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解锁阐述问题障碍的终极方法

解锁阐述问题障碍的终极方法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者发现,能够在“问题定义”环节第一次就把问题说清楚的人,寥寥无几。往往需要与学员反复讨论、追述多次,才能把问题说清楚。以上反馈反映出的问题是,工程技术人员普遍难以准确陈述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提出问题难,难在难以准确地定义问题。因此在揭示问题的实质上,还会有层次上的差异。达到上述要求,可视为已经完成了“问题定义”阶段的任务,即陈述工程问题的结果,是得到一个准确描述的宏观问题。

解锁阐述问题障碍的终极方法

在作者十多年的TRIZ培训与技术咨询活动实践中,曾经审阅了大量的技术人员提交的问题。作者发现,能够在“问题定义”环节第一次就把问题说清楚的人,寥寥无几。绝大部分的问题都是含糊不清的,或者是没有说清楚问题,或者是叙述的逻辑有问题,或者是无法判定最终是要解决什么问题。往往需要与学员反复讨论、追述多次,才能把问题说清楚。

为此,作者特别找到一些航空汽车领域中大型企业的研发人员(曾经的TRIZ培训班学员)以及有关技术专家做了调研。以下是他们对该问题的反馈实录:

“一个是习惯不好,没有记录知识的习惯,临到用时一时半会儿又想不起来。第二个就是没有记录问题的习惯,只大概记得有这么个问题,具体的详细的就不记得了,用书面形式就很难提出了。第三个就是不知道怎样用书面的形式提问题,又怕书面表述不清。第四个就是内心认为这个问题不值得用书面的形式提出来。第五个就是这个问题是否适合在这个场合用书面的形式提出来。第六个就是保密的问题,有的是国家秘密,有的是商业秘密。第七个就是这个问题提出来可能就透露了本公司或单位的能力水平。”

“懒得写和没有从根本上系统地去想过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和解决方案。简单解决了就完了,五个why等等分析问题的方法,都只是知道,从来没有用过。”

“造成书面问题比口头问题更难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文字难以表达倾向、感情等潜台词,对于问题的来龙去脉需要花费大量的描述。第二,语言交流是时时互动的,提问者和被问者随时能够修正自己的意思,而书面问题没有可修正的机会,就必须以绝对无误的描述引导被问者理解,这个篇幅就大了不少。”

“我接触的过程觉得常见有两点:一是较多技术人员关注技术本身,表达能力不强;二是问题本身对此人员是个不能再熟的事,了然于胸,表达时思维跳跃,自认为说明白了,其实听的人觉得逻辑不对。”

以上反馈反映出的问题是,工程技术人员普遍难以准确陈述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未经TRIZ培训的学员,往往在梳理和定义实际的疑难复杂问题上有困难。

提不出一个真实的、合适的问题,是技术人员的通病。能通过合理的分析提出一个好的、真实的、合适的问题,相当于问题解决了一半。

在任何企业或科研院所里,技术问题是一种客观存在,在产品创意、研发、批产、物流、销售、使用、报废等过程中,处处都会有问题,时时都可能发生问题。技术人员天天要与之打交道,几乎每天都被问题所困扰。按常理,技术人员应该对问题本身非常熟悉,应该能够比较清楚地陈述问题。但是实际情况却完全不是这样。为什么技术人员难以清晰地描述一个问题呢?

提出问题难,难在难以准确地定义问题。这里有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在工作中,人们往往明显感觉到问题的存在,但是往往又缺乏认真的观察,即对问题的现象、特征没有进行仔细的观察。

•其次,如果没有认真的观察,自然也就缺乏真实有效的问题记录,即对问题发生的多方面情况(如发生问题的现象、时间、地点、影响范围等)没有做详实的监测与记录。(www.daowen.com)

•再者,没有对问题进行有效的思考,当然也无法从看得到的问题现象去深入揭示背后看不到的问题实质。

即使做到了以上三点,也未必对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因为上面的思考,可能还只是一种基于一般技术思维的思考,还不是基于创新思维的思考。因此在揭示问题的实质上,还会有层次上的差异。例如,当一个电子设备局部发生了过热的现象,一般的技术思考是电流过大了,线路短路了,或者冷却系统出了问题等。而基于创新思维的思考则不同,除了会考虑到以上的因素外,还会对产生过热的原因,即从相互作用的本质上去思考,如电子设备基本元器件的属性是什么,怎么引发的相互作用——引发过热的成因是什么,是过载所致,是放电所致,还是摩擦所致,还是其他有害作用所致。

作者无法要求每个提出宏观技术问题的人员都懂得一点TRIZ理论,但是作为基本要求,要求在“问题定义”阶段陈述宏观问题时,要做到5W1H:

•什么(What)——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有什么样的内容和表现?

•何时(When)——问题何时发生?发生了多长时间了?何时可以解决?

•何处(Where)——问题发生在哪里?影响范围有多大?

•谁(Who)——是哪个设备的哪个零部件出了问题?这个问题会影响到谁?

•为什么(Why)——为什么发生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无法阻止发生这样的问题?

•如何(How)——这些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如何消除当前问题?以后如何不再产生类似问题?

达到上述要求,可视为已经完成了“问题定义”阶段的任务,即陈述工程问题的结果,是得到一个准确描述的宏观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