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社会问题概论:基本理论

社会问题概论:基本理论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早期社会病态论者把社会问题的发生归因于某些闹事者,强调社会病态主要是一种道德问题,是少数人与社会的道德、信仰等相违背造成的。该理论把社会问题解释为违背社会道德期望的现象,认为社会问题来自社会化过程的失败,社会未能将道德规范传递于下一代。社会解组论提出对社会问题的治疗,就是重建社会秩序和规范。后来的学者把他们研究的现象解释为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冲突,提出关于社会问题的亚文化论见解。

社会问题概论:基本理论

随着社会学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也日渐丰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对人们认识和解决社会问题,从不同角度给予了支撑与指导。

进入20世纪后,随着人们对社会问题认识的深入,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也逐步走向深入,出现了一些关于社会问题的思想和观点,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社会病态论、社会解组论、文化失调论、价值冲突论、行为偏差论、标签论等。

(一)社会病态论

在美国的早期,大概在1905-1918年期间,这种理论在社会学中占主导地位,是解释社会问题最早的一种理论见解。早期社会学家受迅速发展的自然科学影响,企图用类似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问题,他们将社会比作一个生物有机体,认为社会问题的发生是由于社会中某些人发生社会性疾病,不能保持与整个社会的协调关系。如:工业革命初期出现诸多社会问题,就是由于很多农民流入城市后不能与城市生活相协调,而这部分人就被视为社会陷入病态的原因。早期社会病态论者把社会问题的发生归因于某些闹事者,强调社会病态主要是一种道德问题,是少数人与社会的道德、信仰等相违背造成的。

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新社会病态论,认为某些人之所以陷入病态是因为社会本身就处于病态,其口号是:不道德的社会制造了不道德的个人。即社会问题是社会环境造成的。该理论把社会问题解释为违背社会道德期望的现象,认为社会问题来自社会化过程的失败,社会未能将道德规范传递于下一代。社会化失败的结果造成道德腐蚀,解决的办法就是施以道德教育

(二)社会解组论

1918—1935年,社会解组论在美国占主导地位。这种理论认为,社会能够有秩序地运转是因为有一系列规范、制度起着制约作用,它控制着个人与群体的行为。但当社会发生急剧变迁时,旧的行为规范受到人们的质疑,新的规范没有建立起来,或未被人们广泛接受,一时人们失去了行为准则,社会规范、规则、制度对人们的约束力减弱,社会问题便应运而生。

1.社会解组的形式

社会解组是指尽管社会系统内部存在问题,甚至是较严重的问题,但仍可维持原有的社会制度结构和运行方式。社会解组具有三种形式:一是失范,即社会生活中没有一套现存的社会规则和规范来指导人们应该如何行动;二是文化冲突,即社会生活中两种相互对立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方式并存使人无所适从;三是崩溃,即价值规范体系完全紊乱,人们各行其是。

“社会解组”与”社会解体”有着紧密的联系。社会解体指社会规范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降低、社会整合困难,原有的社会秩序无法维持而逐渐被新的社会制度替代的过程。

2.基于社会解组论的社会问题成因

社会问题是由于社会变迁的影响而产生的失去规则的现象,或是由社会失控——缺少规则所引起的现象。在社会变迁中,物质文明变迁快,非物质文明变迁慢。影响社会变迁最强有力的因素是工业化、都市化、移民科技发展等。社会解组论提出对社会问题的治疗,就是重建社会秩序和规范。

(三)文化失调论

由社会解组论演化和发展产生了文化失调论(也称为文化堕距论)。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认为,一个社会的文化的各个部分是相互依赖的。在社会变迁中,当各个部分的文化以不同的速度改变时,文化各部分出现较大的差距和错位时,就出现文化堕距现象。

一般而言,人们接受物质文化比接受非物质文化容易得多,因此文化的变迁总是从经济、科技等物质文化开始的,然后是制度、习惯、风俗的变迁,最后才是思想观念的变迁,这种变化速度的差距引起了文化失调,造成了社会问题。

对此,我们可以从城中村改造后城中村村民的社会适应问题,分析“文化失调”理论在这一问题上的反映。由于我国城市化不断推进,许多传统农村社区不断地被现代城市社区所替代。在城中村改造后,城中村村民存在城市适应问题。即在高楼代替了平房、城市户口代替了农村户口后,他们在生存技能、文化素质以及心理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适应。其实,为了便于城市更好更快地发展,城中村的改造是必然的选择。然而与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相比,村民自身的改造却相对滞后。“文化失调”(文化堕距)问题在改造后的村民身上就表现得很明显。村民的外在身份改变快于内在素质提高,缺乏适应城市生活所必需的文化素质与技能。再是外部环境变化快于心理调适的速度,城中的村民难以适应自身角色的骤然改变,表现为生活节奏、时间观念、人际交往上的不适应等。

(四)亚文化

同文化失调论一样,亚文化论也是由社会解组论演化和发展而来的。亚文化是指在社会上仅为少数人或少数群体所接受的文化或价值观念体系,如贩毒集团亚文化、监狱亚文化等。

1.亚文化理论的主要代表

W.汤姆斯和F.兹南斯尼基研究了在美国的波兰移民的状况,认为他们所面临的规则太多,并且相互冲突,表现为移民从本国带来的规则同新环境的主体规则不相宜而产生了文化冲突。后来的学者把他们研究的现象解释为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冲突,提出关于社会问题的亚文化论见解。认为当社会中存在的某些亚文化和主流文化发生大的矛盾和冲突时即产生社会问题;或社会的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矛盾和冲突即是社会问题。亚文化理论的主要代表有美国社会学家W.B.米勒、A.K.科恩和奥斯卡·刘易斯等人。

(1)米勒的社会下层阶级亚文化论。他认为与社会中产阶级观念相抵抗的价值观不仅仅为一小部分人所具有,它甚至为整个社会下层阶级所提倡。美国这种下层阶级亚文化的价值观,表现为敌视上层、主张强硬、赞赏精英、寻求刺激、宿命论,主张自由、民主。

(2)科恩的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关系论。他认为,犯罪青少年往往生长于社会的下层,低下的地位使他们无法取得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价值标准所提倡的那种成功,于是他们便形成了一套与主流文化相抵触的价值观念。犯罪亚文化是指犯罪亚群体在犯罪活动中逐渐形成、并予以信奉和遵守的与主文化相对立的价值标准、行为方式及其现象的综合体。主要表现为对犯罪的赞赏态度,悖于常人的价值观念,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处理赃物的方法,物色犯罪目标的能力,逃避司法机关侦查与惩罚的手段,寻找犯罪同伙的方法。

2.犯罪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在刚刚走上犯罪道路时,从事犯罪活动往往是不自觉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犯罪程度的加深,犯罪亚文化便成为其思想和行为的主宰,犯罪活动也逐渐由被动变为主动。

在犯罪亚文化的支配下,青少年犯罪表现出暴力性、凶残性、反复性和不择手段、不计后果等行为特性。相反,如果违反这些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行事,则会受到谴责、鄙视、非难甚至无情的惩罚。

3.亚文化与贫困的关系

奥斯卡·刘易斯认为:穷人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长期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形成一种亚文化。这种贫穷的亚文化形成之后,代代相传,穷人的子女长期受熏陶,很难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进入社会上层。在我国西部农村地区,贫困文化就表现为听天由命、消极无为的人生观;安于现状、好逸恶劳的幸福观;不求更好,只求温饱的消费观;固守田园,安土重迁的乡土观;小农本位,重农轻商的经济观;“等、靠、要”的度日观。

(五)价值冲突论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了运用价值冲突观点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到20世纪40年代这种观点逐渐盛行起来,依照价值冲突观点整理出来的第一本有关社会问题的教科书于1948年在美国问世。这种见解的代表人物是理查德·富勒和理查德·麦尔兹。

价值冲突论的观点认为:社会问题是某些群体之间的价值不能相容共存的社会状况;或者是指不同群体的价值观发生矛盾致使社会思想准则混乱的状况。该理论还认为造成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价值或兴趣上的冲突。

如有人对“有偿新闻”“有偿不闻”“虚假报道”等传媒报道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人们习惯于用社会伦理道德的单一标准去衡量这类事件,贬斥其行为不当只因其价值选择不符合世人社会伦理道德的标准。需要探究的是:具有社会人与新闻从业者双重角色的新闻记者,在面对诸多价值关系交错重叠甚至对立冲突时,该丢谁保谁呢?这仅仅用缺乏良知和人性道德来解释显然是不够的。

作为个体的新闻从业者与作为社会成员的新闻从业者在追求生存价值与理想价值的过程中,往往会在满足个人需求与服务职业需求和社会公众需求之间发生矛盾冲突,在平衡三者关系的过程中极易出现新闻违规操作行为,从而违背新闻伦理道德规范,损害新闻的价值。这便助长了”有偿新闻””有偿不闻””虚假报道”等不良作风,使其弥漫于新闻采集、选择、制作和播出等重要环节。(www.daowen.com)

英才网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于2006年出炉了一份《2006中国记者职业状态调查报告》,对全国1344名从事采访、编辑、报道工作的从业人员进行了为期一个半月的调查,尽管样本量不大,但多少可窥见出目前新闻从业者普遍的生活状况并不乐观,不稳定的收入与极大的工作压力很容易成为滋生腐败的土壤。

由此可见,新闻从业者整体职业素质的低质化、职业保障机制的不健全、新闻行业用人机制的欠合理性以及媒介产业市场化运作的氛围,的确为新闻从业者在面对生存价值与理想价值的冲突时违背新闻职业道德创造了条件。

(六)社会冲突论

有些学者在价值冲突论的基础上拓展了这一理论,指出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仅仅在价值观方面,还表现为利益矛盾和冲突,并提出了关于社会问题的群体冲突论的见解:社会问题是因各种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相异而发生矛盾、冲突引起的。在当前的中国,很多社会问题源于利益冲突,如拆迁问题、医患矛盾、出租车罢运等群体性事件等。

(七)行为偏差论

到了20世纪50年代,西方社会出现相对稳定的局面,社会冲突有所减弱,对社会的解组、失控、冲突的解释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缺陷;社会学研究社会的角度也有所调整。有学者提出偏差行为理论来解释社会环境及人们的行为,也有一些学者将偏差行为理论运用于研究社会问题。

行为偏差论认为,社会问题是人们的行为偏离社会规范的现象,换言之,是个人或群体的偏差行为造成危害普遍社会原则的现象。偏差行为来自不适当的社会化,不适当的社会化多在初级团体中发生。偏差行为会造成大量社会问题。

偏差行为的形成,一部分是由于人们缺乏学习合法手段的机会,这导致了对偏差方式(犯罪、吸毒、酗酒、自杀、嫖妓等)的学习,一部分则是由于某些人被限制了获取合法目标的机会,由此产生紧张、压迫感,导致以偏差方式来消除这种感觉。解决偏差行为的方法是加强社会化。

(八)社会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派的社会学家认为,有些人的行为偏差或非正常行为是心理原因所致,所以社会问题实际上是人们心理状态的表现。

1.人格理论

人们后天形成的人格,一旦形成则很难变更。社会问题是由某些特殊人格(例如反社会人格)所致,即是某些特殊人格的表现。一些人之所以违反社会规范是由于他们有着特殊的人格,如犯罪、违法的人是因为他们具有“反社会人格”,他们不成熟、易冲动、好斗等。

有学者在人格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研究中发现,人格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青少年犯中存在人格类型差异,神经质型人格特征的占38%,表现为内向、焦虑、抑郁,缺乏主见,躯体不适感,易对外界刺激产生强烈反应而难以自制;精神病类型的占31.75%,表现为思维方式古怪、固执己见、缺乏同情心、行为孤僻、缺乏犯罪感和内疚感。

2.心理失调论

心理失调理论试图将越轨行为、社会问题与人们心理上的失调联系起来,通过研究人的心理是否失调,预见一个人是否会发生越轨行为。“心理失调”是指人们不能自主协调、处理、适应某个或一系列思想和现实问题而产生心理危机。社会问题就是由那些心理失调的人造成的,是某些心理失调的行为表现。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格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按照快乐的原则行事,追求的是自私的满足。自我则按照趋利避害的原则行事,代表理性判断能力。超我就是按照至善的原则行事,代表社会道德标准。如果三者不平衡、协调,就会产生越轨行为。

(九)标签论

偏差理论出来后,一些学者对其研究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产生了兴趣,主要是:什么人、什么状况被定义为偏差角色、偏差行为?由社会中的什么人来进行定义?为什么由这些人来定义?为什么他们有权力来定义?偏差角色、偏差行为被定义后将产生什么结果?假若有些人具有偏差行为,可否和如何避免被他人定义?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产生了标签理论。该理论从1954年产生至今仍有较大的影响。

标签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贝克尔,这一理论认为,社会生活中原本并不存在所谓社会问题或越轨行为,某种社会现象之所以成为社会问题是因为人们给它贴上了这样的标签。一些人被贴上越轨行为的标签后,往往会按照标签所定的越轨行为模式去做,结果发展出更多的越轨行为。初级越轨行为表现为暂时、试探、好奇、轻微,人们发现后公之于众并为其贴上“越轨者”标签。次级越轨行为则更多更严重。

标签理论认为很多社会标签不公正,越轨行为是相对的,只是某些权力集团的主观认定,而不是它的本质属性。需要集中探讨的应该是越轨过程而非越轨原因。越轨行为是社会的产物,是在社会互动中被界定出来的。可以用贴标签的方法来协助解决社会问题,如果将某种社会状况或行为贴上“适当的”“符合社会规范”的标签,社会就会自动消除其对立面。

标签理论对于社会工作的启示,就是通过一种重新定义或标定的过程来使那些原来被认为是有问题的人恢复为“正常人”。因此,标签理论对社会工作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

(十)比较论

比较论认为,社会问题是人们经过各种纵向的、横向的,历史的、现实的,动态的、静态的社会比较,所发现的一种特殊或异常的现象。

(十一)综合要素论

一种理论在解释某一形态的社会问题时,可能较之解释其他社会形态的社会问题更有说服力,也较之其他理论对这一形态的社会问题的解释更有说服力,但是任何一种理论都不可能用来解释所有形态的社会问题。因此在20世纪的50年代到60年代,随着成熟起来的综合社会学学派影响力的增强,关于社会问题要素论的见解产生了。

综合要素理论认为,社会问题具备几个要素或条件,这些要素表现为:客观而非主观臆断的现象;为社会某些方面的失调,如矛盾、相异、不和谐问题;影响到社会机能和社会生活,其表现和影响相当普遍,引起社会关注,需要和只能用社会力量才能解决。

(十二)其他社会问题理论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类不是静态认识、发现外在的客观世界,而是经由认识、发现过程本身不断构造着新的现实世界。认为社会问题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建构理论认为,社会问题的形成和解决,关键在于利益和价值群体、社会反应群体、国家政府等三方面的共同协商和角力,其间的社会互动中渗透着社会话语权力。

2.风险社会理论

风险社会理论认为,人类已经进入风险社会,现代社会的风险不论国界,不是任何单一国家所能防范和消除的。根据风险分配的逻辑,所有的国家最终都将面临着同样的状况。社会问题可能并不是自身社会的结构性因素导致的,社会问题的解决也不能单凭一个民族国家的力量。主张以全球性的视野来看待社会问题、定义社会问题、预防社会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