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三清明姐妹放风筝,崔莺莺唱本故事民歌《放风筝》

三清明姐妹放风筝,崔莺莺唱本故事民歌《放风筝》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月里来三清明,姐妹二人去散心,随带放风筝。大姐要放崔莺莺①,二姐说着也能行,风筝起了身。《放风筝》系清水县永清镇义坊村雍保生唱本。民歌反映的是农家女子在清明节时放风筝的娱乐生活。从第四节开始歌唱放风筝的情景,姐妹二人商量着要放的风筝样式。这首《放风筝》故事性很强,而且情节清晰。如此领会,《放风筝》实为一首妙趣横生的好民歌。从内容上看,与放风筝无关。在这里,“放风筝”可能是曲牌名。

三清明姐妹放风筝,崔莺莺唱本故事民歌《放风筝》

正月里来正月正,家家户户挂灯笼,我呀喜盈盈。

二月里来龙抬头,庄稼汉呀要务农,忙呀忙得很。

缺少耕牛缺少种,又少一个得力人,难呀难得很。

三月里来三清明,姐妹二人去散心,随带放风筝

大姐要放崔莺莺,二姐说着也能行,风筝起了身。

可恨老天刮怪风,刮起怪风断了绳,勒得手腕疼。

我要回家告娘亲,对面来了一书生,脸上白生生。

他把奴家偷眼看,看得我来脸面红,急忙转回身。

回家偷偷对娘讲,我娘将我骂一顿,心里直纳闷!

注释:

①崔莺莺:戏剧小说人物。唐朝元稹有小说《莺莺传》,描写张生对崔莺莺始乱终弃的故事。金代董解元在此基础上作《西厢记诸宫调》,改为张崔二人的恋爱故事。元代王实甫又以此作杂剧《西厢记》,使西厢故事广为流传,主角崔莺莺也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此处指扎制的风筝形象人物崔莺莺。(www.daowen.com)

放风筝》系清水县永清镇义坊村雍保生唱本。民歌反映的是农家女子在清明节时放风筝的娱乐生活。第一节歌唱正月的欢乐。第二、三节则是二月春耕的繁忙。从第四节开始歌唱放风筝的情景,姐妹二人商量着要放的风筝样式。风筝起飞,偏偏遇上了大风,风筝断了线。正在此时,迎面来了一位白面书生。书生偷看女子,把女子看得满脸通红,逃回了家。回到家中,她给老娘讲述所见情形,却被老娘骂了一顿。女子难以理解,因而心中纳闷。

这首《放风筝》故事性很强,而且情节清晰。农村小女孩天真活泼,又很懂事,既贪玩,又能理解庄稼汉的难处。但是,仔细看来,开头提到家中少一个得力人,这个人肯定是男性。大姐说要放崔莺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崔莺莺与张生的恋爱故事。恰巧老天爷刮怪风又碰见了白面书生,“看得我来脸面红”似乎又指大姐,而不明事理的二姐又给娘说了这事。可见,二姐真是不明白其中的缘故,因而心里直纳闷。如此领会,《放风筝》实为一首妙趣横生的好民歌。

清水另有以《放风筝》为题的民歌,系白驼镇永安村王应子、金集镇曹沟村宋玉堂唱本,录之如下。

正月里来打罢春,百草芽儿往上升,去看乡会转娘亲。

二月里来龙抬头,沟沟岔岔水倒流,二龙戏珠江边游。

三月里来正清明,桃花未开杏花红,蜂儿采花花心动。

四月里来四月八,娘娘庙里把香插,许下心愿给菩萨

五月里来五端阳,杨柳插在我门上,雄黄酒儿高升上。

这支民歌,有的唱本有几处不尽相同。第一节“去看乡会转娘亲”为“我娘家叫我去看乡会,转娘亲”;第四节“许下心愿给菩萨”为“香炉插香香烟冒”;第五节最后一句为“雄黄药酒高升上”。从内容上看,与放风筝无关。在这里,“放风筝”可能是曲牌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