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知识协同研究的理论与案例-技术标准联盟

知识协同研究的理论与案例-技术标准联盟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知识管理、协同学理论的发展为知识协同提供了思想、理论与方法的基础。知识协同的过程事实上也是通过提高知识流动和共享效率,促进知识增值的过程。知识吸收是组织在知识协同时从外部输入知识的第一个过程,是组织接受和运用新知识的必经之路[5]。2.知识转移知识转移是知识协同的重要途径和渠道,目前的研究主要通过过程、内容和主体的角度对其进行定义。

知识协同研究的理论与案例-技术标准联盟

知识管理、协同学理论的发展为知识协同提供了思想、理论与方法的基础。知识协同的过程事实上也是通过提高知识流动和共享效率,促进知识增值的过程。

1.知识吸收

关于知识吸收的界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知识吸收仅包括从外部吸收知识,广义的知识吸收还包含了内部知识的积累。本研究重点关注外部知识吸收。外部知识吸收指的是知识源来自组织外部资源的知识[1]。与内部知识相比,外部知识更具独特性和稀缺性,且知识来源的局限性较小[2]。Cassiman&Veugelers从供应链角度,提出外部知识吸收不仅仅是积极寻求与知识相关的资源的过程,还是与其他组织密切合作的互动和迭代过程[3]。李艳华认为外部知识吸收包括对知识的搜索与评估、建立基于知识流动的外部联系、确定获取模式、管理知识流动界面和促进内外部知识互动[4]

知识吸收是组织在知识协同时从外部输入知识的第一个过程,是组织接受和运用新知识的必经之路[5]。Cohen&Levinthal等认为知识吸收是企业对外部新知识的评估、消化和应用[6]。Gilbert&Cordey认为知识吸收是指接受者与转移者达到相同知识的类似认知[7]。Soo等认为知识吸收是企业在内外部团体互动中所获得的知识[8]。Norman从战略联盟的角度,认为知识吸收是企业与联盟内其他企业在持续期间内学习和获取的技能与知识[9]。王立生和吴晓冰分别基于制造业企业和集群企业,提出知识吸收是企业在与其他企业来往过程中对相关知识的取得、理解和应用[10][11]。姚瑞从创新网络的角度,认为知识吸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组织不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12]

在现有的研究中,较多学者认为知识是附着在主体上的,知识吸收是知识的接受者获得来自知识转移者的知识。根据知识接受者所在的层面,可以从个体、团队和组织层面去研究。知识不能脱离人而存在[13],团队和组织层面的知识吸收需要通过个体的知识吸收,知识吸收是个人在参与过程中对知识进行传播的过程[14]。本研究也将主要关注组织层面上企业的知识吸收。在组织层面上,企业知识吸收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企业所需的新知识,企业的任何部分吸收了可能有用的知识,就认为知识吸收发生了[15];知识吸收是企业靠近知识源并通过某种方式搜索、评估和获取新知识的过程[16]。此外,有学者发现在战略联盟中,企业可以获得无合作情况下的无法获得的知识[17]

基于以上观点,本研究从技术标准联盟的角度,关注知识的外部吸收,认为知识吸收是技术标准联盟内企业在与其他企业交往过程中,学习和获取知识的动态过程,并侧重于知识的识别能力和吸收能力。

2.知识转移

知识转移是知识协同的重要途径和渠道,目前的研究主要通过过程、内容和主体的角度对其进行定义。

过程的角度。Szulanski认为知识转移是知识源和知识接收者有目标、有计划地分享交流双方知识和技术的过程[18]。Gilbert&Cordey认为知识转移是伴随着组织学习而发生的动态过程[19]。Davenport提出知识转移是指知识的输出过程与吸收过程的统一体,将知识转移用“知识转移=知识传送+知识接收”来表达[20]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CED)在2000年指出知识转移是专业知识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过程。Kalling等学者认为知识转移是互动学习的过程[21],对知识的控制或知识本身从一方传递到另外一方,是一个包含知识重构与重组的复杂过程[22]。Kang指出,知识转移是知识源将知识传送给知识接收者且被知识接收者加以消化理解、融合及应用的过程[23]

内容的角度。Bloodgood认为知识转移是指知识在不同组织或个体之间的转移或传播[24]。吴婷婷认为知识转移包括知识吸收和知识转化[25],李子叶、冯根福则认为知识转移包括知识的传递和创造性使用[26]

主体的角度。知识转移是知识在知识主体之间的相互传递[27],存在于个体、团队和组织之中[28]。在知识转移过程中,知识源和接收者可以是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之间[29]。Singley等在组织知识转移的研究中认为,知识转移是将一个组织的知识应用于另一个组织,既可以是企业内部不同组织之间的转移,也可以是企业之间的转移[30]。在企业间知识转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学者们的研究主要包括了供应链企业间、合作创新企业间、知识联盟企业间、战略联盟企业间、项目合作企业间、电子商务企业间、服务业企业间、跨国企业母子公司间、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等。肖冬平等基于链式复杂网络,提出知识转移主要表现为组织之间的知识流动[31]。杨光等学者的研究发现战略联盟是知识的交流平台和沟通渠道,实现了企业间的知识转移[32],其表现为企业间日常业务往来时发生的互动行为,企业知识的载体是个人[33]。张红兵认为知识转移是指联盟企业向合作伙伴学习,包括知识获取、整合及应用的全部过程[34]

在组织层面的知识转移过程的理论模型中,Nonaka和Takeuchi的SECI模型、Szulanski的四阶段模型和Gilbert的五步骤模型应用较为广泛,影响深远。Szulanski的四阶段模型和Gilbert的五步骤模型是将知识转移看成是一个过程并将其分为不同阶段。SECI模型指出知识的创造过程实质上表现为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在该过程中不断地通过“社会化—外部化—整合化—内在化”四种模式循环替代,形成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不断转化与重组的良性循环,从而实现知识创造在个人、团队、组织与组织间的良性循环,为知识转移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基于以上观点,本研究认为技术标准联盟内的知识转移是知识在联盟内企业主体之间动态的循环往复流动的过程,其转移的知识以技术性知识为主,但也不排除企业运营的经验、实践的心得等隐性知识。

3.知识整合(www.daowen.com)

1990年,Henderson和Clark首次提出了知识整合的概念,在此之后,知识整合的概念被国内外学者不断完善。对文献进行梳理后可发现,现有研究主要可以分为过程和能力两个角度。

过程角度。Henderson和Clark认为在产品创新的过程中,对企业现有知识的重新配置过程就是知识整合[35]。Demsetz认为知识整合是个人在运用知识时,把自己精通的知识结合在一起的过程[36],知识整合既对既有知识组合也对潜在知识组合[37]。Grant认为知识整合是组合一般化和专业化知识的过程[38]。Inpken的研究发现知识整合是企业通过正式和非正式关系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共享,从而使知识由个人到团队,最终上升至企业知识的螺旋化过程[39]。Volverda从作用的角度,认为知识整合是企业为了加强企业内部(包括价值和文化)的一致性,以及提升系统运作和工作效率的协调活动[40]。颜晓峰认为知识整合是在创新实施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动态整合过程[41]。Huang等认为知识整合是通过组织成员间的交往行为,对已成形的信念进行系统化的集成过程[42]。杜静的研究发现知识整合是通过对不同来源、载体、内容和形式的知识进行排列组合、交叉并创造出新知识的过程[43]。Yang认为知识整合是企业间对知识进行改变、创造、共享和储存的过程[44]。李艳飞从网络的视角,提出知识整合是组织通过知识网络、团队学习等方式,实现知识转化和集成的过程[45]

能力角度。Cohen等提出知识整合是企业有选择地吸收外部知识并运用到企业的生产中为其创造价值的能力[46],组织的知识整合能力包括外部快速变化环境下的客户知识整合能力和技术不断更新的环境下的技术知识整合能力[47]。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识别并利用知识,对组织现有知识进行重组,形成新的知识[48]。高巍等认为知识整合是在扩大有限的知识库的情况下,改变并提升知识结构,从而提高知识价值的能力[49];是企业间获取、共享、利用知识,并创造新知识的一种重要能力[50],它能对已有知识进行重新排列组合,以产生新知识,将其运用到生产中,能为企业创造价值[51]

基于以上观点,本研究认为技术标准联盟内的知识整合是企业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联盟内零散的、无序的知识进行梳理,对不同来源、层次、结构和内容的知识进行集成和重新组合,形成具有知识协同作用的新知识体系。

4.知识运用

March把“运用”定义为对企业已有资源和竞争能力的充分使用[52],Castafier的观点是“运用”是为通过业务间的转移与共享以提高企业现有竞争能力的使用效率[53]。综合学者们的研究,可发现知识运用包括知识的充分运用和有效运用两个方面。知识运用是企业通过各种途径来有效地运用企业内外的各种知识,目标是实际地运用知识[54],是一种交流过程,也是知识进一步开发的基础[55]。从某种程度上看,知识运用是整合知识的过程[56],可以理解为对获取、吸收的新知识和已有知识进行整合并实际应用到生产工作中以不断解决问题或制定决策的过程[57],实质就是通过完善和拓展组织现有的竞争力、技术与范式来促进企业发展。Kogut&Zander认为,知识运用是一个社会过程,企业中良好的员工关系、组织文化和组织结构会对知识的有效利用产生影响[58],在知识创造过程中,企业的主要作用就是把企业现有的知识运用于产品、服务的开发和生产[59]。由此可见,知识运用的重点在于寻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知识源并加以储存管理,用知识连接困难、问题和方法、策略[60]。此外,Cohen&Levinthal认为,不同技术含量的企业在知识的有效运用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高技术企业知识运用程度的提高,必须要基于技术和经济的合理性[61]

基于以上观点,本研究认为技术标准联盟的知识运用是知识协同的必要环节,是知识创新的基础,是企业通过各种途径充分和有效地将知识实际应用到企业工作中的过程。

5.知识创新

知识积累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形式,其中动态积累就是知识创新[62],即知识创新能够实现知识存量的扩张[63]。1912年,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提出了创新理论,而知识创新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内外学者对知识创新的定义的研究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的知识创新是从知识创造、运用的角度来看的,包含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内容;狭义的知识创新仅指创造并拥有新知识的过程。

广义的知识创新以戴布拉·艾米顿(Debra M.Amidon)为代表。1993年,戴布拉·艾米顿首先在其著作中提出了知识创新的概念,揭示了知识创新的发展路径,强调了知识创新的实际价值,他将知识创新定义为:“为了企业的成功、国民经济的活力和社会进步,创造、演化、交换和应用新思想,使其转变成市场化的产品和服务。”[64]知识创新由一系列价值活动所构成,包含了从新创意的提出到实现商业化的全过程[65]。知识创新可以分为市场和组织内部两部分[66],具体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等[67],体现在最佳实践提升、经验的提升、产品和服务的知识性、专家网络、对客户的透彻理解、知识共享意识、知识利用方面和核心业务流程、组织架构、管理方式和文化理念要素中[68]

狭义的知识创新以野中郁次郎为代表。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广隆分析了不同层面的知识,提出了4种知识创新的过程,并认为知识创新是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中实现的动态过程,而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互动交流,使得低层次的知识向高层次转化,出现知识的螺旋上升现象,进一步推动知识创新[69][70]。林东清认为,组织的知识创新是指使用培训、交流、互动等不同的方法来增进和强化原有的知识,或创新开发出原来不存在而对组织有价值的新知识[71]。也就是说,知识创新是通过激活、扩散、碰撞和整合知识,对知识和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产生新的思维和方法,最终实现价值增值的动态过程[72]。王俪颖进一步研究,发现知识创新是企业在知识吸收、应用、扩散的基础上探索新的规律,形成新的知识,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培育并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形成竞争优势并获得经营成功的知识管理过程[73]

本研究中所指的知识创新只是知识协同过程的一个阶段,且研究的知识协同过程中已包含知识运用,所以本研究采用狭义的知识创新定义,认为知识创新是企业在知识吸收、转移、整合、应用的基础上,探索新的规律,创造并拥有新知识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