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智能合约在合同法中的视角

智能合约在合同法中的视角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在合同法视角下,智能合约至少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其一,在法律框架下确定智能合约的内容是困难的。“The Dao”事件中,智能合约的自动代码运行于去中心化的分布式平台,取代法律、中介和人际关系成为信任的实现载体。黑客利用了“The Dao”智能合约中的编程错误非法盗取平台巨额资金时,其智能合约依然自动运行,无法辨识窃贼和合法客户,更无法追回被盗资金。

智能合约在合同法中的视角

智能合约是区块链算法的核心,也是区块链技术对传统法律制度冲击最大的部分。智能合约通过区块链系统可以做到交易的自动化,极大提高了交易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易成本,对交易安全的保障也有积极意义。但是,在合同法视角下,智能合约至少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其一,在法律框架下确定智能合约的内容是困难的。智能合约是以代码形式呈现出来并运行于区块链系统中的计算机语言,其在编辑时如何体现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是否应当由技术人员、法律专业人士以及区块链系统的用户共同参与制定,以及是否可以将法律框架下涉及当事人权利义务的“法言法语”编辑成代码并放到智能合约中去等。这些问题是令法律人困惑的,目前看来,尚未有令人满意的答案。

其二,当智能合约被用于记录全部或部分法律协议时,它们产生了新的挑战和弊端。它们不像书面协议那样私密,就其密码没有以人类可读语言公开揭露和解释而言,它们可能促使甚少有人理解的标准化合约安排的形成。更令人担忧的事实是,区块链智能合约的自主和去中介性可以支持和促进犯罪活动。区块链技术有可能影响法律协议,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各方都可以依靠加密安全法来创建促进违法活动的智能合约。[25](www.daowen.com)

其三,全流程自动化的智能合约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现实生活,可能会造成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损害。从理论上说,将智能合约用于商事活动,可以解决信任与担保问题。合同的磋商、订立与履行的各个阶段被计算机程序取代,不必要的人为因素甚至司法干预都可以被排除掉,也不会出现违约问题。纯粹从技术角度来看,确实如此。但是,现实生活中的商事活动是非常复杂的,不但当事人主观上协商一致可以变更或解除合同,而且如有不可抗力、情势变更等客观情形发生,当事人可以主张合同变更、解除或免除违约责任。对于智能合约而言,上述情况发生时也无法阻止合同的自动执行,可能会侵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甚至可能违背了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自治。“The Dao”事件中,智能合约的自动代码运行于去中心化的分布式平台,取代法律、中介和人际关系成为信任的实现载体黑客利用了“The Dao”智能合约中的编程错误非法盗取平台巨额资金时,其智能合约依然自动运行,无法辨识窃贼和合法客户,更无法追回被盗资金。[26]这对于传统合同来说是无法想象的。

其四,智能合约会增加新的成本。传统合同是灵活的,当事人可以使用绩效标准(通常定义的合同条款)来创建可执行的协议,而无须完全了解将来可能发生的情况。当事人还可以将商业惯例纳入协议,从而避免明确但多余的谈判。同时,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当事人可以通过非正式修改或有选择地执行动态调整合同。这两种形式的灵活性和合同履行的自由裁量权实际上提高了交易的整体效率。智能合约消除上述灵活性,可能会产生比其寻求解决的成本更为严重和棘手的成本。[2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