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建设科技强国:以鼎新带动革故

建设科技强国:以鼎新带动革故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发展转变的重要阶段,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推动力的作用,带动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从国防层面来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国是实现航天强国、网络强国、海洋强国的“支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

建设科技强国:以鼎新带动革故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重点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6]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至少具有两重含义:一是强调了发展的模式——中国未来的发展要靠创新驱动,尤其是科技创新的驱动,而不是靠传统的劳动力、资源、能源的驱动;二是明确了创新的目的——创新是为了驱动发展,创新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而不是为了发表高水平论文

创新驱动发展并不是一味地去追求更新废旧,而是追求有用的创造和创新。从古至今,创新都是世界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但并非所有的创新活动或成果都具有正面意义和积极价值。只追求表面的那种无谓的更新,不仅不会带来新的发展,反而还有可能造成退步或灾难。创新永远都离不开服务对象,创新驱动发展更是为了人的发展,只有真正有意义,并且能够带来便利与效益的创新,才是我们所期待的创新。而想要以创新带动发展,就更应该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创造,有效的创新才是解决发展问题的创新。

创新驱动发展不仅要着眼开创未来,更要密切关注当下。如果说仅仅只是从有用的创新出发的话,那么任何想法都有可能出现,然而一切的改革与创新都不应该是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创新可以是奇思妙想,但绝不是异想天开。任何创新都是基于当下已有的基础,考虑发展的现状,然后进行合理的展望。创新也不应该脱离当下的条件和基础,只有提出合理的要求,创新才能成为现实,才能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现科技事业发展三步走的目标,必须充分认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

首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实现新时代重大历史使命的必然选择。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此时,能否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并提供有力支撑至关重要。

驱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主要有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等,其中,要素驱动主要指依靠土地、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获取发展动力,促进经济增长。回顾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发展成就,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生产要素的驱动,充分发挥了劳动力和资源环境的低成本优势。然而,世界发达国家的早期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单纯依靠要素驱动,必然会产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难以持久维持。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之后,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诉求与日俱增,与此同时,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来自建设生态文明和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挑战日益严峻。

表3 不同阶段不同要素的贡献率 (单位:%)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论坛:《2013年全球竞争力报告》。

欧美发达国家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表明:科技创新具有不易模仿、附加值高等突出优点,由此形成的创新优势持续时间长、竞争力强。因此,只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充分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并将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牛鼻子”来抓,才能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实现新时代的重大历史使命提供更强大的动力。

其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体系中,“到2050年,我们要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7]是统领全局的总目标,科技强国、交通强国、教育强国、航天强国等十二个强国目标是子目标,是实现现代化强国目标的重要支撑。各个子目标都要围绕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来推进,同时各目标之间保持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与其他强国目标相比,科技强国目标的影响范围更广、引导作用更大。(www.daowen.com)

从经济层面来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国是实现交通强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贸易强国的“源动力”。从科技发展的规律和历史经验来看,科技创新始终是推动产业变革、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遵循着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品创新—产业更替—经济发展模式变迁的基本顺序。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发展转变的重要阶段,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推动力的作用,带动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

从国防层面来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国是实现航天强国、网络强国、海洋强国的“支点”。诚然,科技强国内在地包含了航天强国、网络强国、海洋强国在科技层面的目标。但回顾历史不难发现:科技发展往往率先在军事领域获得突破与应用,国防科技向来是国际竞争最激烈的领域。因此,在当前国家安全形势日趋紧张的背景下,强调科技强国在推动实现航天、网络、海洋等国防目标中的战略意义十分重要,以整个科学技术体系作为国防领域创新突破的重要支点。

从教育层面来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国是实现人才强国、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体育强国的“创新点”。诚然,实现建设科技强国的目标需要人才、教育、文化等因素的强力支持,但与此同时,科技创新也可以为实现人才强国、文化强国、教育强国等强国目标提供重要的创新手段。例如,基于移动终端、互联网技术的“慕课”(MOOC)教学,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的普及范围和知识的传播速度,为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提供了有力支撑。而依托信息和通信等现代化技术手段,不仅形成了文化产业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以更低的成本营造出了更为丰富、更有活力的社会文化氛围。

最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抢抓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的重要战略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8]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先进制造技术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生命科学领域孕育新变革,空间技术拓展人类发展新疆域,新能源技术引发全球能源革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呈现多点突破态势,带动许多学科和技术群体跃进发展,变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断积蓄。这些科技创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命运。

与此同时,国际科技竞争环境更为激烈,国际创新要素流动空前活跃、重组不断加快。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将科技创新上升为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积极布局创新战略,纷纷抢占科技制高点。美国于2009年、2011年、2015年连续出台《美国国家创新战略》,强调发挥政府、企业、公众等不同主体在创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欧盟于2014年启动实施“地平线2020” 计划,计划用七年时间,投入770亿欧元,资助从基础研究到创新产品市场化的整个“创新链”所有环节的创新机构和创新活动,确保欧洲产生世界顶级的科学技术成果;日本在2017年出台了《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战略2017》,正式提出“社会5.0”概念,旨在通过网络空间与物理空间的融合和共享,建成“超智慧社会”。可见,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走创新发展道路已成为主要发达国家的普遍选择。

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来看,实现创新驱动是一个系统性的变革,要按照“坚持双轮驱动、构建一个体系、推动六大转变”的要求来进行布局,构建新的发展动力系统。

坚持双轮驱动,就是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个轮子相互协调、持续发力。科技创新要明确支撑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加强科学探索和技术攻关,形成持续创新的系统能力;体制机制创新要调整一切不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生产关系,统筹推进科技、经济和政府治理等三个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地释放创新活力。

构建一个体系,就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各类创新主体协同创新和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的生态系统,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载体、制度安排和环境保障。明确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社会组织等各类创新主体功能定位,构建开放高效的创新网络,建设军民融合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改进创新治理,进一步明确政府和市场分工,构建统筹配置创新资源的机制;完善激励创新的政策体系、保护创新的法律制度,构建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推动六大转变,就是实现发展方式从以规模扩张为主导的粗放式增长向以质量效益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转变;发展要素从传统要素主导发展向创新要素主导发展转变;产业分工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价值链中高端转变;创新能力从“跟踪、并行、领跑”并存、“跟踪”为主向“并行”“领跑”为主转变;资源配置从以研发环节为主向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统筹配置转变;创新群体从以科技人员的小众为主向小众与大众创新创业互动转变。[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