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郑学丛著》评价——张舜徽学术论著阐释

《郑学丛著》评价——张舜徽学术论著阐释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郑学丛著》认为郑学发凡起例,取用自如;融合钩稽,博采众说;左右采获,极其周详。《郑学丛著》由浅入深地介绍了一些经学知识,诸如经的名称,经学博士的设立,经古文两派的争论,经学的弊端。《郑学丛著》还阐发了不少对经学的创见,指出经学阴阳五行化,成为西汉经学的基本特点,也就是当时经学形成为烦琐、空虚的主要原因。《郑学丛著》亦有《演释名》,以强调循声求义。

《郑学丛著》评价——张舜徽学术论著阐释

张先生不仅从郑玄的人生中找到了榜样,而且从郑玄的文献学方面获取良多。在《郑学丛著》中,张先生对郑学评价得很全面,主要内容包括:

(1)介绍郑学知识与成就

郑学是一门令人生畏的学问,学人欲进而难进。《郑学丛著》认为郑学发凡起例,取用自如;融合钩稽,博采众说;左右采获,极其周详。

张先生在《郑氏校雠学发微》中,认为郑玄的校雠学成就表现在十二个方面:一是辨章六艺,即明辨六经之体用;二是注述旧典,理查群书;三是条理礼书,使之部秩井然;四是叙次篇目,在目录学方面有突出创见;五是广罗异本,比较异同,细心雠对;六是择善而从,不拘于师法家法和今古文;七是博综众说,舍短取长,不以先入者为主;八是求同存异, 自申己见;九是考辨遗编,审定真伪;十是校正错简;十一是补脱订伪;十二是审音定字。这个概括是很全面的。可以说,是张先生第一次全面归纳了郑玄的校雠学类别。

《郑学丛著》由浅入深地介绍了一些经学知识,诸如经的名称,经学博士的设立,经古文两派的争论,经学的弊端。《郑学丛著》还阐发了不少对经学的创见,指出经学阴阳五行化,成为西汉经学的基本特点,也就是当时经学形成为烦琐、空虚的主要原因。

(2)介绍并考证郑注

《郑学丛著》对郑注进行了评价,张先生在《郑氏校雠学发微自序》中说:“世人徒以康成注经,兼录异文,考订疑误,大有裨于遗经,而不知其不可泯没之功,固犹在考镜源流,厘析篇帙间也。盖必学术渊湛,识断精审,而后能语乎校雠流别之义,后之经师所以不能望及郑氏者在此耳。”(第41页)

张先生研究了郑注的体例,《郑氏经注释例》作了归纳:沿用旧诂不标出处、宗主旧注不为苟同、循文立训、订正衍伪、诠次章句、旁稽博证、声训、改读、改字、征古、证今、发凡、缺疑、考文、尊经、信纬、注语详赡、注语互异。

张先生在他写的《世说新语释例》中也曾经肯定过郑玄的方法,他说“昔郑玄注《仪礼》,取今文、古文二本参校,而俱记其异同,云古文某作某,今文某作某,后之校书者咸效之。盖注述之业,首必广罗异本,详加勘对,而后能辨厥是非,订其伪谬”

张先生在《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中充分肯定了郑玄的注释方法,他说:“汉末大经学家郑玄遍注群经,首先在校勘文字异同方面做了很深入的功夫。当他遇着很明显的误字时,也只是在注中指出‘某当为某’,并不轻出己意,改易原文。他注《仪礼》时采用了今文、古文二本参校,一一载其异同,只说:‘古文某作某,今文某作某’,也从不加以主观判断,有所肯定。这种作法,便是后世‘考异’、‘校勘记’一类写作的开端。唐代陆德明作《经典释文》,宋代朱熹作《韩文考异》,都是先据一个比较好的本子为主,然后附注别本异同于下,仍然是推衍郑氏校书之法而写成专著的。”由此可见,张先生把当代“考异”、“校勘记”一类的方法,都归功于郑玄的开创性工作。张先生认为郑玄治学非常务实,不擅改古书原有的文字,疑者存疑,异者存异,这种方法为后世所继承。

(3)广弘郑义

郑玄的弟子刘熙有《释名》,以绍郑学余绪。《郑学丛著》亦有《演释名》,以强调循声求义。张先生认为:古今语言之变,由于双声者多,由于叠韵者少。循双声之理释字,则容易解通。说到“循双声之理释字”,张先生另外撰有《汉语语原声系》一文,其中对郑玄的贡献作了充分肯定。张先生专门写了《汉人循声求义之学》一节,说:“北海郑氏,遍注群经,取古双声之字相训释之处,尤为广泛。若《仪礼·士寇礼》注所云:‘弁之名出于槃。’《周礼·地官·序官》注所云:‘种谷曰稼,如嫁女以有所生。’斯皆由古声类以推见物名得义之原。刘熙《释名》实自此出。……刘熙亦北海人,于郑君为乡里后进。以《三国志·程秉传》、《许慈传》所言考之,知刘熙之学,实出于郑,深造有得,故能衍郑君声训学之遗绪而张大之耳。”刘熙以《释名》闻名于世,而他的声训之学源于同乡的郑玄。张先生对郑玄在音韵学上的贡献作了流变考证,把最初的开创性功劳归功于郑玄。

郑注有许多训诂与《尔雅》相表里,张先生亦以《尔雅》类例,撰成《郑雅》十九篇,以录训诂名物。郑雅别部居而明条理,勤勾稽而显微文,极便学者。如乐器类列有十多种鼓,为研究鼓提供了方便。《演释名》与《郑雅》可互相参考,也可与《尔雅》、《释名》对读,是推陈出新的难得篇卷。

(4)条辨郑学传述

郑玄在世时,弟子上千,盛极一时。《郑学丛著》有《郑学传述考》,列举了由汉迄清的郑学名家,其中有郑氏的及门弟子,还有历代治郑学卓然有成就者,使人们对郑学源流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这种治学方法,实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方法,张先生在写《扬州学记》也采用过。我们研究历史人物,一定要知道其人的交谊、其人前前后后的相关人物。

历来治学都讲究学统,有家法师法之说。郑玄的学绪也有层次类别之分,张先生进行了分别考释。他在《郑学传述考》中说:“《后汉书·郑玄传》称其弟子自远方至者数千,而可考止此,亦犹孔门三千,而太史公所为《仲尼弟子列传》,具列姓名,不过数十。世远人湮,不足怪也。他若甄子然、临孝存,皆尝与郑氏往还,而年岁不在郑下,乃同时人,非其弟子。”(第168页)谈到后世研究郑玄的人,张先生进行了比较研究,他说:“大抵南北对峙之日,传述郑学者,北盛于南。河洛诸儒,所习《周易》、《尚书》、《三礼》皆郑氏学,名家辈出。”(第180页)

张先生还排比了历来研究郑玄的一些书籍,如郑珍的《郑学录》、胡元仪的《北海三考》等。

张先生认为后世的许多学者,虽然称不上是郑玄的弟子,但学问深受郑玄影响。他在《中国文献学》一书中说:“郑玄在注经过程中,发现经文可疑,便考定真伪及其年代。例如他从时令、官制等方面证明《礼记·月令》是秦代的作品,为后人提供了辨伪的方法。后世谈到《月令》的,如郑樵《六经奥论》、崔述《丰镐考信录》,都说不是周时书,而晚出于秦世,这是上承郑氏绪论而推衍出来的。”

张先生主张实事求是地评价郑玄的成就。他在《广校雠略》一书谈到“辑佚之必须有识”举了一例,批评有的辑佚者因为崇拜郑玄而随意把其他人的学术成果也归于郑玄,他说:“郑玄遍注群经而独不及《春秋左氏传》。后人辑北海遗书者,率取服虔《左传注》以入录,盖据《世说新语》以为服氏注出于郑,即郑学也。不悟《世说》称‘郑氏欲注《春秋传》,尚未成……’郑君闻其谊, 自以无能逾之,故辍不复为。彼文甚明,何由而遽谓服书皆出郑耶?”在张先生看来,尽管郑玄曾经有过注《左传》的打算,但毕竟没有完成。不能因为郑玄与服虔有过交往,就把服虔的成果归到郑玄。

说到《郑学丛著》,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张先生在《郑学叙录》认为“郑玄毕竟是一千八百年前封建地主阶级的经籍文献学家。他所做的注述工作,始终是为本阶级——地主阶级政治服务的。所以他所作的群经注解,是从维护统治与服从的秩序出发,强调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35页)。张先生这段话毕竟是写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在政治高压之下,难免有阶级斗争的痕迹。如果张先生在21世纪重写《郑学叙录》,一定不会这样写了。据我所知,张先生在他的其他一些书中也有类似于贴标签的话,为了应付时局,他往往先写上一段革命的话语,或写一段毛主席语录,然后抛开这些,放开臂膀,再写自己的一套。这也许是当时知识分子的无奈,也是学术生存的一种艺术,我们不必苛求。

《郑学丛著》是一部独立的著作,对民国年间研究郑学的成果几乎没有引用。例如,四川学者龚道耕(1876—1941)对郑玄很有研究,撰有《孝经郑氏注》、《郑君年谱》 (1938年在《重光》杂志连载)、《礼记郑氏义疏发凡》 (1942年在《志学》杂志发表)等书。姜亮夫先生评论说:“三百年来,述郑君年历者数家,而先生所撰年谱,精洁纲维,要义可明,不蔓不枝,无遗无复,在过诸贤。”也许是由于信息传播的通道不畅,张先生对这类成果没有引用,留下了遗憾。

总之,张先生的学术深受汉代郑玄影响,“张学”堪比“郑学”。《郑学丛著》是一部以郑玄之博学,研究并弘扬郑学的著作。其精心孤诣,发前人之所未发,考证精博,论述翔实,是作者毕生治学的结晶,是汉代迄今关于郑学的新总结,无疑是20世纪郑学领域的重要成果!研究张先生与郑玄,不仅要精读《郑学丛著》,还要把张先生撰写的所有书籍联系起来阅读,从而才能全面了解张先生对郑玄的总体认识,才能理解张先生何以能够成为一名伟大的文献学家!

注释

①张先生离开我们有十几年了,但有些往事历历在目。记得读本科时,张先生就给我们讲过课,在我们心中,张先生是一座巨大的学术高山,令我们景仰。令我幸运的是,毕业那年,历史系主任吴量恺教授找我谈话,决定让我留校,在历史文献教研室当老师,并承担一些行政打杂的事情,特别嘱咐我要为张舜徽先生做助手,帮张先生做些事情。当时,我已成家,住在汉口,每天像坐班人员一样八点钟就来到教研室,看张先生有什么吩咐。但是,张先生从来就不愿意麻烦我们青年教师, 自己尽量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回忆当年的一些情景,事实上,我并没有为张先生做什么事情,真是惭愧。

②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95页。对郑玄生平的考证,是学术史上的一段佳话。阮元把碑文与纸质文本结合起来考证,解决了对郑玄的人品评价问题,其文发表在阮元《小沧浪笔谈》卷四。其后,阮元的门生又作了新的考订,解决了“不”字的悬案。

③记得张先生生前曾经专门为我们作过学术报告,要我们以这些大气象的学者为楷模,勉励我们在学术上做一番大贡献。(www.daowen.com)

④ 《讱庵学术演讲集》中收录的张先生于1986年9月上旬在山西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学院的两场演讲报告,都是笔者作为随行人员聆听的。

⑤本文所引用的《郑学丛著》,均出自齐鲁书社1984年版,并在行文中直接标出页码,特作说明。

⑥张舜徽:《中国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88页。

⑦张舜徽:《中华人民通史》(下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350页。

⑧张舜徽:《清人笔记条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78页。

⑨张舜徽:《广校雠略》,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91页。

⑩张舜徽:《广校雠略》,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90页。

张舜徽:《清儒学记》,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页。

张舜徽主编:《中国古代学者百人传》,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第94页。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91页。

张舜徽:《史学三书平议》,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19页。

张舜徽:《史学三书平议》,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52页。

张舜徽:《清人笔记条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22页。

张舜徽:《清人笔记条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0页。

张舜徽:《清人笔记条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0页。

张舜徽:《清人笔记条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78页。

张舜徽: 《讱庵学术演讲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24页。

如,庞子朝撰有《卓识孤怀雄视千古——读张舜徽先生〈郑学丛著〉》(《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1期),颇有心得。许刚博士在所著《张舜徽的汉代学术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一书中,对郑玄也有专门的研究。

张舜徽:《广校雠略》,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48页。

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95页。

张舜徽:《霜红轩杂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2页。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91页。

张舜徽:《广校雠略》,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86页。

转引自李冬梅选编:《龚道耕儒学论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5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