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之谜

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之谜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法[1]摘要: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应有三种“面相”:首先,是一种文学;其次,是语言的精致化;再次,诗贯穿于文化的一切方面。理解中国文化对诗的规约,是理解中国文化中诗的特质的基础。因此,本文在此提出“诗在中国文化中的本来面目”这一问题,供大家讨论。而恰恰是这种观念妨碍了我们对中国古诗本来面目的理解,同时也妨碍了我们通过诗歌去认识中国文化,认识中国诗歌在中国当代的审美教育和人性培养中本应起的作用。

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之谜

张 法[1]

摘 要: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应有三种“面相”:首先,是一种文学;其次,是语言的精致化;再次,诗贯穿于文化的一切方面。后两种“面相”,特别是诗贯穿于文化的一切方面,在中国进入现代化进程以来,在接受了西方关于诗的定义之后被遮蔽了。几千年来,中国的帝王、文武官员、学者、僧人及各色人等都作诗,并非为成为文学家而作诗,而是因为中国文化本身对于诗赋有特定的文化内蕴,就是诗是人之为人的一种显现方式。理解中国文化对诗的规约,是理解中国文化中诗的特质的基础。

关键词:诗 写诗之人 诗的功能 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不同于世界其他文化的突出特点之一是中国是一个诗国,诗在中国具有最突出的文化高位和最普遍的文化功能。然而,自从中国先是被动、继而主动地进入世界现代化进程以来,中国现代文化的先行者梁启超蔡元培王国维等,始终以西方的文艺体系来改造中国的文艺体系,特别是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中,把小说作为文学的最上乘,一方面按西方的文学定义来重释中国文化中的文学性质,另一方面颠覆了中国文学中诗文占有最高位而小说处于最低位的格局。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演进,中国按西方文化体系和学术体系对文学的新定义也固定下来。这虽然对中国的现代化和走向世界具有巨大功劳,但遮蔽了中国诗歌的基本性质,遮蔽了中国文学的基本性质。如果说在中国现代化的初期,国人为了现实功利而遮蔽中国诗歌之本性,尚有其合理之处,那么在现代化已经进入相当高程度的今天,还原中国诗歌的本来面目正是今日中国的现实必需的。也许,这正是历史的有趣之处。因此,本文在此提出“诗在中国文化中的本来面目”这一问题,供大家讨论。(www.daowen.com)

在今天,当有人问“诗是什么”的时候,我们一定会按照现代的文化体系和学术体系的固定格式来回答,这一回答包含具有逻辑层次的四个方面:首先,诗主要包括叙事诗、抒情诗、史诗;其次,诗是文学中的一种,文学包括小说、剧本、诗歌、散文;再次,文学是艺术中的一种,艺术包括文学、建筑雕塑、绘画、音乐戏剧,以及后来的电影电视剧,共八大艺术;最后,艺术是人文学科中的一种,人文学科包括艺术、历史、哲学宗教等。这种回答把诗放进一个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文化演进中建构起来的体系里,以至大家一谈到诗歌,就认为它是一种文学,是一种艺术。而恰恰是这种观念妨碍了我们对中国古诗本来面目的理解,同时也妨碍了我们通过诗歌去认识中国文化,认识中国诗歌在中国当代的审美教育人性培养中本应起的作用。

实际上,在中国古代,诗歌不仅是一种文学、一种艺术,更是一种人之为人的显现方式,诗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功能在此显现了出来。我们从这里可以体悟到,诗和我们今天理解的所谓文学不完全是一回事。我们只有理解了这一点,一道通向中国诗的本来面目之门才会为我们打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