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茶的发展简史,跟我学茶艺

中国茶的发展简史,跟我学茶艺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是发现与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四川、湖北一带的古代巴蜀地区据历史的记载是中华茶文化的发祥地。陆羽创立“煎茶法”首次使中国饮品艺术从生活领域提升到精神品饮和艺术创造的高度,为中国茶文化发展和茶道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中国茶的发展简史,跟我学茶艺

“茶之饮,发乎神农。”发现茶的用途,可追溯到传说中的先祖神农氏古老的药材,“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中国是发现与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茶树原产于中国的西南部,云南等地至今仍生存着树龄达千年以上的野生大茶树。四川、湖北一带的古代巴蜀地区据历史的记载是中华茶文化的发祥地。

三国两晋南北朝:生煮羹饮、制茶工艺萌芽期。及至晋后,茶叶的商品化已到了相当程度,为求得高价出售,乃从事精工采制,以提高质量。

南北朝初期,以上等茶作为贡品,佛教西域传入我国,到了南北朝时更为盛行。佛教提倡坐禅,饮茶可以镇定精神,夜里饮茶可以驱睡,茶叶又和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茶之声誉,遂驰名于世。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

茶兴于唐:蒸青制茶,采用煮饮法,盛行茶宴,出现专门烹茶器具和论茶专著《茶经》。陆羽创立“煎茶法”首次使中国饮品艺术从生活领域提升到精神品饮和艺术创造的高度,为中国茶文化发展和茶道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煎茶水记》《采茶记》,有卢仝的“千古绝唱”《饮茶歌》(七碗茶诗),有诗僧皎然的“三饮便得道”(《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等,阎立本所作的《萧翼赚兰亭图》为史上第一幅茶画。

小贴士:“茶圣”陆羽与《茶经》

陆羽(733年-804年),字鸿渐,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陆羽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原是个被遗弃的孤儿,三岁的时候,被竟陵龙盖寺主持僧智积禅师在当地西湖之滨拾得。后取得陆羽一名。在龙盖寺,他不但学文识字,还学会了烹茶事务。陆羽不愿皈依佛法,削发为僧。十二岁时,他逃出龙盖寺,到了一个戏班子里学演戏。一次竟陵太守看到陆羽出众的表演,对其才能十分欣赏,当即赠与诗书,并修书推荐他到隐居于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学习。后与一好友(崔国辅)常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因其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并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钻研茶事。后隐居山间,阖门著述《茶经》。(www.daowen.com)

茶盛于宋:宋朝制茶技术发展快,龙凤团茶盛行,饮茶方法点茶法。龙茶凤饼都是很嫩的芽叶做成的,并且在加工过程中经过了榨汁、研茶、过黄等工序,茶已经很容易跑出味道,因此就不需要用锅煮了,改为点茶。宋代的点茶法则是将碾箩后的茶末投入茶瓯(ōu)中调膏后用沸水冲点,和煮茶法已经有了明显的区别。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勃勃: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一系列变化。宋代的诗人们创作了数以千计的茶诗作品,如黄庭坚的《品令·咏茶》、范仲淹的《斗茶歌》等。

小贴士:宋茶,开创全新“玩”法

宋朝以斗茶为乐,斗茶或称“茗战”,顾名思义就是比赛茶叶质量的好坏。把茶放进茶盏,用开水冲泡,充分搅拌与水融合,待细密的泡沫出现后,首先看茶汤色泽是否鲜白,纯白者为胜,青白、灰白、黄白为负。其次看汤花持续时间长短,汤花多,散的慢则胜。选天目黑釉盏,映衬上好乳白汤色,形成对比。

宋皇帝带头儿“玩”,北宋第八代皇帝宋徽宗赵佶,精于茶事,被誉为:“第一茶皇帝”,并著有《大观茶论》一书,详细介绍了宋茶产地制作,品饮等内容,宋徽宗精于琴棋书画,所画的《文会图》,表现着徽宗群臣分茶,君臣同乐

上有天子,下有庶民,皆以饮茶斗茶为乐,茶叶贸易走进政府管制,宋朝是许多著名诗词的发育地,诸多的大词人把茶写入了词中,苏东坡居士所写《叶嘉传》,把茶当做人去写,起名叶嘉;蔡襄的《茶录》,上篇论茶,下篇论器,阐述斗茶的要旨。

明清时期:明代是中国茶叶创新采制成“千古饮茶之宗”的改革时代。清代出现六大茶类。茶叶制作以散茶为主,追求本色真味,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饮茶方法出现“泡茶”(撮泡法);元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杨维桢的《煮茶梦记》,唐伯虎的《烹茶画卷》,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品茶图》,赵原的《陆羽烹茶图》等。茶类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