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做强做优做大:家族企业接班的沉重责任

如何做强做优做大:家族企业接班的沉重责任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欲戴皇冠,必承其重如果接受过海外教育、视野宽广、思路多样化的二代,其梦想与家族企业愿景重合,或基本一致的时候,家业传承会相对容易一些,但这终究是小概率事件。接班是一份沉重的责任“企业一旦冠上‘家族’的标识,就意味着一份沉重的责任。”刚刚担任总经理那几年,付诚过得并不容易。在最初的接班过程中,付诚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但他也体会到了一点:老板不好当。

如何做强做优做大:家族企业接班的沉重责任

20世纪初,在甘肃敦煌附近的藏经洞,发现了两份郡望列表,时间可追溯到唐代。这是当时权相李林甫主持的官修大族目录的一部分,分别记录着258个和791个姓氏。在门阀世袭的唐代,拥有这样的姓氏,就意味着获得了进入社会精英阶层的通行券。

对古代人来说,踏上仕途之路几乎是所有人都在追求的目标,只有通过这种途径,才能振兴或维护家族的声望。唐代的门阀大族也是这样,他们的墓志铭往往要从遥远的家世开始写,叙述自己的祖先在什么时候担任什么官职,以显示家族的荣耀。

其中有一些大族成员,墓志铭在书写家世时,竟是从战国时代开始的,他们的祖先在当时宋国担任司徒,此后,这个家族的成员还担任过将军、太守、太尉等。对于世家子弟来说,祖上如此优秀,既是一份荣耀,也是一份压力。他们需要在个人志趣和家族责任之间做出选择,如果任性而为,很有可能会让家族走向衰落,数年不得复兴。这也从某种角度上阐释出一个事实:继承家业不是儿戏,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许多面临接班的二代对于家族企业传承并不完全理解,也不太清楚它的意义何在。事实上,家族企业如果能够实现代代传承,是一件益处相当多的事情。

其一,家族企业的创业经验,可以一代代地沉淀、积累,不用总是摸着石头过河,可以避免不少的弯路。

其二,家族企业的资产和财富有了一定的积淀,不用再从原始积累的阶段开始。

其三,家族企业的品牌和声誉能够得到延续与发展。

其四,子女创业基础的累积,不必像父辈那样白手起家、从零开始,而是有一个很好的平台和基础。

其五,家族成员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声誉。

其六,家族文化也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和浓缩。

有句话说得好:“当你想变得高大的时候,最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家族企业,就相当于一个巨人,如果能够顺利地代代相传,对于创始人来说是一个欣慰,对于继承者来说也是一个机会。

话说回来,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还不够,继承者还必须要有所作为。因为接班这件事,责任和担当远远比荣耀更重要。放眼望去,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家族企业,每一个敢于接班、勇于创业的接班人,都是富有强烈责任感和担当的人。

我们都知道,一代企业家在创业时,主要面临的困境是政策与社会环境的限制。中国很多一代企业家所处的年代,商品短缺、物资匮乏,但也隐藏着不少的商机。只要有足够的企业家精神和商业头脑,创立一个企业、成就一份事业,也不算太困难。唯一困难的是,那时没有可效仿的模式,也没有教科书,一切都得摸着石头过河。

而今,到了二代接班时,各种制度、法律法规、政策和程序都慢慢趋于成熟,这为民营企业的管理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和健全的经济环境。但与此同时,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也让整个市场经济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和严峻。可以说,没有哪个行业是“容易”做的,处处都充满了残酷的竞争。对于接班的二代们来说,不仅要掌握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经营能力,还需要有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继承家业的勇气。

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也有些浮躁,过激的成果主义绩效管理被广泛推行,急功近利的思想、一夜暴富的欲望,蔓延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阶层。多数家族企业的二代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不少二代都是独子,父辈们为了让他们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有更广阔的视野,纷纷将其送到国外读书。初衷甚好,可对于二代们来说,这也是来自于父辈和家庭期待的压力。更何况,民营企业的第一代创始人个人气场都很强大,他们在动荡的年代能够脱颖而出,闯出一片天,到了面对家业传承的问题时,这种气场却会给二代造成无形的压力,让他觉得两代人之间无法理性地交流和沟通。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如果接受过海外教育、视野宽广、思路多样化的二代,其梦想与家族企业愿景重合,或基本一致的时候,家业传承会相对容易一些,但这终究是小概率事件。在市场瞬息万变的今天,二代接班需要的是莫大的勇气,承担起内外的各种压力,回归家业,捍卫父辈打下的那一片江山,所能够支撑他们的,全是内心深处的那份责任与担当。

接班是一份沉重的责任

“企业一旦冠上‘家族’的标识,就意味着一份沉重的责任。”

这句话出自一位“80后”新生代企业家之口,他是2017年财智名家“管理江西”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也是江西百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更是一位29岁就接管家族企业的继承者。他,就是付诚。

对于接班这件事,付诚的态度很平和,不抗拒也不主动。2005年,24岁的付诚从法国普瓦提埃大学毕业,那时的他并未想过回到家族企业工作,他希望能在法国继续深造。当时,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因为经济问题被辞退,父辈希望他能够回来,从基层开始熟悉业务和企业。

显然,这是父辈们对付诚的期待和安排,但他心里也明白:“这是一份责任,在这个家庭环境中,就有义务去承担这个责任。”就这样,他进入家族的百神药业,从基层业务员做起,在一线打磨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2006年1月,付诚调任集团销售部部长;同年8月开始任江西百神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2013年正式接任百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一职,全面接手集团的药业部分。

初看,付诚是一个顺从父辈意愿的人,可当他真正踏入百神药业之后,却彰显出了雷厉风行、大刀阔斧的一面。掌管企业之后,他在企业中有绝对的话语权,强势的变革让这个看似顺从的“80后”凸显出了一份霸气。

刚刚担任总经理那几年,付诚过得并不容易。虽然有头衔,可总觉得是被架空的,大事都由父亲和高层决定,小事又轮不到他处理。他也理解,父辈们对于自己接班之事也没有经验,只是希望他能够尽快适应和改变,但没有做好引导的工作,完全是靠他自己去探索,这个过程持续了两三年。

在最初的接班过程中,付诚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但他也体会到了一点:老板不好当。面对岗位对自己的要求,经验和能力不足,无法做好或做错,都会让人有压力。有一次,他在合同中被合作者抓到了漏洞,直接损失了一百万元,这是他过去不曾想到的。

作为初出茅庐的年轻掌门人,在面对成长环境迥异、操持管理多年的父辈前辈时,必然会遇到管理理念、发展方向上的不协调。

中国民营企业在传承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角色错位,究竟什么事情上是父子关系,什么事情上是上下级关系,并没有清晰的界定。但在不断磨合的这些年里,付诚做得很好,他说:“最大的成功,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到父亲。过去,不管是家里还是企业,都是父亲一言堂,说一不二的;而今我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父辈们的观念里,总觉得工作时间长做事就多,可付诚却认为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员工如果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每天24小时是工作时间,如销售的岗位。若是心不在焉,就算延长时间,效率也得不到改善。所以,他曾经一度提出改变工作时间,把原来的8点钟上班调整为8点半,在工作中试行半年。

百神药业最初是由付诚父辈兄弟几人一起创立的,所以企业中的核心岗位都由家族成员担任,可以说是一个家族氛围很浓的企业。付诚认为,当企业充满人情管理时,管理流程就会变得不清晰,出现问题互相推诿,有了成绩也很难说是谁的功劳。所以,他提出企业要有规范的管理体制,发挥所有人的能力,实现责权利相统一。

创业不易,守业更难。付诚深知,接班接的不仅仅是财富,还有员工管理、人才战略、品牌传承,这都是需要他思考的问题。现如今,内外环境不断变化,父辈们曾经赖以成功的条件都在改变,想要单纯地“守”业很难,必须要在企业治理、产业选择上进行转型和创新

从24岁进入企业,到如今已有十余年。付诚从各方面来讲,都迈进了一大步,也算是家族企业二代接班的“前辈”了。对于刚刚接班和正准备接班的二代,他从自身的角度,给出了几条诚恳的建议:(www.daowen.com)

·慎重考虑是否进入企业,不要违背自己的初心。如果不是很情愿,这个抉择会很痛苦,对自己、对家人、对企业的发展都将是一件痛苦的事。

·如果你有这个能力,应该主动承担责任。

·从底层做起,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企业,考虑问题也更全面。

·提升个人能力,不断学习,应对市场变化。

·进入企业之前做好心理准备,当你把责任摆在第一位时,很多事情也就明白了。责任需要付出,需要做很多你不愿意做但又必须做的事情。如果没有把接班当成一种责任,有很多事情你会不愿意做,影响企业的发展。

“不能让百年家业在自己这一代结束”

半兵卫麸已经实现了320多年的持续经营,就算是在危机之际,也能迅速实现家业的复兴,并发展成全日本知名的老铺企业。在这320年里,国际环境发生过无数的变化,日本社会也经历了风风雨雨,半兵卫麸之所以能够屹立不倒,靠的就是对家业传承的重视,以及历代继承者们对“先义后利、不易流行”这一家训的谨记与践行。

半兵卫麸创立于江户时代初期的1689年,在日本京都的皇宫里担任厨房杂役的第一代玉置半兵卫学会了在当时被誉为高级食品的“麸”的制作方法。后来,他辞去杂役工作,在京都开了一家名叫“半兵卫麸”的店铺,也就是现在的“半兵卫麸株式会社”的雏形。

第一代半兵卫,靠做麸的技术起家,历经千辛。第二代半兵卫目睹着父辈创业的艰辛,拒绝接受店铺,把店铺交给了自己的太太。第三代半兵卫看着洒脱的父亲和操劳的母亲,一心想报答母亲,积极地参与到店铺的劳作中,让店铺的生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他不但对生意用心,也善于钻研学问,特别是日本思想家石田梅岩的“石门心学”。在实践中,他把“石门心学”演绎发展成自己的伦理观,并最终决定将其作为半兵卫麸的经营理念。

半兵卫麸历经320多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经历了许多次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危机。在江户时代末期,也就是第七代半兵卫掌门时,日本因干旱发生饥荒,第七代半兵卫坚持三天三夜不吃饭,最后一天不喝水,把自己体内调整干净后,身着干净的白衣亲自进入井底挖掘,最终让甘泉喷涌而出。

二战”前夕,第十代半兵卫把生意打理得很是红火,在名古屋和大阪都开设了分店。战争爆发后,半兵卫麸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变,没有原材料和生产设备,被迫陷入长期的休业中。家业的困境让第十代继承者身患恶疾,1953年第十一代半兵卫接替了父亲担任店主,再一次白手起家,最终使家业复兴。

第十一代半兵卫从父亲那里传承下来的,不仅仅是店铺和麸的制造技术,还有代代相传的经营理念。对他而言,这是一份沉重的责任。半兵卫麸强调“先义后利”,意指不要为了满足金钱的欲望或个人私欲来做生意,这样必将会误入“通过骗人来赚钱”的歧途,最终自取灭亡。做生意要以为他人提供方便为目的,从中获得的利益也必须是为了社会的进步。

关于“不易流行”的经营理念,也是半兵卫麸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行商之道和处世之道。第十代半兵卫曾经告诫幼年的玉置半兵卫:“你以后必须以一个创业者的身份来管理家业,不能只是做那些从父辈那里继承过来的东西,不能仅仅是守业……时代不一样,人们的生活和需求不同,你必须做到坚持不能改变的东西,改变必须改变的东西。”

对于继承家业这件事,玉置半兵卫在年轻时也有过纠结。“二战”后,受美国文化的影响,日本民众的饮食习惯发生了改变,他认为今后不会再有人来买麸了。可是,父亲的一番话却让他改变了主意:“我们的家业是经过数代传承下来的。你如果不接班,我就对不起祖先,死不瞑目。我们家训有曰‘不易流行’,你可以去做新的生意,新的商品,但这个麸店铺却一定要存续下去。”

对家族企业的历代掌门来说,把家业传下去是一份责任,而对于继承者来说,接班同样是一份责任。玉置半兵卫说:“这么多年,我对经营家业的感受,就是如履薄冰。就像是走在非常薄的冰面上,一不小心就会落得个冰破人陷,所以一直以来都非常谨慎。没有办法,300多年的家业,不能在我这一代葬送掉。”

不仅仅是半兵卫麸,同样经营了340年的老铺企业田德兵卫商店第十四代总裁增田德兵卫,作为家族企业的继承者,他的内心也有同样的感受:“作为一个300多年老铺企业的接班人,其实是很不容易的,至少我自己感觉压力非常大,总不能让家业在自己这一代结束,所以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工作和责任就是把家业稳健地发展好,并将它交给下一代。”

从这些百年老铺企业的第N代接班人的话语中,我们能够体会到一种“沉甸甸”的压力和责任。但也正因为这份强烈的责任感,才让他们选择了知难而上,勇敢担当。就只这一点上,他们就值得被世人尊敬。

在自己家族打工是更好的选择

27岁的陈玉禾,是马来西亚丰利农业有限公司的市场营销总监,其家族的创业故事也非常精彩。20世纪初,马来西亚是许多中国人下南洋的第一站。陈玉禾的祖父,就是其中的一员。当年,为了逃离战火连天的祖国,他背井离乡来到这里,靠卖粥为生。陈玉禾的父亲和他的兄弟姐妹,从小就在祖父的店里帮忙。

陈家的转折是从父亲20岁那年开始的。父亲到姐夫的饲料厂打工,在解决了温饱的问题之后,他开始思索创业之事。1988年,父亲只有24岁,他听说吉兰丹州的饲料市场是一片空白,就想抓住这个商机。无奈没有足够的启动资金,父亲就到吉兰丹推广销售。

历经艰辛,父亲的生意在一两年后开始有了起色。1990年,父亲在饲料行业有了立足之地,不但扩大了仓库,还聘请了20名员工,开始扩大生意版图。1997年,马来西亚的很多企业因全球性经济危机而歇业,还有不少企业选择了“跑路”。面对客户的逃跑赖账,丰利自然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但父亲知道,低调抛售饲料的话,只会两败俱伤,唯有通过合作,才能维持饲料的正常价格,保证长期利润。

父亲是对的,丰利从国外引进了不少先进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规模也日益变大。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后,父亲又把危机变成了转机,趁机低价收购了不少地皮。经济复苏后,房价逐渐增长,家族产业也获得了不少的收益。

父亲年岁大了以后,自然要考虑传承的问题。陈玉禾原本对接手家族企业没什么兴趣,也不太了解父亲的事业。中学毕业后,他就到外面打工,尝试了不少工作,也吃了不少苦。后来,父亲劝他回到家族企业做帮手,从基层做起,而他也觉得父亲给自己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在自己的家族企业打工是更好的选择,就自愿选择了留下。

一开始,陈玉禾在企业里的工作就是打杂,在此过程中了解整间工厂的运作。由于从基层起步,他对公司的运作越来越了解透彻。在参与家族企业管理的初期,父亲先安排他管理家族旗下的非主营业务,通过他的实际表现考量他是否有独当一面的能力,是否可以担当接班的重担。在五年的试用期里,陈玉禾把企业打理得井井有条,他的能力得到了父亲的肯定。

在逐步接手家族企业的过程中,陈玉禾开始对企业进行改革。首先,在企业中推行电脑化,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其次,利用自己企业在饲料生产上的经验与核心技术,提供代工服务,扩大市场曝光率。最后,积极开拓新市场,推出新产品,提供新服务。

要说最大的变革,还是改变以往的用人模式。陈玉禾提出,生意上应当尽量避免和亲戚有过多的来往,毕竟生意要求公私分明,而华人又总是注重礼数,最后往往就把问题搁置了。之前,他也请亲戚入职过,但结果不如预想得那么好,反倒矛盾重重。汲取了这个教训后,他不再聘用任何亲戚朋友。

陈玉禾把父亲视为偶像,欣赏父亲胆大心细的作风。在继承家业的同时,他也继承了父亲敢想敢做的企业家精神。虽然陈玉禾很年轻,可他并不急于证明自己,做事很有耐性。提起在传承中两代人相处的要点,他总结出几条心得体会:

其一,父辈在交接时要给予下一代充分的信任和施展能力的空间。父亲从来不会对他的工作施加压力,给了他足够的发挥空间,正因为此,他才乐意留在家族企业中。毕竟,年轻人都不喜欢被捆住手脚,总希望有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其二,父辈在交接时要敢于放手,而接班人也要对家族企业的业务足够熟悉。因此,父辈们应当早点让下一代接触家族企业,经常带他们到企业中,培养归属感。在陈玉禾看来,归属感是家族企业长青的重要因素,没有归属感就不会有责任感,而责任感是家族企业的命脉。

谈及自己的下一代,陈玉禾表示,他不会强迫孩子继承,而是尊重他们的人生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