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京城陪审故事:离婚纠纷案中保护弱者祁某某

京城陪审故事:离婚纠纷案中保护弱者祁某某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起马拉松式的离婚纠纷案件的审理过程中,甲区法院曾委托中国法医学会司法鉴定中心对祁某某在离婚诉讼中有无诉讼能力进行鉴定,鉴定意见为“被鉴定人祁某某目前患有应激相关障碍,具体表现为慢性反应性精神病,对本案无诉讼能力”。2015年10月30日,法院依法判决鲜某与祁某某离婚,判决鲜某现居住的大房子归祁某某,体现保护弱者和无过错一方的利益。

京城陪审故事:离婚纠纷案中保护弱者祁某某

基层法院涉及的案例丰富多彩,在参与审理的家事纠纷中,更体会到法律不是万能的,在情与法的选择中,在解决纠纷的方式方法上,需要人民陪审员和相关组织的介入,会让当事人在感情上、心理上较为认同,调解的作用是显著的。

我参与过一起法院和妇联的诉调对接案例,也是我陪审工作的一个新突破,不但从经历的案件本身发挥作用,更是以此为契机,利用老师的专长撰写了一篇调研报告,对下一步做好诉调对接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这是一桩离奇的离婚案件,双方从1995年开始的一场离婚纠纷,一直到2015年最终判决离婚,不但让当事人身心疲惫,法官也颇感棘手,历经波折。

事情的缘由是这样的,原告鲜某某,男,被告祁某某,女。原被告双方于1975年相识,是大学同系不同班级的同学。大学毕业后先后来到北京工作,经交往于1978年12月15日登记结婚。1979年生有一子,1995年3月儿子出意外死亡。双方此前婚姻基础一般,作为知识分子都比较有个性,儿子去世后对被告的打击巨大,也使双方矛盾更加恶化,婚姻失去了黏合剂,原告觉得婚姻走到尽头,在孩子去世半年后提出离婚,但被告并不同意,甚至跑到原告单位吵闹,不想离婚的态度也非常坚决。从2000年开始,原告不间断的在海淀法院起诉离婚,或被驳回或判决不准予离婚,这样做的结果给被告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她的情绪非常不稳定,多次要跳楼、自杀,为了让婚离不成,最后干脆躲了出去,一时间法院连人都找不到,法院只好缺席判决原被告不准离婚。后来原告终于得知了被告的所在地,于是从2011年3月开始,原告又向被告所在地法院起诉离婚,中间也是涉及不同的案由及上诉,诉讼一直持续着。

在多年的诉讼过程中,原告一直认为,双方感情基础不好,性格和生活习惯差异大,长期的矛盾纷争和分居,对身体和心理造成巨大的伤害,夫妻感情早已完全破裂,坚决请求法院判决双方离婚,两套房屋各自居住。被告坚持认为,双方的婚姻是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的慎重之举,绝非原告所述是在仓促下结婚的。从1978年结婚,1979年年底爱子出生。其后十五年里,夫妻关系和谐,家庭和睦。但爱子于1995年3月20日突然离去。对双方的身心造成极大的打击和摧残,为了尽快振作起来,原告还去单位计生办要来第二胎的指标。终因双方悲伤之心难消,经过五年的努力再生一个孩子的希望没能实现。因自己丧失了生育能力,原告传宗接代的希望落空,自己才被原告强行赶出了家门,更换门锁,造成双方分居的假象。现在双方都是六十余岁的人了,在生活上、思想上、精神上已受到多方面打击,疾病缠身,朝不保夕,还是不离婚为好,不同意原告的诉讼请求

在这起马拉松式的离婚纠纷案件的审理过程中,甲区法院曾委托中国法医学会司法鉴定中心对祁某某在离婚诉讼中有无诉讼能力进行鉴定,鉴定意见为“被鉴定人祁某某目前患有应激相关障碍,具体表现为慢性反应性精神病,对本案无诉讼能力”。所以诉讼中,鉴于被告的精神状况和过激言行举止,在情与法之间,每一次的审理法官都只能忽略双方感情确已破裂的事实,考虑更多的是被告的精神状况及可能会对社会的影响后果,驳回了原告的请求。而原告则铁了心的坚持要离婚,由于传宗接代的思想,2010年1月他非婚生育一女,现在面临着上户口和上学的压力,诉求离婚更加急迫。(www.daowen.com)

甲区法院对此案的处理陷于两难境界,因为已经不是仅靠法律手段能解决的了。于是甲区法院找到了妇联一起商讨,希望能在正式审理前通过妇联的调解为双方做通工作,使诉讼程序能顺利进行。甲区妇联的工作重心是被告祈某某。很快街道妇联主席以及社区志愿者上门来找祈某某,看到的是这样一个场景:家里犹如一个小型的垃圾处理场,厨房放置一罐煤气,上面搁置一件被烧半截的小孩棉衣。祁某某的目光呆滞、木讷,神情恍惚,从现状看,如果法院判决离婚,祁某某是会做出极端的行为,有可能殃及邻居。对她的工作最要紧的是调解疏导。

第一次,居委会主任预约祁某某,祁某某拒绝。16年的封闭生活让她对任何人对任何事都有设防。经过多次上门进行工作,祁某某终于答应见面。当妇联和邀请的心理专家按约赶到社区,祁某某却没有出现。第二次,妇联同志在没有任何预约的情况下,想碰碰运气,早七点就到祁某某家守候,还是无功而返。经过多方了解,祁某某在小区里有一个多年的同事陈某与她关系不错,居委会请陈某出面先做工作,终于祁某某答应见面。心理专家上门见到了祁某某,她干瘦、目光呆滞,已经虚弱的不敢靠近,让人想到的是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在心理专家近三个小时的交流中,祁某某终于吐露心声,她说不愿意离婚,希望鲜某能够回到她的身边,她也能够接纳鲜某的小孩。通过几个小时的交流,与她的距离拉近了,祁某某后来依依不舍的送走大家。

随后,妇联与法院商定,请鲜某到法院做调解工作,心理专家来到法院,与鲜某做沟通,希望他能重新考虑与妻子复合,鲜某态度坚决一定要离婚。但他答应与祁某面对面沟通一次,于是法院与妇联安排了一场16年没有见面的夫妇面对面交流。

为了让环境轻松些,安排他们在祁某某所在的家委会见面。法院由经验丰富的庭长着便装出面,妇联由和祁某某已经接触过的人参与。为了帮助祁某某,心理专家运用心理学的知识设计了情景剧,由专家假扮其丈夫与其先见面,祁某某这时动了真情,彻底宣泄了情绪。

真正会面时,鲜某的决然态度让祁某最后的一点希望破灭了,最后祁某放弃了执着的想法,同意离婚。妇联为祁某找了律师。2015年10月30日,法院依法判决鲜某与祁某某离婚,判决鲜某现居住的大房子归祁某某,体现保护弱者和无过错一方的利益。这场长达16年的离婚官司落下帷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