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戚继光:军事家与创新者

戚继光:军事家与创新者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选文通过边防部署、士兵训练、器具制造等几个典型事例,显示戚继光作为军事家和创新者的卓越才能。继光在镇十六年,边备修饬,蓟门宴然。继之者,踵[10]其成法,数十年得无事。(张廷玉等:《明史·戚继光传》,中华书局出版社1974年版。兵部意见只用戚继光,于是把戚继光召回任命为神机营副将。戚继光往来视察边塞,建议修建敌台。戚继光遂主张设立战车部队。戚继光在边镇十六年,修整边防,蓟门安靖。

戚继光:军事家与创新者

《明 史》[2]

明代中期,南北边患日益严重。在东南沿海,倭寇猖獗;在北方,蒙古部落时常骚扰河北、辽宁,威胁京城。在保家卫国的战争中,涌现出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戚继光。《明史·戚继光传》叙述了戚继光的生平、卓越的军事才能以及可歌可泣的爱国事迹。选文通过边防部署、士兵训练、器具制造等几个典型事例,显示戚继光作为军事家和创新者的卓越才能。

隆庆初,给事中吴时来以蓟门多警,请召大猷、继光专训边卒。部议独用继光,乃召为神机营副将。会谭纶督师辽、蓟,乃集步兵三万,征浙兵三千,请专属继光训练。帝可之。

嘉靖以来,边墙虽修,墩台未建。继光巡行塞上,议建敌台。略言:“蓟镇边垣,延袤二千里,一瑕则百坚皆瑕。比来岁修岁圮[3],徒费无益。请跨墙为台,睥睨[4]四达。台高五丈,虚中为三层,台宿百人,铠仗糗[5]粮具备。令戍卒画地受工,先建千二百座。然边卒木强[6],律以军法将不堪,请募浙人为一军,用倡勇敢。”督抚上其议,许之。浙兵三千至,陈郊外。天大雨,自朝至日昃,植立不动。边军大骇,自是始知军令。五年秋,台功成。精坚雄壮,二千里声势联接。诏予世荫,赉[7]银币。

继光乃议立车营。车一辆用四人推挽,战则结方阵,而马步军处其中。又制拒马器,体轻便利,遏寇骑冲突。寇至,火器先发,稍近则步军持拒马器排列而前,间以长枪、狼筅[8]。寇奔,则骑军逐北。又置辎重[9]营随其后,而以南兵为选锋,入卫兵主策应,本镇兵专戍守。节制精明,器械犀利,蓟门军容遂为诸边冠。

自嘉靖庚戌俺答犯京师,边防独重蓟。增兵益饷,骚动天下。复置昌平镇,设大将,与蓟相唇齿。犹时躏内地,总督王忬、杨选并坐失律诛。十七年间,易大将十人,率以罪去。继光在镇十六年,边备修饬,蓟门宴然。继之者,踵[10]其成法,数十年得无事。

(张廷玉等:《明史·戚继光传》,中华书局出版社1974年版。)

【注释】

[1]蓟(jì)门:蓟州镇,镇守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及天津以北一带。

[2]《明史》:清代官修的一部反映明朝历史情况的纪传体史书,记载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1644年)间276年的历史。它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共332卷,包括本纪24卷,志75卷,表13卷,列传220卷。

[3]圮(pǐ):损毁、倒塌。

[4]睥睨(bìnì):侧目窥察,形容傲慢、高傲的样子。这里是监视的意思。

[5]糗(qiǔ):炒熟的谷物,干粮。

[6]木强(jiàng):质直刚强。

[7]赉(lài):赐予,给予。

[8]狼筅(xiǎn):古代兵器之一。又名长枪,亦称做狼牙筅,原是明朝矿工起义军发明,后为戚继光抵抗倭寇时所操练“鸳鸯阵”的武器配置之一。戚继光《练兵实纪杂集·军器解上·狼筅解》:“狼筅乃用大毛竹,上截连四旁附枝,节节枒杈,视之粗可二尺,长一丈五六尺。人用手势遮蔽全身,刀枪丛刺必不能入,故人胆自大,用为前列,乃南方杀倭利器。”

[9]辎(zī)重:行军时携带的器械、粮草、材料等物资。

[10]踵(zhǒng):追随,继承。

【译文】

隆庆初年,给事中吴时来以蓟门多次报警,请求召任俞大猷、戚继光专门训练戍边的士兵。兵部意见只用戚继光,于是把戚继光召回任命为神机营副将。适逢谭纶在辽东、蓟镇统帅军队,就集结了三万步兵,招募了三千浙江兵,请求让戚继光专门统辖和训练。明穆宗同意了。(www.daowen.com)

自嘉靖年间以来,虽然修建了边塞城墙,但没有修建高台。戚继光往来视察边塞,建议修建敌台。大致说:“蓟镇的边境垣墙,绵延两千里,一有缺陷则整个坚固的长城都成废物。近年来,每年修,每年垮,白费力役而无益处。请求把毁坏的墙口修筑为台,可观察四方。每台高五丈,中间是空的,有三层,一个台上可住一百人,备足铠甲、器械、干粮。划出地段,命令守兵接受分配的建台任务,先建台一千二百座。然而边卒性格质直刚强,强制施以军法,恐怕他们将不能接受,请求招募浙江人为一军,以他们倡导勇敢精神。”督抚奏上戚继光的建议,朝廷允许执行,浙江的三千士兵到达,在郊外设阵。天下大雨,从清晨到日西斜,浙兵像树木一样站着不动。边塞军队都很惊骇,这时才知道军令严明。隆庆五年秋天,敌台修成,精良、坚固、雄伟、壮观,两千里声势相连。下诏赐予世代受荫,奖给银币。

戚继光遂主张设立战车部队。每辆车用四人推拉,临战时集结成方阵,骑兵和步兵处在中间。又制造拒马器,体积小巧便利,用以遏制敌寇骑兵的冲击。敌寇一到,先发火器,与敌寇接近时则以步兵拿着拒马器排列向前,其中也有长枪、狼筅。敌寇逃奔时,由骑兵追击逃军。又安排辎重营跟在后面,而以南方兵为突击队,各镇派来入卫的兵作为策应,本镇兵专门负责戍卫驻守。调度管束,精细明察,器械锐利,蓟镇的军容在所有边陲中号称第一。

自从嘉靖二十九年俺答侵犯京师,边防独重视蓟州镇。增兵添饷,举国骚动。又设置昌平镇,任命大将,与蓟镇相互依靠。俺答还时常蹂躏并骚扰内地,总督王忬、杨选都因为防守失利被刑律诛杀。十七年间,调换了十员大将,都因为防守失利的罪过免职。戚继光在边镇十六年,修整边防,蓟门安靖。后继的人按照戚继光既定的方法,使几十年边塞无事端。

【思考与练习】

1.以选文材料为依托,你认为哪些方面体现了戚继光卓越的军事才能?

2.《马上作》是戚继光的诗歌:“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请谈谈你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以及你对戚继光的认识。

国学课堂

“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

“家国情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组成之一,有其基本的内涵特征,主要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仁爱之情。家国同构理念是“家国情怀”形成的关键,共同体意识是“家国情怀”持续发酵的动力,仁爱之情是“家国情怀”良性前进的出发点。

一、家国同构

国家形成以前,原始社会主要是以带有血缘关系的部落或部落联盟构成,此时的“家”即“国”,“国”亦是“家”,也就无所谓是家还是国。夏商社会里,“国家”的意识开始出现,不过这种国家是军事占领后的政治产物,有人口、土地和主权。“国”的概念出现以后,与此矛盾的“家”也就诞生了。但是,它们之间仍然保留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是靠血缘、地缘为纽带,此时的国与家血脉相连,只不过是部落联盟的再扩大和政治化。西周开始,“国”的范围空前扩大,人与人之间的血亲关系逐渐淡化,在这种情况下,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又把家与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秦汉开始,国家统一,行政上的垂直管理,导致家与国的矛盾凸显出来,汉代政府不得不继续延续伦理道德为主要手段的宗法体制,让其在社会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正因如此,梁启超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可以说,古代中国家与国从来就没有被割裂开来,“家”与“国”是一体的。所以有人认为,血缘和政治的联姻是家国一体伦理政治存在的前提和纽带,血缘关系和政治生活的相互渗透,保证了家国同构政治模式的合法化和合理化。

这种以宗法制为基本形式的家国一体的政治模式理念就是“家国同构”。家国同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强调家国一体的同时肯定要以家为本,把个人、家庭、国家有机结合。作为一种与道德和政治都有联系的价值理念,它强调以民为本、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执政者对这种理念的认识结果。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说明人在家、国关系中处于主体地位,人对家国同构理念的认知就形成了家国情怀。也就是说,家国情怀是人持有的“家国同构”理念,是把“家”与“国”的关系看成是一个整体的观念。

二、共同体意识

在现代社会学中,无论是家意识,还是国的意识,都可以划入共同体意识之中。共同体意识是一种传统意识,个人的所有行为都必须要符合共同体的需要,个人不能凌驾于共同体的需求之上,这种意识与个人自由意识是相对的。在这种意识的影响之下,所有个体“同呼吸共命运”,上级有绝对的权威,下级绝对屈服于上级的意志之下。儒家提倡的忠孝、礼仪、廉耻这些道德要求,都是为共同体服务的,带有很强的共同体意识印迹。近代前的社会中,家意识都是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形态。近代以来,西方自由思想进入中国,反对束缚,强调个性解放、个性自由,使得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开始凌驾于共同体意识之上。近代思想解放运动者,在反对儒家伦理道德的同时,也把这种共同体意识一并当作“糟粕”从中国文化中清理出去了。

“家国情怀”把主体置于“家国同构”的共同体意识之下,使得个人意识必须服从社会意识,服务于共同体利益。在现代社会中,还表现为一种集体意识和公民意识。“家国情怀”,充满原始和质朴的味道,个人利益与家国利益捆绑在一起,达到一种平衡,既不超越也不屈服。

三、仁爱之情

仁爱是一种思想情感,就是指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它是儒家思想的内在核心,也是家国情怀的内在驱动力。如果说个体只为共同体服务,是不是就可以不择手段?是不是就可以采用战争或者阴谋等手段获得暴利?显然不是,皋陶“宁失不常之罪,不枉不辜之善”,“家国情怀”所持有的对共同体的认同感是建立在仁爱之心、敬畏之心、宽容之心的基础之上的。仁爱本是儒家传统思想的核心,这种思想以一种情感的形式转化给家国情怀,成为把人的这种情怀引领上正确方向的灯塔

“家国情怀”最终的情感归宿,不是仇恨,不是敌视,而是一种“爱”的思想。这种爱不是一种宗教的外在超越,而是宗法宗教形态下的道德情操。这种爱,表现出来的特征,是宽容、谦逊、悯恤与慈悲。

(杨清虎:《“家国情怀”的内涵与现代价值》,《兵团党校学报》,2016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