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湛江石角傩戏——独特民俗文化

湛江石角傩戏——独特民俗文化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廉江傩戏最初在雷州半岛北端高丘陵地带甚为偏僻封闭的石角镇演出,因此被称为石角傩戏。廉江市石角傩戏樟木质傩面具石角傩戏是带着傩面具,以戏曲形式进行遣灾祈福的民俗活动,其中既有傩舞祭祀,又有傩歌演唱,在当地和周边广为流传。廉江市石角傩戏表演场面石角傩戏的表演有以唱舞为主的文坛戏,以过火海、竹山为排场的武坛戏和两者融合的文武坛戏三类。

湛江石角傩戏——独特民俗文化

廉江位于雷州半岛北部,是湛江市下辖的县级市,以传统农业水果种植知名。廉江傩戏最初在雷州半岛北端高丘陵地带甚为偏僻封闭的石角镇演出,因此被称为石角傩戏。石角傩戏主要分布于廉江市的石角镇、和寮镇、吉水镇、长山镇、塘蓬镇、河唇镇、石颈镇、青平镇、石岭镇、高桥镇、雅塘镇、营仔镇等,并流传至毗邻的化州市的部分乡镇和广西博白、陆川县等地,是廉江市的一项典型民俗

据当地光绪年间的刘傅氏族谱记载,其先祖刘傅暹于明崇祯壬午年(公元1642年),因“感悟本土祭祀仪式,始创傩戏”。清嘉庆《雷州府志》记述了“城乡间每夜彩灯或三四百人为一队,妆鬼判诸杂剧,丝竹锣鼓迭奏,游人达曙,是曰‘傩’”的盛况。石角傩戏从明末一直延续到今天,从不间断,传承四百多年。

廉江市石角傩戏樟木质傩面具

石角傩戏是带着傩面具,以戏曲形式进行遣灾祈福的民俗活动,其中既有傩舞祭祀,又有傩歌演唱,在当地和周边广为流传。石角傩戏在傩祭、傩舞、傩歌的基础上吸收了道教文化元素,发展成为一项具有地方传统文化特质的民俗。主要内容有祈祷、驱邪逐疫、超度亡灵和戒勉四大类,仪式基本固定为设坛、奏请、遣灾、押煞、送神五道程序,同时进行类似戏曲的表演。

廉江市石角傩戏表演场面(www.daowen.com)

石角傩戏的表演有以唱舞为主的文坛戏,以过火海、竹山为排场的武坛戏和两者融合的文武坛戏三类。是以玉皇勅颁五雷号令主印,关、邓、辛、康、赵、马十真元帅令为主要形式而行使遣灾祈福。傩面具是关、邓、辛、康、赵、马六大帅将,造型突显原始巫意物象。戏有生、旦、净的角色分工。戏曲人物服饰均仿用明代服饰,现尚存百余年前的戏服五套。傩舞动作有请神时的踏步、驱邪时的蹿跳步、逐疫时的塌腰膊步、押煞时的风摆柳叶步等相对固定的程式性动作。其道白和演唱均用当地涯话(客家话的分支),音乐唱腔吸收融合本地的涯歌、礼佛歌等形式,属民间曲调体系。其表演风格古朴、夸张、粗犷、狂野甚至充满神秘的色彩。

廉江市石角傩戏五雷号令印

石角傩戏有五个主要特点:一是传承了原始傩文化的基本特征,以傩愿、傩祭和驱邪逐疫为主要表演内容,以古朴造型的面具装扮剧中人物身份和性格特征,凸显原始巫意物象。二是集人神鬼形象于一台,以戏曲中的人物角色为主导,人能通神,神秉人意,神按人的意志去驱邪斩煞,充分体现了人的精神追求和支配力。三是具有多样的表演形态和风格,既有以唱舞为主的小排场,也有过火海、竹山的大排场,或文雅舒缓,或风趣诙谐,或惊心动魄。四是较为独特的程式性动作。如斩煞表演的凌波步是对古代战斗场面的模拟,捉鬼表演的凌空抽拍步是夸张表现将一切魔鬼赶尽杀绝,押煞表演的风摆柳叶步模仿表现左右摇摆划船前行。五是所用语言、音乐、唱腔及周边的各种傩舞元素,构成了浓郁的地域特色。

石角傩戏是迄今岭南地区少见的较为原始的戏曲形态,也是原始宗教及后来的道教祭祀文化的宝贵遗存,为研究道教及其在岭南的影响提供了活的历史材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