好复杂哦?

符:织这个(指织锦)就是不能急,都是一根根、一根根地织,是急不来的。

吕:您家里还有什么人织锦吗?

符:我女儿会,我教的她。她也是十几岁的时候、上初中的时候学会啦。那个时候我在她们学校的初中里面给她们上织锦课,差不多就是2012年吧,就是这样的,我们在东和中学的那个织锦的培训班,也刚好是暑假里的一个多月的时间教的,我女儿就是那个时间开始学的。

吕:一个月时间能学多少呢?

符:大部分就是学一点、知道一点,也没有办法强迫的。但有的学生愿意吃苦、也勤快一点,一个月差不多能织出一两条呢。都不大,就是(用手比划一下)20多(厘米)这样宽,一米长或者多一点点吧。

吕:教给他们的图案复杂吗?

符:都是一样的,统一定的,大家都织一样的,有给他们定一个图案,一起学,重复重复就都学会了,一般都是一种人形纹或者是动物纹这样……我这个黑线没了,你帮我拿一下好吗?就在那个屋子(指旁边那个房子的大门),进去后柜子上面那个篮子里,欸。

吕:好的……(去对面屋子里,里面是织锦艺人住宿和生活的地方,放有七八个架子床。屋里有一排放东西的柜子,其中有个柜子的顶上放了一个竹篮,平底的那种,里面摆放有三四种卷好的彩色棉线,也有一小卷一小卷的彩色丝线)是这个吗?(拿下来端出门)要不要一起端过来?

符:好的!都端过来吧。我这是要缠线的,织锦的时候要用手用脚,全都要用上。要一手拿棍(指的绕线棍),另一只手用力搓棍子的另外一头,把棉纱放在腿上用力搓,速度要快(指的纺棉纤维)。

吕:这个黑色用这么多吗?

符:黑色是我们美孚黎的基本色,很多地方都要用。我们黎族的衣服都是黑色的,我也没有了解这个为什么是这样的。我看到我的妈妈他们在织的也都是黑色的,男生穿的也是黑色、女生出嫁也是黑色,但是女生的领子边上是咖啡(色)的。我织的是衣服的一片,(都织好以后)要缝起来的,这个就是黑色的……衣服都是女儿出嫁的时候用,女儿出嫁,妈妈就要做一套给女儿。

吕:衣服那要多久才能织出一套啊,一般?

符:一两年织一套。会织的女孩子在没有恋爱之前,也会自己提前准备。不管现在是穿什么婚纱,这个(指黎族传统服饰)还是要保留。不管结婚时要不要穿婚纱,但一定要穿我们的衣服才能过门的。还要去拜祖宗,拜祖宗的时候是一定要穿我们的黎族自己的衣服的。

吕:那纺线呢?

符:就是那个棉花,(指了指路边的)就是那种海岛棉,把那个摘下来纺,我们自己纺出来的,然后再染。

吕:不是织好布才染色吗?

符:不是的。我们都是把纺好的线拿去染色,染色我们会用天然的植物原料,不是那种化学的。

吕:都用哪些植物啊?

符:哇,有好多种呢。一般你们只有黄姜才见过,那个一般很多都是中药的,比如那个苏木,苏木都是用来染红色。像这个(拿起一团黄褐色的线团)就是黄金苏木染的。(用手指旁边)咖啡色,野板栗树皮、野生的,染的。(指蓝色的一种线团)还有这个是蓝靛草,就染这个。(指偏黄绿的一种线团)像这种是调色过的,咖啡、经过调色。还有黄姜是染成黄色的。染绿色,就是用谷木叶子染的绿色。

吕:这个呢?

符:鸡血藤,染的那种暗的酒红色。

吕:那不是要用到很多颜色吗?

符:它本身是白色的嘛,这个颜色是要染过、染好多好多颜色的,染过才好用。

吕:这种颜色女生男生穿都可以吗(黑的)?

符:这个都可以,男生穿比较多。不过我们这边有什么喜庆的事,也都要用到黑色的。喜庆的事的咯,都会穿黑色的衣服,是这样的。以前的样式多,男人啊、女人啊,他们的裙子都是要分开颜色的,现在男的都是裤子了,筒裙女孩子也很少穿了。

吕:那您还记得,您的母亲是什么时候开始织黎锦的?

符:我妈妈也是很小就和她的妈妈、我的外婆学的,嫁人以后也要和奶奶学着织。他们也都是很小的时候、有的几岁(就开始学)?现在,我妈妈还能织,现在她已经有78岁了,她织的布料质量比较、比较……就是很结实的那种。

……

2.国家级传承人符林早访谈

地点:东方市三月三广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馆(图6-102)

访谈人物:符林早,女,黎族,1964年5月出生,海南省东方市大田镇报白村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访谈内容:黎族纺、染、织、绣及絣染技艺

主访谈人:韩雪(以下内容部分与马晓铭采访的传承人吉金妹重合,特别说明)

在传承馆的左边,是织工们居住生活的地方。在这个一层的空间里,摆放了好几张架子床,床上都挂有防蚊蝇的纱帐,在纱帐的四个立柱形成的支撑上,凌乱地摆放着洗过的衣服和从家里带来的各种日常用品,中间有一个摇头风扇,应该是唯一的降温、对流的用品。房门的外面,一位略显消瘦、清爽的黎族妇女坐在那里。眼前摆放着一个下面支在底座、上面是向外分叉的环形支撑,她就坐在这里绕着纱线。

我走了过去,微笑着询问她:“方便和您聊一下吗?”她说:“好啊!”我继续说道:“您是符林早阿姨吗?”她微笑着说:“我是符林早,你们是过来看我们织锦的?”我说:“我们是海南大学艺术学院的师生,那边是我们的老师,我打算问你一些问题可以吗?”她一边说好的,一边站起身,从屋子里拿出来一个塑料的小板凳,让我坐了下来。我们的访谈就从这里开始了(图6-103)。

图6-102 东方黎锦传承馆的内部布置

图6-103 符林早在展示美孚黎织锦技艺

韩:符阿姨,您家在哪里呀,这么早就开始工作了呀。

符:你们到得也很早啊!我家住得不远,就在广场对面的村子里。有时候忙了,中午就在这里简单吃上一点、睡上一会儿,起来就继续织(图6-104)。

韩:阿姨,您能告诉我咱们这里的织锦特色吗?

符:我们这里住的都是美孚黎的村民,我们的织锦和其他地方,比如哈的、润的、杞的都差不多,我们美孚黎的主要特色是在染纱这个环节上。也就是在没有染过的纱或者是染过的一种纱上扎出花色后再染纱,在这个环节上和人家的都不一样,我们把这种染纱方法叫作“絣染”。以前也有人说这是“绞缬染”。(www.daowen.com)

韩:阿姨,您说的絣染和绞缬染能否介绍一下。

符:絣染就是先要做一个絣架,你看(她指着左手边靠在墙上的一个木头支架)这个支架,上下有两条横木,左右是靠前后的两根竖着的木杆钉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支撑架子。我们在这个架子的中空位置上,按照需要的长度,把计划絣扎的经线长度固定起来,然后就在这组经线上一点点地扎上线头。这些绑扎上了线头的地方,在入染的时候就保持了纱线本身的颜色,而没有绑上的地方就可以正常地染上颜色。等染色完成以后,我们会把那些已经提前扎上的线头拆下来,就有了我们想要的图案了,这就是絣染(图6-105)。绞缬染这个名字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叫。听专家说,这个名字是从其他的、和我们的染法差不多的地方叫起来的,但意思都差不多,就是先在准备染色的地方提前扎好线头,染完色后再把线头拆掉(注:按照导师的要求,我马上查了一下,“绞”的意思是缠绕,“缬”的意思是在纺织品上留出花纹)。

韩:阿姨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学习织锦的呀?

符:我学习织锦的时间比较早,最初是和妈妈、奶奶一起的。就是小的时候比较静,不怎么和别的小孩子一起玩,看着大人坐在一起织锦,就喜欢凑过去看。她们在农闲的时候可以一织一上午,我就能坐在旁边看上一上午。妈妈看我这么喜欢织锦,就给我一个小的织机,再从她的织机上剪下一块让我学着织。慢慢的也能织出一些简单的图案了,我就织点小布条给妈妈扎在头上。后来主要是妈妈忙的事情多,教我织锦是奶奶教的多。上学以后织锦的时间就少了,但闲了下来还是喜欢织,到了16岁的时候,我已经可以独立地织黎锦了,周围的女孩子里,我算是织的最早、织的最好的。到了18岁的时候,我不但织的好,就是最麻烦、最难的扎花纹也成了周围最好的,人家遇到不懂的地方也都愿意找我问,他们都说我是个“织女”(符林早说到这里就笑了)。

韩:您真是了不起。阿姨,您是哪年出生的呀?

符:我是64年(1964年)出生的,今年55岁了。

韩:您能告诉我织锦都要哪些过程吗?

符:我们的织锦主要是从种棉、采棉、纺纱、絣染、上机织锦还有刺绣这几个步骤完成的。如果是制作衣服的话,还需要剪裁和缝布才能完成,这样的一个过程搞完的话,一般都要经过大半年甚至是一年多的时间。

图6-104 符林早使用的腰机

图6-105 符林早在展示美孚黎絣染技艺

韩:阿姨,您就把这个过程慢慢地告诉我,我记下来。

符:我们小的时候都是随着妈妈出去采棉的。以前织锦用的是木棉,就是等木棉树上结了那种有长的外壳的果子,果子里就是一包棉花。这种棉花比较白,但是不好用。我们都是采回来一包以后,就把它放在篓子里盖好,放到太阳下面去晒。只需要抖一抖或者轻轻磕一磕,里面的种子就会掉下来。用的时候一般都是和苎麻丝拧在一起织的。其实使用的最多的还是海岛棉。我们使用的海岛棉都是奶奶和妈妈他们保留下来的种子,到了种旱稻的时候就把海岛棉的种子一起种下去,到了收稻谷的时候,就把它们一起采收回来,那些籽棉都会收到篓子里,到了用的时候取出来一些就可以了。

韩:什么时候才会纺线呢?

符:一般都是等到春节前后,空闲的时间最多,纺棉的人也才会多。我们黎族人进行的纺线,最简单的办法还是用手剥。就是从棉花里面把棉籽先剥出来,再从棉絮里面抽纱,在腿上用力去搓,搓好再绕在纺杆上,通过纺轮纺杆的快速旋转,把搓捻出来的棉纱卷紧绕在纺杆上。等绕满了就绕在线架上。

韩:这个过程里,有男孩子帮忙或者参与吗?

符:这个是没有的!我们黎族人是有明确分工的。男人是不许做这些事的,整个织锦的过程都是女人在干。但男人也很辛苦,他们要出去赶牛、烧荒地,还要打猎。我们黎族人一般都是在三月三节前后,男人们就要外出烧山。他们一般都是选晴天在地头上,顺着风的方向点火。放火烧掉枯枝叶后,再将剩下的干柴收拾在一起烧或者带回来煮饭。打猎的事更加危险,每年都有出了意外的,不是摔断了腿就是受了伤的,很不容易的。女人织锦主要是需要细心,一般都是在照看孩子或者是做饭的空闲时间才会坐下来织锦,时间长了,慢慢就形成了女孩子才织锦的传统。我们黎族人是男人打猎、女人织锦带孩子,男女之间都是有明确的分工的。男人不碰女人的东西,说是男人碰了女人的东西后,外出就会倒霉的,会在他们耕田打猎的时候不顺利,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你看,在黎村里织锦的人都是女人,男人都不过来的,连看都不看的(笑)。

韩:你们用的纱线都是自己纺的还是要去买?

符:我们小的时候是到供销社买。听妈妈说,他们那个时候都是自己纺。我们现在恢复传统技艺,大部分纱线都是自己种的棉、自己纺的纱线,但有些棉线或者丝线,还有一些漂亮的涤纶线还会去买。

韩:那您自己纺的棉是都自己种的吗?

符:我们这里用的纱线都是自己做工种的棉纺的,现在都是政府出资,村里或者是乡里拿出一些田,安排大家去种的。除了种棉还要种一些染棉纱的染材,现在比较大面积种的都是海岛棉。

韩:手工纺线还有哪些方法?

符:我们这边的纺纱主要还是采用机器轧棉、用脚踏纺车纺线,和五指山那边不一样。

韩:纺好纱线以后做什么呢?

符:就是扎花纹喽。我们美孚黎的絣染前提是先要在经线上扎花的,你看(她指着身后的絣床说),我们会提前做好一个这样的架子,上下的两根横木杆比较长,左右固定的时候会在前后分别固定好,这样就比较牢固。这个絣架也叫作絣床,主要是起支撑作用的。在这个架子里,我们会根据需要制作的织锦的长度和宽度,把经线绕好后扎出图案。怎么扎、扎成什么样子都是跟着村子上的老人学啊,看到人家搞,你也去体验啊,最小的时候是上小学时搞的那种喽,就好像她(指着自己外孙女,六七岁)这么大,就是要先学会念,念那种织锦的口诀喽。最后到九年级的时候我就会自己搞。就跟他画(指牧老师在旁边画速写)的那样,都是有固定的图案的。老人教我们是这样,我们黎族女子在学习织锦的时候,都会有家里或村里的老人来传授口诀。我们不会写字来记,就只能把口诀硬记在心里,再反复向别人学习,我在村里学的很快也很好,她们都很羡慕我。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在跟我学呢!

韩:刚才您还提起您戴的发带和衣服,还有上边的这些纹样,都属于什么纹样呢?

符:噢,像我们的衣服什么东西的,都是代表我们黎族的象征嘛,我们最不要的就是那种蝙蝠啊,蝙蝠那些的花纹我们都不要,我们是觉得那些纹样是不吉利的。咱们黎锦上的纹饰好多是蛙纹的,也有好多都是人纹。扎嫁娶纹,中间的就是新娘,两边是对称的轿夫,周围的纹饰有动物。还有这幅是狩猎纹,两个对称的人物抬着一头刚刚猎取的牛,前边的一组纹饰是一群鸡,还有一个房间里面的两兄弟,表示兄弟之间的和谐的关系,上边和下边整齐的小纹饰是表示天地的,天地结合。也不单单是这些的,我们还是有我们最传统的纹饰的,就是祖宗纹饰,就是最基础的那种花纹,这些都是根据祖宗纹饰组合而来的。我们学习黎锦也是从老人教我们口诀开始的啊,上线下线啊,都是根据口诀来的,然后我们再用脑子去构思更丰富的花纹,一代一代口传身授的。我们就是搞那些什么鸟啦凤啦,反正对我们有利的那些小牛啊、小猪啊、鸡呀、狗啊,我们都搞。哎,那些青蛙呀对我们有利啊,那些鹿啊我们也喜欢,反正我们就用那种好看的花纹和那些树、花、草啊、叶啊,我们就搞那样、那些的。我在参加比赛时屡屡获奖主要是因为自己不光是会织锦,还会纺线、絣扎、染线。绕线也要有一定的技巧,而且我喜欢创新,用新的颜色搭配,又不脱离祖宗纹饰。现在我们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合作社,就是有很多黎族妇女和我一起努力传承着我们黎族的古老文化,复制着永世不衰的祖宗纹饰,保护着极具特色的黎锦技艺。

韩:我看这种絣扎的图案特别细、特别麻烦,非常难呀。

符:习惯了,天天搞,久了也就好了。我是跟奶奶学的扎染,奶奶之前绑的没有那么宽,前面没有那么多线,图案是一样的,就是之前线没有这样多,然后就绑的比较短小,一样长,可是短(窄的意思)。之前是没有那么多线,现在我们是有六根还是七根这样子。就是一个纹样占五根到七根线。然后回家跟妈妈学挑花,有时也学扎染,就是我的奶奶也不太懂,可是她会绑传统的图案。妈妈叫符来否,73岁,奶奶的名字已经不记得了。

韩:那染色是怎么回事?

符:是的,图案扎好后就要染。找染的(材料)都是跟着妈妈到外面去找,村里村外,有时候还会去很远的地方,到山里去,现在都有种,有些也要在周围去找。

随后符林早让我看染的纺线,并给我讲解图案。自右往左看分别是:“pan gang”四声、“pan fei”四声、“pang”三声、“pan li”四声、“pan chong”一声、“gu”二声、“pan niu”轻声、“pan lan”二声、“pan zu”四声、“pan bu”一声,带钩的。

韩:奶奶那时的织锦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符:那么多种……这是创新的,不是传统的。(符林早指着旁边已拆线的絣染架上的线)这个是已经拆线出来的,这个可以织了,已经过了小米浆了,这个是我的(作品),这个是叫“pan li”,(符林早指着菱形折线)这个弯来弯去的。颜色鲜艳的锦,图案为“pan li”的传统絣染,图案是舂米和甘工鸟。先扎图案,扎图案,扎好了就染黑,染了就拆,拆了图出来过小米浆就可以织了。“pan gang”是尖尖的细细的,这个可以给媳妇,这个是如果是生女孩三天,就要拿这个裙子给女孩当摇篮。这个M就是中纱织法,那边织M,她们先织,织布后再绣上去。

说到这里,符林早老师就收了绕线架,在地上铺了草席,返回房间里拿出一卷捆好的腰机,动作娴熟地坐在地上。打开腰机后把护腰带系好,又把远端的木棍用脚蹬开。整理好手上的穿经杆和打纬刀,提起手中的综板就开始织锦了。

符:这个是提综。提综就是在织锦的时候,把织机上的经线上、下分开,形成一个梭口的装置,你看这就是提综杆、提综绳,因为我们的黎锦是分为四层才好织锦的。

韩:这个线要分出四层呀?(指着踞腰织机)这个有好多根工具啊,真的好复杂!

符:主要是靠分综才能让不同颜色的纬线与经线合成图案花纹啊,比如要把这个花纹弄好,这个线穿过去再弄点黑线接上。

韩:具体是怎么织锦的呢?

韩:这个玫红色的是做什么的?

符:这个是挑格,如果是做花纹的话会用到挑格,如果不做的话就不用这些。

韩:这个短的木签是做什么的呢?

符:我刚刚量的,没固定的尺寸,可是我自己刚刚想的(做那么长),我要量这个……比这个……长度,这个记号在这里(符林早用木签记录刚刚织的布的长度,现在比一下还需要织多长就要开始织挑花)。

韩:那个白色的线是用来把黑线拉起来吗?

符:对。织布是两扯,(符林早指着织布机的线并给我演示)这是一扯,这是两扯。这个四扯是要挑花,要织花纹。(符林早把一根木签卡在棉纱的中间,使线分成上下两层)要搞花纹就是要这样穿线。(符林早拿一条已经织好的带有挑花的布给我看)像这样的就是挑花,这是衣服的一边,还要再织另一边,两块布接起来就是一块小衣服。

韩:(我指着刚刚符林早给我看的挑花)这是传统纹样吗?

符:我的,这是我想象着织的。(她又指了指其中菱形的部分)这个是传统的,pan gang,我们黎族有名的就是pan gang和pan ga。pan ga是……就是……如果是男孩出生三天就拿那个裙子叫pan ga,当摇篮。要是女孩,我们黎族就叫它pan gang。(展示狗的纹样,白色条纹所在及着装的位置)传统的布没有花纹,只有白色的一条条纹,这块布大概织了半个月。(带我们看絣染架,拿起“大刀和小刀”进行演示)腰织机上用的工具都是我老公做的。我对织锦非常的喜爱!黎锦有各种各样的花纹,从一开始只是单独编织一个纹样,到衣服的袖口、领口的花纹编织,再编一些小的花边,直到最后烦琐的纹饰编织(图6-106),这确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的编织技能也在不断地提高,与其他黎女不同的是我是从制线到绕线,再到具体的编织都是非常熟练的,而且质量与速度也远远超出于其他人。以前老人教我们织的时候都得先传口述,就是我读一句你就学一句,现在不同了,我们有汉字可以代表上去,直接在那里看一看就可以啦。

图6-106 符林早演示绕线技艺

韩:这些花纹就是自己想象着来织吗?

符:也是老人留下来的,留下来我就画在那本子上。我就用那个小棍剪那个纸,其他地方没有,就我们这地方有。老人在这里看,是很辛苦的,这线比较小,我们就剪那个纸一条一条的,剪这么大,就很容易看。对我们眼睛好一点,也不会算乱的,你一条一条剪会乱的。在村口那边我也经常教那些刚刚回来的那些,她们说没有人教,就可以来这。一教就会的,不像我们以前那些要先传口述。我们织的那个要念口诀的啊,我念给你听:(黎语)。还有一种花纹要那样念。每个人要学这个东西就要念口诀,要懂花纹她就不用念口诀啦,就直接可以上去又回来。她可以直接搞上去就可以啦。但是,你要和她说话她就乱了啊。要是懂看,就不管那口诀啦,有些人她还不懂看,就得念口诀。

韩:你们那口诀怎么说?

符:(黎语念口诀,大体释义如下)拉紧两个小竹竿,用中棍穿过拆线棍,第二步用底棍,第三步又拉紧小竹竿,那个小竹竿要用上棍翻过拆线棍,才能拉三个小竹竿起来,要不拉不起来的哦,第四步了吧,用中棍直拉线过来……就是用中棍就可以,第五步就是中棍往上跳……我这衣服其他地方颜色都比较重的,袖口啊、领口啊一般都会有花边,花纹都是自己绣上去的。不同功用的衣服花纹也不同,结婚就会更好看一点!比如结婚时的礼服花纹就不同,就像我们绣那些婚礼服,我找一份你看看,我们这里小孩结婚老人都要准备一套的,如果老人不懂绣就得去买来,必须要准备一套,男方家里也要准备一套。就像这个是绣婚礼服,这个就表示新娘的喽,这边这两个是抬轿的噢,这个是新郎官呐。本来这里这边要有小狗在这里,要有小狗去赶那小棍嘛,要一路过来喽,你懂说海南话吗?

韩:不懂诶。

符:我用海南话可以唱这个歌出来,我们织的纹饰就是按这个歌织的啊,能表达出我们图案的这些内容和我们民族的这些习俗。(黎语演唱黎族歌曲)这句就是唱的前面绣的这两行喽,(继续演唱黎族歌曲)这几句就是我们绣的那狗仔也跟着,去追赶,那个我们就说姑娘结婚的时候要打炮什么的,刚才这一句唱的就是那些伴娘喽,伴娘也跟着往前走,这两行是说伴娘的意思,这些小的花纹。头上也要戴发带的,但是现在都不戴了,都是戴花了。我从妈妈那里学到的这种织锦的方法目前已很少有人会了!我这里保存了一些请你们看一看(转身拿过来提前准备好的服饰):我们的衣服也是根据季节和要去的地方的不同来搭配的,比如在结婚的时候,我们黎族的女孩子都会由妈妈亲手缝制嫁衣,如果是出去干农活,就会把破旧一些或是比较简单的衣服穿出去。

韩:在家里和出去做工是一样的吗?

符:给你看我们劳动的时候穿的衣服(指自己身着的黎锦服饰),我们做工的时候,老人就穿这种喽,这个发带也要戴,要不头发就要掉下来的啦。就穿这种衣服,下面就是这种筒裙,那就是劳动服。出去要做工以前就是要穿这种的。我们周围的村子里的孩子们都打着赤脚!鞋子就是用这边的木头来搞的啊,要夹着这里啊,要平平地下来,要搞高一点哦,还要放绳子在那里哦,用那种硬的不容易断的,这里一个洞,这边两个洞(样式和我们平时的人字拖差不多)。这边的枕头也是用那种木头做的呢,那个木料是好的木料的。好像它可以通风。

眼看着时间快到中午了,符林早老师收起了织锦的腰机,热情地邀请我们一起到传承馆里去看一看。

我们由符林早老师带着,走进传承馆里面。走进传承馆的一楼,进门的地方摆放了一排展柜,里面是各种有关黎锦的著作和画册。具体的有:《海南美孚黎民俗文化大观》《东方“非遗”之光》《中国黎族》《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用手册》《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东方黎族文化展》等一系列的著作,以及图片和实物。

在迎面靠墙的一侧,用隔离带分隔出参观路线和展板、实物的展示区。

在“美孚黎服装”一面,展板上有“东方村女装”“西方村女装”“中方村女装”的大幅图片。排列着“白查村男装”“白查村女装”“陀头杞黎服饰”“东新村女装”“东河女装”“江边哈黎女装”等。

连在一起的有大幅的“黎锦技艺培训班”的展板,展板上有感城镇黎锦培训班、东方的千人织锦大赛资料,还有在船形屋的村落中展开的织锦活动等,琳琅满目。

“黎锦原材料种植基地”的展板上,可以看到在政府主导下的大型种植园地,上面分别插放着“海岛棉基地”“山蓝”以及身着民族服饰的黎族妇女在煮棉花、晾晒棉花的种种场景。

“美孚黎絣染”的内容比较多一些,不但展出了众多美孚黎妇女集体在絣架前扎花的图片,还有正在“绞缬”图案的特写场景(图6-107)。“美孚黎纺”的图片上出现的是黎族妇女坐在纺线车前,一边脚踏纺轮踏板、一边徒手捻线的样子。右上方是手捻纺纱、纺轮纺杆转纱收线的图片,右下方是采用脱棉籽机轧棉的画面。染纱的图片里显示了三位黎族妇女,在陶质的盆中入染黑色、入染黄色、撑开棉纱清理并在晾杆上晾干的情形。展板上显示了东方市的“非遗”项目保护清单,展示了美孚黎的生活用品和生产用具,出现了美孚黎的头巾样式、服装样式,其全面和精心的设计与布置让我们得到了一次美孚黎织锦的全面了解和知识获取。

在实物展示上,传承馆很大的一个部分都是各种纺材和染材。其中的脚踏纺车种类繁多(图6-108),摆放的絣架和绞缬图案蔚为大观。

符林早老师引导我们走上二楼展厅。

进门就看到了“非遗”的大型标志。在“非遗”的竹编墙面前,有5位身着不同服饰的黎族模特儿,分别代表了黎族哈、杞、润、赛、美孚方言区的不同装束(图6-109)。然后就是“前言”部分的介绍、东方市“非遗”保护的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介绍。馆中的各类服饰制品造型繁多、品种多样,给人目不暇接的感觉。上面是介绍展板,下面就是展馆实物,展板之间又会有实物的黎锦、服饰穿插其间,安排的极为科学合理,是下了大功夫的。其中的龙被展品应该是展馆中的亮点,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图6-110)。

图6-107 美孚黎絣染作品

图6-108 位于东方黎锦传承馆一层的美孚黎脚踏织机

符林早老师带我们走到展厅的尽头,那里精心地布置了一个黎族屋舍。符林早一下子就坐在了屋里的一个竹床上,周围是一些竹篓和生活用品,最显眼的是在屋子的中梁上悬挂了一个摇篮。符林早老师用左手摇着摇篮,回忆着他们的早年生活(图6-111)。

韩:阿姨,这是您非常熟悉的吧?

符:哈哈,这个是摇篮,(这个)是“pan ga”,旁边这个床是我们以前睡的床,床上的竹篓是用来装衣服啊、被子啊……什么什么的。(阿姨坐在床上晃着摇篮给我们演示)我们就这样坐,就这样,哈哈,这个叫“pan ga”,孩子要是哭了、困了,我们就睡这(床),(把摇篮)荡起来。(符林早笑着唱起来)喂喂哎哥呛呛哎~这是哄小孩子睡觉。

符林早演示哄孩子,摇起了竹篓。旁边是椰子壳做的碗和陶做的煮饭锅。

韩:这些存放的黎锦和服装是用来做什么的呢?(我指着那些颜色鲜艳、纹样多样的黎锦和叠在一起的黎族服饰问)

符:这个是娶媳妇的,过门前都放在他们的房子里。媳妇自己也会带一些,男孩子的妈妈要多织,给他们生活用。但是要等媳妇过门以后才给他们用……以后生了孩子了还要给……慢慢可以给。没有进门的时候不能给,可以给“pan gang”和“pan gu”(应该是结婚前的聘礼)就可以了。

图6-109 东方传承馆入口摆放的五大方言区服饰

图6-110 龙被展示

图6-111 黎族屋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