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曾国藩湘军振奋士气,收复武昌

曾国藩湘军振奋士气,收复武昌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太平军自解长沙之围后,曾国藩奉谕组建湖南乡勇。幸而这年五月一日,塔齐布和彭玉麟在湘潭战胜,迫使太平军向岳州撤退,清军于当年七月二十五日攻克岳州,这一胜利鼓舞了曾国藩。咸丰四年六月二十六日,太平军再次攻占武昌;十月十四日,曾国藩部湘军在罗泽南及江忠源率领下,再次收复武昌。由于连连失利,曾国藩部士气低落。为便于攻取安庆,曾国藩率部进驻皖南祁门。各地纷纷呈请曾国藩派兵支援。

曾国藩湘军振奋士气,收复武昌

曾国藩(1811—1872年),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出生于一农民家庭,父亲曾麟书,于道光十二年(1821年)考取秀才。曾国藩道光十八年中进士,同年六月,入翰林院。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授礼部侍郎。此后历署各部侍郎,咸丰二年(1852年),他前往江西,主持乡试。但当他南下时,其母逝世,遂获准还乡,丁忧守制。

道光三十年(1850年)之后,太平军从广西迅速发展到湖南、湖北、沿江而下,直逼南京。清军自广西尾追太平军,一直追到南京郊外,前后达三年之久,但太平军却一点也没有受到损伤。当时由江忠源和罗泽南所组织之乡勇,却胜过正规军——在咸丰二年防守长沙的战役中表现得特别突出。太平军自解长沙之围后,曾国藩奉谕组建湖南乡勇。经过多方劝导,曾国藩咸丰三年(1853年)一月二十九日决定承担这一使命,并以“一不贪财,二不怕死”作为军队的口号。

曾国藩组建的湘南军,即“湘军”,也称“湘勇”,是由罗泽南之“湘勇”,江忠源之“楚勇”以及其它各部组成的。曾国藩制订出训练士卒的严密计划,并着手整顿纪律,完备组织;这些措施对他最终取得胜利关系甚大。他设置集中训练营,把那些有过临战经验的乡勇的训练营接受进一步的训练;又在湖南各地广设招兵站,并对亲兵进行初步训练。在出省与太平军作战之前,他决定先派这支军队在省内剿灭土匪,这也是一种战前演习,以期取得作战经验。然而,他为此却受到那些曾经与太平军作战却老打败仗的人的责难;甚至当上疏详陈作战计划时,亦受到皇帝的训斥。但曾国藩坚持初衷,毫不动摇,不顾多方的拦阻、非议,也不管外地如何催促求援,继续组织训练那些纪律散漫、缺乏作战经验的乡勇。湘军编练的计划能否实现,取决于湖南官绅所提供的军费。但是在组建湘军初期,地方上是不予财政支持的,直到江忠源和罗泽南在衡山县打了胜仗,朝野震动,地方当局才认识到应该给曾国藩提供一定的军费。

曾国藩在初期的多次战斗中,地方官的不予支持使他处境倍感困难;这种情况直到后来他本人身兼数省督抚之职、有权掌管财政时的时期,情况才好转。不数月,曾国藩即接受江忠源和郭嵩焘的紧急建议,建造炮舰,训练水军,由杨岳斌及其他将领统辖,以便把太平军赶出长江

太平军咸丰三年攻占南京后分两路向清廷发起进攻:—路向华北进军;一路西进安徽、江西及湖北。当时,虽然各方一再向曾国藩求援告急,但他确实无力派兵往救湖北。当时大部湘军已驰援江西,其余部分留在湖南对付地方起义,此时“水军”尚在筹建之中。几月后,太平军自湖北向湖南的湘军发起了攻击,曾国藩于咸丰四年(1854年)二月二十五日动用新建水师240艘船只及5000水军,但是因为暴风雨的袭击,船舰无法行动,加之军队缺乏水战的经验,致使曾国藩在湖南两次打了败仗:一在岳州,一在靖港。曾国藩当时非常羞惭,竟欲自尽。幸而这年五月一日,塔齐布和彭玉麟在湘潭战胜,迫使太平军向岳州撤退,清军于当年七月二十五日攻克岳州,这一胜利鼓舞了曾国藩。太平军曾在咸丰二年一月十二日攻占武昌,这是太平军三次攻占武昌中的第一次。不过同年二月即为清军收复。咸丰四年六月二十六日,太平军再次攻占武昌;十月十四日,曾国藩部湘军在罗泽南及江忠源率领下,再次收复武昌。这是清军攻克武昌,也是对太平军征战计划的一次沉重打击。这年十二月二日,曾国藩又在田家镇战胜太平军的顽强抵抗,赢得了完全的胜利。

与此同时,上海城亦于咸丰五年二月从被起义的小刀会手中收复,直到咸丰五年五月底,北伐的太平军也已基本宣告失败。

正当曾国藩部顺江而下进至九江时,遭到太平军将领林启容部之顽强阻击。林启容于太平军初建时即参加起义,是太平军中一员英勇善战的将领,曾国藩的一部分水军被太平军困于鄱阳湖;在长江另一部湘军水军也被击败,甚至曾国藩的座舰亦为太平军俘获;余下的舰只又大多毁于一场风暴之中。由于连连失利,曾国藩部士气低落。曾国藩为此老了好多,曾经再次投水自杀但被人救起。经过一番整顿,咸丰五年(1855年)四月三日,太平军为削弱清军对九江之攻击,发起攻势,第三次攻占武昌。此时曾国藩不顾武昌失守,只是命塔齐布继续攻打九江。同时另派罗泽南及胡林翼前往收复武昌,他自己则坐镇南昌,吸引太平军主力。但不久,塔齐布及罗泽南双双战死,曾国藩自己也遭到太平军石达开的钳制。曾国藩此时已面临全盘崩溃的局面,幸亏曾国藩遇事还算冷静沉着,善于应付意外,加之知人善用,胡林翼与李续宾终于在咸丰六年(1856年)十二月十九日最后一次收复武昌。由于彭玉麟之协同作战,其弟曾国荃又率军自湖南来援,曾国藩在南昌之困境,得到缓和。

太平军虽然在湖北江西失利,但在南京这时却大败向荣的大军。太平军内后来发生了惨烈的内讧,削弱了自己的力量,终于失去所取得的大部分地区。此时曾国藩的父亲于咸丰七年(1857年)二月二十七日也逝世,曾国藩只得暂时离职奔丧。不过,他那些才干出众的将领们,按照他的计划,于咸丰八年(1858年)五月十九日收复九江。然后进攻安庆,以便最后收复南京。为收复安庆,虽然有许多在太平军包围下的城池乞求他前去支援,但他一概不予理睬。为便于攻取安庆,曾国藩率部进驻皖南祁门。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藩被授任两江总督,加授钦差大臣统领江南军事。(www.daowen.com)

至此,他已拥有处理军务的全权,其中包括筹集军饷等财政大权。

咸丰十年至十一年间,曾国藩处境又转入艰难。咸丰十年早些时候,太平军在南京附近击溃重整后的清军,在李秀成指挥之下,太平军又再度焕发青春,主动进攻清军。江苏及浙江大部地区,都落入太平军手中,仅上海一地未被太平军完全占领。但太平军对上海的多次进攻,均被李鸿章等击退。就在这年,英法联军打到北京城,清帝及大臣俱逃往热河避难。各地纷纷呈请曾国藩派兵支援。然而自咸丰十年九月,曾国藩也在祁门被太平军围困,对驰援其他地方,他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心有余而力不足。

咸丰十一年(1861年)四月,曾所处困境达于极点,但他下定决心誓死不退。直到左宗棠及其它部队增援祁门,形势才开始好转。后来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终于在咸丰十一年九月五日攻占安庆,此后,曾国藩即以安庆为基地,准备收复南京。为避免在南京一线集结过多的军队,并防止太平军趁机夺取清军后方地盘,曾国藩摆开了三个战区:一在江苏,由李鸿章统辖;另一在浙江,由左宗棠统辖;第三在安徽由他自己统辖。清军在这三个地区频频对太平军发起攻击,各地的太平军逐渐被围困,此时曾国荃,自请攻取南京。自咸丰三年三月十九日南京成为太平天国的京城以来,大量清军多次被击溃,尤其是在咸丰六年八月、咸丰九年十一月及咸丰十年八月围攻南京的清军伤亡特别惨重。当时虽然外国军队打算前来援助,但被曾国荃所拒绝。经过长期围困及殊死战斗,曾国荃于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十六日终于攻克南京。不过太平军的余部,直到两年后才被完全剿灭。对于最终剿灭太平军论功首推曾国藩,清廷赐他一等“毅勇”侯封号,他是文官中获此封爵的第一人。

太平军被平定之后,曾国藩继续任两江总督,驻留南京数月。此期间他致力于恢复江浙地区生产工作,在饱受15年战乱之苦的江南地区恢复学术活动。同治三年初,曾国藩就在安庆大营建立起官办书局,刊刻经史典籍。战乱平定以后,他聘著名学者主持书局,事后他遣返大部分湘军回乡归农,军中某些文官则受雇担任书局校对。当年,他颁布条例,在南京、苏州、扬州杭州及武汉各建书局。此即“官办五局”。十二月二十日恢复南京乡试。在太平军占领期间,这个地区的乡试中断多年。

同治四年(1865年)六月,清政府下谕急令曾国藩前往山东征剿捻军。曾国藩受命统领山东、直隶及河南军事。但曾国藩北方剿捻一年多,不但没有取得战果,捻军日益壮大。李鸿章于同治四年十二月十二日继任其职,曾国藩返回南京。

早在同治二年,容闳曾向曾国藩建议,在上海筹建铁工厂,此即后来的江南造船厂。容闳经曾国藩同意后从国外购进机器。同治五年江南制造局成立,同治七年,该局建成中国第一艘轮船,并驶至南京请曾国藩验看。

同治六年(1867年),曾国藩拜大学士。同治七年(1868年)九月,出任直隶总督,任内,曾国藩着手处理一大批长期悬而未决的案件,改进了办事效率,并制订出一项建立常备军的方案。同治九年(1870年),他奉令调查并处理“天津教案”。此案即将结束,曾国藩因年老多病,于同治十年(1871年)调回南京原任。不久直隶总督由李鸿章继任。八月十八日,曾与李联名上疏,建议派遣青年学生赴海外留学。这一项建议同治十一年(1872年)实施。然而,就在学生启程出洋之前几日,曾国藩病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