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幼儿数学教育原则-《新编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幼儿数学教育原则-《新编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幼儿数学教育的原则,是指在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时应遵循的基本准则与规范。它根据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教育规律,在总结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加工、提炼而来,是实现数学教育目标的保障。此外,教师要重视培养幼儿运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幼儿在生活中用数学。

幼儿数学教育原则-《新编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幼儿数学教育的原则,是指在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时应遵循的基本准则与规范。它根据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教育规律,在总结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加工、提炼而来,是实现数学教育目标的保障。

(一)密切联系生活的原则

密切联系生活的原则是指将现实生活视为幼儿学习数学的源泉和途径。具体要求如下。

1.数学教育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

首先,教师要考虑活动的内容和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的联系。此外,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例如,幼儿学习数字的用途时,教师创设了为“娃娃家”设计门牌号、电话号码的情境。在幼儿建构数学知识的同时,发展幼儿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2.从生活中寻找数学活动的材料

材料是数学活动的载体,生活中的物品可用于幼儿的数学活动。如石子、果核等可以用来数数;易拉罐、饮料瓶、包装盒等可以用于叠高、认识形体、辨别大小。生活中的物品不仅能引发幼儿探究数学的兴趣,更能让幼儿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3.在生活中引导幼儿学数学、用数学

首先,教师要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获得数学经验。如以认识时间为例,早晨来园时可以让幼儿记录天气日志,感知星期、月的顺序。此外,教师要重视培养幼儿运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幼儿在生活中用数学。例如,某大班教师发现班上智力区的玩具摆放杂乱无章,就引导幼儿制作标记卡,学习分类摆放,使幼儿运用分类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发展幼儿思维结构的原则

“发展幼儿思维结构”的原则是指数学教育不应只是着眼于具体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应指向幼儿的思维结构的发展。具体要求如下。

1.明确数学知识学习和思维结构建构的关系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发现,幼儿思维的发展表现为思维结构的发展。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幼儿思维结构的建构是相辅相成的,即具备了相应的思维结构,才能够学习、理解具体的数学概念和知识。例如,当幼儿的思维结构中还没有形成抽象的序列观念时,他们就不可能用逻辑的方法给不同长短的木棒排序。反之,学习、理解具体的数学概念和知识,也有助于其思维结构的建构。这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决定的。

2.实现幼儿数学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思维结构的同步发展

教师在引导幼儿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考虑幼儿思维结构是否得到了发展。某些时候,幼儿掌握数学知识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但其思维结构并未得到发展。例如,某一小班幼儿不能完成将两组物体对应排列的任务,但他通过模仿同伴学会了说“一样多”的词。实质上他并未获得一一对应的逻辑经验,其思维结构未得到发展。在数学教育中,教师不要把重点只放在让幼儿记住或学会了数学知识和方法,而应让幼儿通过探索活动,实现思维结构的发展。

(三)让幼儿操作、探索的原则

让幼儿操作、探索的原则,是指要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建构数学认知结构。数理逻辑知识不可能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复制”到幼儿的头脑中。《指南》科学领域指出:“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具体要求如下。

1.以操作法为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www.daowen.com)

操作能够给予幼儿在具体动作水平上协调和理解事物之间关系的机会。操作活动还为幼儿内化数学概念、理解数的抽象意义提供了基础。在不断操作的基础上,幼儿的外部动作逐渐内化,最终转变为头脑中的思考。

2.将数学学习视为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

数学活动,是幼儿在教师的支持引导下,自主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过程。教师应启发幼儿积极探索、发现数学关系,自己获取数学经验。让幼儿边活动、边动脑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教”的作用,一方面体现在为幼儿提供与材料、人相互作用的环境;另一方面,教师起着点拨、组织和概括的作用。

(四)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

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是指在数学教育中,应考虑幼儿的个别差异,让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相比其他领域来说,幼儿在数学思维能力、数学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发展速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要求如下。

1.恰当运用教育教学策略,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

在教育内容和要求方面,既要面向全体幼儿又要兼顾个别差异。如对数学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提出更高的活动要求,对数学能力较弱的幼儿提出相对低的活动要求。

在教育活动形式方面,多提供小组学习和个人学习的机会。如要重视数学区活动的开展;在集体教学中,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提供难度不同的材料供幼儿选择和操作。

在数学活动过程中,观察幼儿的差异表现并采取适宜的方法指导。如对于缺乏概括抽象能力的幼儿,可引导其总结概括,并适当加以点拨和启发。对于经验不足、缺乏概括材料能力的幼儿,则可单独提供一些操作练习机会,增加其学习经验。

2.树立差异性评价和多元评价观

教师应尊重幼儿在数学学习中发展水平、学习速度、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不在幼儿间做横向比较,不用固定答案衡量幼儿。评价时不仅仅关注数学认知,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习惯、合作交流能力都是评价的重要内容。

(五)兴趣性原则

兴趣性原则是指在数学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使幼儿乐于参与数学活动并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数学知识抽象性、逻辑性的特点使得成人必须考虑幼儿数学学习的趣味性问题。具体要求如下。

1.提供难易适度的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影响幼儿学习数学兴趣的因素之一。太难或过于简单的内容都会让幼儿产生厌烦情绪。如某教师让4 岁的幼儿学习按二维角度判断物体的排列次序,超出了幼儿的认知水平。活动中,幼儿干脆放弃了操作任务。

2.采用游戏的方式组织活动

游戏的方式非常适合幼儿活泼好动及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有规则的数学游戏是幼儿非常喜爱的一种形式,教师可以运用这种形式让幼儿学习并巩固数学知识。如让幼儿区分几何图形,可以做“图形宝宝”找家的游戏。此外,通过创设游戏情境,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如小班幼儿认识“5 以内数数”的活动中,教师创设了“小兔子过生日”的情境,通过数朋友送给小兔的礼物及幼儿送小兔礼物等情节,幼儿轻松、愉快地掌握了5 以内数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