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文学巨匠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文学巨匠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曹雪芹的祖先是东北辽阳地区的汉族人。曹雪芹是曹颙的儿子。13岁前的曹雪芹生活是优裕的。曹雪芹遭受这场“天翻地覆”的变故,对他的打击是相当沉重的。曹雪芹多才多艺,诗和画均有特色。曹雪芹正是在抚今追昔的无限感慨中,呕心沥血写就了《红楼梦》。正像曹雪芹自己所说: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反抗精神,则体现了曹雪芹对这个社会的不满。曹雪芹对封建社会腐朽与黑暗的揭露是深刻的。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文学巨匠

曹雪芹(?—1763年,一作1764年),清代伟大小说家。名霑(zhān),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满洲正白旗包衣人,曹寅之孙。世代任江宁织造,家势贵盛。其父以事获罪,产业抄没,家遂衰落。曹性傲岸,不谐于俗。中年居北京西郊,生活困苦,以卖画和依靠朋友接济度日。曾以10年时间写作小说《石头记》(即《红楼梦》),成为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曹雪芹的祖先是东北辽阳地区的汉族人。他家在明朝末年成了清朝皇帝的包衣(家奴),隶属于上三旗之一的正白旗。清军进关,他家祖先也跟着打了进来,而且立下军功,从包衣一跃而成为功臣,当了官,也发了财。曹雪芹的曾祖母,是康熙皇帝小时候的保姆,这样,他家和皇室的关系更近了一层。康熙皇帝亲政以后,对曹家特别信任,让他家世袭江宁织造(驻在南京)官爵,还兼管两淮盐政。

曹雪芹塑像

江宁织造属内务府,专管供应皇宫里的衣服,是个只有皇帝的亲信才能担任的“肥缺”,又是皇帝安插在江南的耳目。曹家担任这个官职,负有暗中监视江浙地区地方官和汉族知识分子动静的使命。有事他们可以直接写信密报皇帝,皇帝也常写信给他们,无论什么大小事,像春秋粮价,水涝灾害……都让他们写信报告。康熙皇帝甚至在一封信中亲昵地吩咐他们说:“不论地方上有什么大小事,都要秘密地写信告诉朕。是非朕自有明断。哪怕是笑话,叫老主子笑笑也好。”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到南京,就有四次住在江宁织造署。曹家的显赫权势可想而知了。

曹雪芹的爷爷叫曹寅,爱好文学,写过一些诗词文章,在当时很有名气。曹寅死后,他的儿子曹颙(yóng)继任江宁织造。可是,不到一年,曹颙就病死了。曹雪芹是曹颙的儿子。曹家人丁不旺,曹雪芹又是接替香火的种子,一生下来就受到人们的百般宠爱。他的吃穿用度,都是奢靡奇异,豪华精巧。家里还有琳琅四壁的藏书,玩累了可以东抽一本看看,西拿一本瞧瞧。这样,他从小养成好读杂书的习惯,视野也自然比一般只读四书五经的人开阔得多。

13岁前的曹雪芹生活是优裕的。生活上有母亲、祖母的照料和百般宠爱,当时曹家藏有丰富的图书,曹雪芹天资聪慧,又广闻博识,这些都是日后从事文学创作的基础。

可是,在康熙皇帝的儿子们明争暗斗的过程中,曹家看错了风向,不但没有支持皇四子(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反而和他的政敌皇八子来往密切。雍正皇帝怀恨在心,一登上皇位,就找碴儿整曹家。曹家长期铺张浪费,花钱像流水一样,亏空了不少公款。雍正皇帝借口曹家贪污公款,把他家查抄了。

曹家被抄以后,即由南京迁到北京。从此,家道衰败,以致陷入“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的生活状况,也使曹雪芹告别了如梦年华,踏入了人生道路上的荒凉境地。他被迫来到北京西山脚下一个偏僻山村落户。此处是“野水临门”、“蓬蒿浸径”,只有一间用茅草盖的屋。住在这里,几乎什么门路都没有,主要靠卖字画换钱度日。

曹雪芹遭受这场“天翻地覆”的变故,对他的打击是相当沉重的。长大以后,他对社会现实极为不满,痛恨仕途的险恶,只以吟诗作画、饮酒听曲为乐,生活不羁,放浪形骸。

曹雪芹成年之后,按内务府旗人都要在宫廷当差的规定,也出来当差,就是在右翼宗学担任教习。曹雪芹性格狂放,过不惯宗学里那种拘谨刻板的生活,不久就丢了差事,离开了宗学。这时,曹家的家境更是一天不如一天了。他们鲜衣美食地挥霍惯了,没过多久就把北京的那点祖产卖了个精光。曹雪芹穷得在城里实在住不起了,就搬到了乡下。

就在曹雪芹最困难、几乎陷入绝境时,有幸结识了好友敦敏和敦诚两兄弟,从此成为文朋诗友,酒中知音。他们在一起饮酒作乐;高谈阔论,骨气凛然,并有“扪虱而谈”的魏晋风度。敦敏在《题芹圃画石》中,用石头的有棱有角颂扬曹雪芹:

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刚更见此支离。

曹雪芹多才多艺,诗和画均有特色。诗的风格颇有唐代“鬼怪诗人”李贺的气息,以超拔奇诡见长,但又超出了李贺的格局。敦诚因此有诗赞道:(www.daowen.com)

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

在绘画方面,曹雪芹擅长画石,借此发泄自己心中的不平。他的意志就像怪石一样,峥嵘嶙峋。曹雪芹生活困顿,身居蓬蒿之中,心情虽然更加沉郁,但他没有去攀附权贵,宁愿寄情于山川白云,在大自然中寻找乐趣。

曹雪芹不幸的家庭变故,使他饱受了世态炎凉、人间沧桑,也成为他创作《红楼梦》的强大动力。不朽的巨著《红楼梦》是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写成的。他开始写作,没钱买纸,就用废纸替代,甚至把皇历拆了,把书页反过来折上,订成本子用。文学是痛苦的事业,伟大的作品往往出自苦难者之手。曹雪芹正是在抚今追昔的无限感慨中,呕心沥血写就了《红楼梦》。正像曹雪芹自己所说:

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乾隆十九年(1754年),《红楼梦》前80回大体上写成。80回以后的文稿,在他生前也基本写完,全书共110回,结局是贾府被抄,黛死钗嫁,宝玉出家,人丁四散,这个豪门望族如烟消云散。但80回以后的原稿未有流传下来,原因主要是没来得及系统整理,加之借阅者弄丢了一些,增添了修订的困难。研究《红楼梦》的专家叫作“红学家”,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红学家。

《红楼梦》主要写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在这个奢华的贾府里,有一对不同凡俗的青年男女——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不满现实,互为知己,却遭到了各方面的迫害和摧残。《红楼梦》里的“四大家族”就是整个统治阶级的缩影,它们的败亡预示着封建社会寿命不长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反抗精神,则体现了曹雪芹对这个社会的不满。通过揭露造成悲剧的原因,预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没落的历史趋势。因此,这部书称得上是我国封建末世的历史画卷。同时,上至宫廷、下至最底层的人物,作者都作了最精湛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封建社会丰富的生活现实,因此,它又称得上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曹雪芹对封建社会腐朽与黑暗的揭露是深刻的。他所写的贾府和史、薛、王三家是横行一方的“四大家族”,他们之间“皆连络有亲,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宗法关系,正是封建王朝的支柱,专制政治的基础,当时社会现实的写照。在这些官僚贵族集团内部,各种仇恨、猜忌、欺诈、倾轧、争夺等现象,都隐藏在封建“家庭关系上面所笼罩着温情脉脉的纱幕”里,“一个个都像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其中对荣、宁二府中人和事的绘声绘色的描写,生动揭露出凡是修饰最漂亮的地方,原来是最肮脏、最见不得人的所在!生活上的腐化堕落,精神道德的空虚败坏,以及荣、宁二府这个“钟鸣鼎食之家”的子孙堕落、退化、昏庸无能,都在作者笔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披露。“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的贾敬,“一味享乐不了”的贾珍,“不管理家事”的贾赦,表面“为人端正方直”的贾政,无一不是庸陋无能之辈。这种种腐败、丑恶现象,正是当时封建社会矛盾的体现。

然而,封建社会所有统治者,为了粉饰太平,总要竭力维持表面的“盛世”。清统治者也不例外,他们豢养的文人政客,不惜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摇唇鼓舌,大唱赞歌。但曹雪芹直面人生,从一个侧面深刻地指出了封建社会“外面的架子虽没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因而面临着“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的必然崩溃。在这个意义上,《红楼梦》称得上是封建主义的挽歌。

《红楼梦》前80回即以手抄本在社会上流传了30年。当时,一部《红楼梦》的手抄本值数十两黄金。京师流传的竹枝词说:“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民间戏曲演出《红楼梦》时,观众总是泪流满面,感慨万千。后来官府把《红楼梦》列为禁书,可是《红楼梦》仍然在民间不胫而走,广为传播。不论是公子王孙,还是平民百姓,都四处打听,想方设法弄来一部一饱眼福。

《红楼梦》是一部奇书,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因一本文学著作而引出一门学问的作品。在《红楼梦》问世之后,作品的影响越来越大,研究评论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人们怀着各种心情来探测有关《红楼梦》的一切,推波助澜,于是形成了专门的学问——“红学”。

现在看到的《红楼梦》后40回,是一个叫高鹗的人续写的。高鹗续书的某些篇章写得很不错,但是也有很多地方断章取义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艺术上的成就更逊色多了。

当《红楼梦》快要写成时,意想不到的灾难降到曹雪芹头上,曹雪芹惟一的儿子被传染上了痘疹。那时候,出痘疹要吃牛黄、珍珠等贵重药品,他家穷得连锅都揭不开,哪里有钱去买药呢?曹雪芹眼睁睁地看着活蹦乱跳的孩子一天天憔悴下去,真伤心透了。到了秋天,孩子病死,曹雪芹因为过于伤心,身体也垮了。不久,他也染上痘疹,病在床上。冬天,曹雪芹的病更重了。除夕那天,除旧迎新的鞭炮响了,可是这位文学巨匠却“泪尽而逝”,寂寞地离开了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