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巴蜀江湖菜:黄沙鱼的历史记载与认同

巴蜀江湖菜:黄沙鱼的历史记载与认同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查找黄沙鱼相关的资料,我们仅发现三条历史文献。一条极普通的鲤鱼或草鱼到了他手里能做出一百多道美味佳肴,一时间“黄沙鱼”名声大振,年收入达两万多元。黄沙鱼是指黄沙镇那些路边店烹制的一系列特色风味河鲜。……只是自从川云高速公路通车后,从前往来于黄沙镇的车辆也跟着消失了,以前人气旺盛、生意火爆的黄沙鱼也仿佛变成了“化石”,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巴蜀江湖菜:黄沙鱼的历史记载与认同

查找黄沙鱼相关的资料,我们仅发现三条历史文献。最早的文献记载来自1994年李友的《一人闯市场带富一个村——孙泽云做活“一条鱼”生意》:

四川省南溪县黄沙镇双燕村民兵退伍军人孙泽云,利用地处交通要道的优势开辟了“一条鱼”产业,带动全村人走出了一条致富路。

1987年,孙泽云自费到外地学习烹饪技术后,在川云中路68公里处挂出了“68鱼餐馆”招牌。一条极普通的鲤鱼或草鱼到了他手里能做出一百多道美味佳肴,一时间“黄沙鱼”名声大振,年收入达两万多元。

孙泽云富了后,先后办了五期厨师培训班,带动和帮助村民们在10公里长的川云中路旁陆续开了48家鱼餐馆,年营业额达六百多万元,为国家创税二十多万元。鱼餐馆的生意兴隆,促进了养鱼业的发展,1992年,农民利用塘库堰及稻田养鱼产量达18万公斤,增加收入近百万元。[1]

2006年,周宁发表了《黄沙鱼寻根》一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黄沙鱼的历史:

宜宾城东面有一个黄沙镇,镇旁有一条长江支流叫黄沙河,河两岸竹林茂密,河面开阔,河里盛产各种河鲜。20世纪90年代初,镇政府为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经济,于是鼓励当地人活水养鱼……这里产的河鲜不但质量好、品种多,而且产量还很大……那时川滇高速公路还未通车,而黄沙镇又地处四川到云南的重要运输通道——川云中路。这条路,当时是川滇之间货运的重要通道,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车辆经过。当时,镇上的最大餐厅——镇政府食堂在川云中路68公里路桩旁开起了第一家路边餐馆……看到路边店的商机,一时间,一家家经营河鲜的餐馆也跟着冒出来了。鼎盛时期,从大观到高店12公里长的路边,竟然分布着一百多家经营各类黄沙河鲜鱼的餐馆。那时,上千名厨师在这里把黄沙鱼做得盛况空前。所有的过往车辆都会自动在这里停下来,吃了黄沙鱼再往前走。

……黄沙鱼是指黄沙镇那些路边店烹制的一系列特色风味河鲜。

……曹大春在川云中路开店时,几款传统的农家鱼菜很快被顾客吃腻了,于是他便将川菜菜谱拿来反复看,试着将菜谱里的那些猪肉、鸡肉、兔肉都用鱼肉去代替。比如回锅鱼,由于鱼肉嫩,下锅易碎,厨师们便在选鱼、刀工、烹制方法上下功夫,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试制,才将这款色香味俱佳的回锅鱼创制成功。(www.daowen.com)

那时黄沙镇的路边餐馆杀鱼多,废弃的边角余料也多,于是,厨师便在这些废弃料上下功夫,做到一鱼多吃,形成了“黄沙鱼”的特色。

黄沙鱼以地名命名……只是自从川云高速公路通车后,从前往来于黄沙镇的车辆也跟着消失了,以前人气旺盛、生意火爆的黄沙鱼也仿佛变成了“化石”,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如今,那些见证过当年川云中路繁荣景象的人,先后在宜宾城用“黄沙鱼”做起了自己酒楼的招牌,而当年许多做鱼菜的厨师,凭着在黄沙河边练就的厨艺功底,奔向了祖国各地,他们有的成了各大酒楼的烹鱼高手,有的则自己开店当起了老板。[2]

在此也提到了一个重要人物——曹大春,曾在川云中路开鱼馆,创制了回锅鱼、鱼香肉丝、鱼豆花、怪味鱼排、香酥鱼鳞等特色菜肴。

2012年,吴涛的《南溪黄沙鱼》报道则简单介绍了南溪县的黄沙鱼餐馆:

在南溪县城美食一条街上,满桌的全鱼宴吸引了不少路人的注意。老板说,南溪有条黄沙河,而这条河里盛产优质鱼,而“黄沙鱼”的做工、配料、刀法、制油、火候要求严,特别是汁水须用十几种中药,经不同方法逐味炮制汇合加汤而成,能把鱼的肉、骨、刺、尾、鳞等全部加以利用,做成各种不同风格和不烂、不腥和不失鱼味的全鱼宴。[3]

综上,黄沙鱼的历史发展脉络较为清晰,但提及的黄沙鱼重要人物有二:孙泽云、曹大春。创始人究竟是谁?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前往黄沙镇进行实地调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