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张舜徽:钱基博实践诠释

张舜徽:钱基博实践诠释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张舜徽先生持同一目录观的钱基博先生,同样一生孜孜以求“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在序中,钱先生总体考证了四书的起始来源。旁征博引考辨图书作者钱先生据史料考证:按照汉代郑玄《目录》的说法,《大学》是博学、为政之书,在《别录》中属于通论,一般不说作者是谁,早在东汉就已经不知道作者的姓名。同时为辨章学术起见,钱先生辑录了国学中的小学、经学、子学前三类作为代表,以充分阐释目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功用。

张舜徽:钱基博实践诠释

与张舜徽先生持同一目录观的钱基博先生,同样一生孜孜以求“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其“每著一书,必究其原始,叙其流变”,“辨章学术,开启牖辙”。钱先生更多的是以简洁幽峭的语言,通过撰述《〈四书〉解题及其读法》、《〈周易〉解题及其读法》、《古籍举要》、《〈文史通义〉解题及其读法》、《国学文选类纂》、《读〈庄子·天下篇〉疏记叙目》、《读〈礼运〉卷头解题记》、《读庄子南华真经卷头解题记》、《古文辞类纂解题及其读法》、《〈老子·道德经〉解题及其读法》、《读清人集别录》等多部目录学著作,践行“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录观。限于篇幅,本文仅列举两部代表作予以论证。

1.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贯穿《〈四书〉解题及其读法》

《〈四书〉解题及其读法》是贯穿钱先生“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目录观的代表作之一。在序(序也是目录学中解题的一种形式)中,钱先生总体考证了四书的起始来源。从宋至清各个时代不同流派注解的体例、形式、名称、特点、性质、优劣及其编排次第的缘由。《四书》在《明史艺文志·经部》中始立一门,而编为四书,则自宋代的朱熹开始。《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四书的排序本身就极好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其教人也,以《大学》、《语》、《孟》、《中庸》为入道之序而后及诸经:不先乎《大学》,则无以提纲挈领,而尽《语》、《孟》之精微;不参之《论》、《孟》,则无以融会贯通,而极《中庸》之指趣。然不会其极于《中庸》,则又何以建立大本,经纶大经,而读天下之书,论天下之事哉!学者先读《大学》以立其规模,次及《语》、《孟》以尽其蕴奥,而后会其归于《中庸》;盖以为学之程序,而第其书之先后也。”朱子(朱熹)毕生精力,殚于《四书》,《四书》之学理所当然以朱子为名家。后来绍明其学者或与之同,或以他为折衷,或与之相对。而《孝经》为“《六艺》之总会,大道之总萌”,朱子“精阐之以天人性命之奥,汉儒体验之于人伦日用之常”,“辞趣不同,而要归之于修身以立命,尽己以淑群,则于乎不同!”“故以附于篇。”实为《五经》解题。如此,四书五经的学术渊源、发展脉络清晰可辨。

四书各部解题的篇章结构则秉承刘向创立的叙录体,按各书的解题、作者、本子、读法编排,仍司“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职。此以四书之首的《大学》为例:

(1)提纲挈领阐述图书主旨

钱先生在《大学》中,开宗明义:《大学》是“古之太学所以为学之道也”,“古人为学规模”,“赖有此耳”!《大学》之义有三:一曰“太学之道”,以与童子之学的少学(小学)相对而得名。为“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二曰“大人之学”,以与“私其我于一己”的小人相对而得名。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正心之学”。三曰“大觉之道”。“觉”犹如佛之菩提。“觉”又有三义:“一者自觉”,即“在明明德”;“二者觉他”,即“亲民”;“三者觉行圆满”,即“在止于至善”。经此提纲挈领地简洁阐释,《大学》的含义、主旨一目了然。

(2)旁征博引考辨图书作者

钱先生据史料考证:按照汉代郑玄《目录》的说法,《大学》是博学、为政之书,在《别录》中属于通论,一般不说作者是谁,早在东汉就已经不知道作者的姓名。而相隔近一千年后的朱熹撰《大学章句》,认为《大学》为曾子所作。学界也都认可。钱先生通过《大学》的体例论证:孔门记录孔子言论,必称“子曰”、“子言之”,而《大学》不著何人之言;又从《大学》的内容考辨:“《大学》之书,理极宏博;而曾子所作,语出臆测。”曾子著《大学》,不足为信。“既无佐证,不如阙疑。”即使是首立《四书》的朱熹的推论,若证据不足,也不可盲目崇信。表现出钱先生严谨、客观、科学的治学态度,同时也由此引导学者严谨、客观、科学地做学问。(www.daowen.com)

(3)条梳原委评析图书本子

在《大学之本子》中,钱先生通过列举、比较、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几种《大学》改本的特点、异同,认为:“《大学》一书,以汉代的《〈礼记〉注疏本》为最古,宋代的《朱熹本》为最通行,一汉一宋如日月之经行中天!”指导读者研读《大学》时善加参照、取舍。

(4)明宗次第揭示图书读法

在《大学的读法》中,钱先生提出“明宗次第,稽查训诂”的读书方法:读书尤其是读经典著作,首先要明其宗旨,宏观把握全书的基本内容、主题思想;然后考察其篇章结构、次第是否合乎逻辑,是否“首末相应”,“余章广成首章之意”;最后稽查训诂,弄清尤其是关键字词句的确切含义。并以朱熹的《大学章句》为例:朱熹编排《大学》,章节次第分明,理顺文从,故而终古不废;其稽查训诂也胜人一筹。如朱熹释“格物”:“格物者,穷理之谓也。盖有是物,必有是理。然理无形而难知,物有迹而易睹。故因是物以求之,使是理了然心目之间,而无毫发之差。”(引《朱子文集》卷十三)较之郑玄等其他各家,朱熹的释义最为精当,故可自命一家。由此强调“明宗次第,稽查训诂”的图书读法,对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重要性和全面、准确理解全书的必要性。

2.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集大成于《国学文选类纂》

《国学文选类纂》是钱先生“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集大成者。它是国学之管枢,文章之林囿,是一部通学之著。钱先生在总叙(叙也是目录学中解题的一种)中宏阐国学,考镜源流,分门别类,条贯诸文,为学人提供了研读国学的治学门径。《国学文选类纂》也是一部创新之作。其创新之处在于创立了一种新的分类法:即一改传统国学分为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法,而将国学按照学术源流,依序分为小学、经学、子学、史学文学和校雠目录六部,即将小学和校雠目录学从原经部和史部析出,并各自成部,显示出对目录学的极大重视和对学术内在逻辑连贯性即“辨章学术”的极其注重。

钱先生在《国学文选类纂》中,从考镜源流出发,考量了国学的基本涵义、完全意义、缘起及古典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不同流派的特征,使读者对国学有一个全面了解。同时为辨章学术起见,钱先生辑录了国学中的小学、经学、子学前三类作为代表,以充分阐释目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功用。小学、经学、子学排序本身就体现了国学的内在逻辑。排在国学之首的小学是识字辨义之学,也是研治国学的基础的基础。经学是承上启下、博古通今之学。在具备了小学的知识之后,即可遍读群经。而子学则是穷尽入胜之学,可补佐经所不能尽,兼通古训古音韵,更易引人入胜。在小学、经学、子学各部,钱先生专辟目录,按照学术源流,编列具有代表性的篇目,为读者研读国学“开设户牖,启示涂辙”。国学的发展轨迹、学术流变一目了然。学者可循此脉络上下求索,纵横驰骋,真正发挥了目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学术研究导航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