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交换意见的工具:语言、动作与文字

交换意见的工具:语言、动作与文字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把那些意见告知米行、柴行的时候,米行、柴行答应我或不答应我的时候,大家非用一种工具不可,而最方便的工具非语言莫属。除了语言之外,其他交换意见的工具尚多;例如,摇摇手,招招手,跳跳脚,踢踢脚,摇摇头,点点头,歪歪嘴,闭闭眼,……至于文字,果然为交换意见最有凭证的工具,但是学之不易,还要依赖纸墨,算不得方便。那些“怪”声,都是语音,都是交换意见的工具。

交换意见的工具:语言、动作与文字

何为语言?

语言最简的定义是,交换意见的工具。

我要买米,我要买柴。我把那些意见告知米行、柴行的时候,米行、柴行答应我或不答应我的时候,大家非用一种工具不可,而最方便的工具非语言莫属。

除了语言之外,其他交换意见的工具尚多;例如,摇摇手,招招手,跳跳脚,踢踢脚,摇摇头,点点头,歪歪嘴,闭闭眼,……那些工具虽然也很有用,然而它们总是偏的,总是辅助的,而不正常,并且没有像语言那么方便。至于文字,果然为交换意见最有凭证的工具,但是学之不易,还要依赖纸墨,算不得方便。不通长途电话(语言)的远方,我们当然要利用信札(文字),不过这是例外,我们暂时不谈。本篇专言语言。让我回到本题来罢——何为语言?

何为语言?

语言是声音。语言的声音,教育家叫作“语音”。

语音从口中出来——极少数从鼻中出来。世界上的人民,不论中外,不论南北,利用口鼻所发的语音,细细解析起来,其数不到六十。这样地简便,为什么中国人还不懂日本人的话呢?为什么北京人还不懂广东人的话呢?(www.daowen.com)

因为一国或一地采用的种类与拼合的方法,大大不同。有的多用喉音,有的多用鼻音,有的多用齿音,有的多用唇音。——此其一。其他的喜把语音来重叠起来,如“的的确确”“马马虎虎”;或者把语来前后杂凑,如“谣”“要”“傲”“熬”。——此其二。

有此种种奇象,所以日本人初到中国,只听得“怪”声,不知道它们的意义。中国人到了日本,也是如此。德国人到了意大利,意大利人到了身毒,身毒人到了美洲,到了非洲亦莫不然。那些“怪”声,都是语音,都是交换意见的工具。一个“我”字——少说些——有“奴”(旧式苏州女人自称),有“爱”(英美人自称),有“噫唏”(德人自称),有“滑踏过西”(日人自称)。

一国或一地所采取,所拼凑之音,在本国或在本地皆含深意。初听到的人,或听而不惯的人,均莫明其妙。我们要到远方去,或者到异国去,非把那些“怪”声好好学习不可。否则我们到了那边,要水要不到,要饭要不到,岂不受苦么?

最末,我深信语音是有国性的,有地方性的。丹麦言语学专家叶施柏生说道,“语音是普遍的,没有国界的。譬如英文Little中之i,在任何字内,必表“微细”。又如Broad中之oa必表“宏大”。此乃大误。英文中之Big(大)有i音。又Small(小)中之a等于ao之音。再,我们中国的“一”与“亿”“豪”与“毫”——其所表不同,而其音则颇相似。

由此可知语音之采取与拼凑,皆属偶然之事,决然没有普遍性。交换意见的时候,我们要不发生误会,理应仔细学习——说和听——某国人或某地人的语音——要学习得同他们一样。

原载一九四四年二月十五日《众论》第一卷第二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