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庄子·秋水》: 了解让位的高尚,水波灌河

《庄子·秋水》: 了解让位的高尚,水波灌河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庄子》[1]本文是《庄子·秋水》的第一部分,整篇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假托河伯与北海若这两个虚构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秋水时至,百川灌河[2],泾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7]伯夷:商孤竹君之子,与弟叔齐争让王位,被认为节义高尚之士。[12]笃(dǔ):固。[23]礨(lěi):石块。[24]稊(tí)米:泛指细小的米粒。

《庄子·秋水》: 了解让位的高尚,水波灌河

《庄 子》[1]

本文是《庄子·秋水》的第一部分,整篇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假托河伯与北海若这两个虚构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通过正反两种思想境界的对比,十分清晰地宣扬了庄子的认识无止境的哲学思想。本文援譬设喻,往往连类生发哲理与形象的结合,将其要阐发的哲理论述得十分清楚。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2],泾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5],望洋向若而叹曰[6]:“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7],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8],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9]。”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10],拘于虚也[11];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2];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3],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4],尔将可与语大理[15]。天下之水,莫大于海,百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16],不知何时已而不虚[17]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18],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19],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20]。方存乎见少[21],又奚以自多[22]!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3]?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24]?号物之数谓之万[25],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26],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27],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清]郭庆藩辑:《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

【注释】

[1]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后世并称“老庄”。庄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是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既有合理因素,也有消极成分。庄子的主要思想集中反映在《庄子》一书中。《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学派的经典。今通行本收文三十三篇(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相传内篇为庄周自著,外、杂篇是庄周的门人和后学所撰。这些文章大都构思精巧,想象丰富,文笔恣肆,辞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善作连类比喻,富有浪漫色彩。《庄子》一书,对后人的人生观文艺观和文艺创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灌:奔注。河:黄河

[3]泾:直流的水波,此指水流。

[4]不辩:辩通“辨”,分不清。

[5]旋:转,改变。

[6]望洋:茫然抬头的样子。

[7]伯夷:商孤竹君之子,与弟叔齐争让王位,被认为节义高尚之士。

[8]子:原指海神若,此指海水。

[9]长:永远。大方之家:有学问的人。

[10]鼃:同“蛙”。

[11]虚:同“墟”,居住的地方。

[12]笃(dǔ):固。引申为束缚、限制。

[13]曲士:孤陋寡闻的人。

[14]丑:鄙陋,缺乏知识。(www.daowen.com)

[15]大理:大道。

[16]尾闾(lǘ):海的底部,排泄海水的地方。

[17]虚:流空。

[18]过:超过。

[19]自多:自夸。

[20]大:同“太”。

[21]方:正。存:察,看到。见(xiàn):显得。

[22]奚:何,怎么。

[23]礨(lěi):石块。礨空:石块上的小空洞。大泽:大湖泊

[24]稊(tí)米:泛指细小的米粒。大:同“太”。

[25]号:称。

[26]连:继续。

[27]“仁人”二句:仁人,指专门讲仁义的儒家者流。任士,指身体力行的墨家者流。墨家以任劳以成人之所急为己任,故称。

【译文】

秋雨不停地下,河水上涨,千百条河流都灌注到黄河,使黄河干流大大加宽。两岸之间,河中小洲之上,相互望去,连牛马都辨认不清。于是乎河神欢欣鼓舞自满自足起来,以为天下之壮美尽在于此了。顺河流东行,到达渤海,往东面望去,看不到水的边际,于是乎河神开始改变自满自得的神态,望着浩瀚无边的大海对海神感叹说:“俗语说,‘闻知许多道理后,就自以为没有人能及得上自己’,我就是这样的人啊。我曾听说有以仲尼之闻见为少,以伯夷之义为轻的人,起初我不相信,现在我看到你这等浩瀚无边,难于穷尽,假若不到你这里来,就糟了,我将长久为深明大道的人所笑话。”

海神说:“井里的蛙不可以和它讲大海,因其拘束于所居土井;夏天的虫类不可以同它讲冰,因其局限于季节;见识偏狭孤陋寡闻的人,不可以同他讲说大道,因其束缚于所受的教育。现在你走出河流两岸,看见无边的大海,则知道自己的鄙陋,就可以同你讲说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再大的了,千万条河都流归于它,没有休止之时,而不盈满;从尾闾往出宣泄,没有停止之时,而不空虚;不因春秋季节流入水量多少不同而变化,对陆上的旱涝也没有感觉。大海超过长江黄河,没有办法估量、计算。而我未曾以此自我夸耀,因为我从天地那里具足了形体,从阴阳那里秉受了生气,我在天地之间,如同小石块小树木在大山之中,正有自以为少的想法,又哪里会自我夸耀呢?约计四海在天地之间,不也就像蚁冢在大湖泊中吗?约计中国在四海之内,不也就像一粒稗米在大谷仓中吗?称谓物类数量叫作万,人只居其中之一;人住满九州之地,凡谷物可以生长,舟车可以通行之处,皆有人居,个人只是众人中之一;人与万物相比,不也就像一根绒毛末梢在马身上一样微小吗?五帝以禅让相传承的,三王以武力相争夺的,仁人所担忧的,贤能之士所操劳的,完全都在这里了。伯夷辞让以博得好名声,仲尼谈论以显示博学,这种自满自足,不就像你以前自夸黄河之水为多一样吗?”

【思考与练习】

1.我们如何看待寓言故事中的“河伯”?他的言行对你有什么启发?

2.这篇文章对你修身有何意义?写一篇读后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