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近五年我国出版教育研究热点及进展

近五年我国出版教育研究热点及进展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综观近五年出版教育已有的研究,对数字出版人才的研究显然已成为关注重点,其中关于数字出版人才特征的研究对调整目前我国出版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方向等具有一定的理论支撑意义。同时,对我国出版教育相关数据统计还有待加强,缺乏详细的出版教育统计数据。

近五年我国出版教育研究热点及进展

文献关键词揭示了文章内容涵盖的主要方面,对某一学科内相关文献的关键词共现词情况进行研究,能够发掘这一学科内受关注较多的研究领域,即研究热点。本文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以“出版教育”“人才培养”“教育理念”“学科体系”“课程设置”“师资队伍”为检索关键词,对2011—2015年期间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所收录的核心期刊进行搜素,剔除不相关文献,筛选出被引次数1次及以上文章共49篇。并对这49篇文章的关键字进行分析整理发现,其中,“数字出版”“出版教育”“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出版硕士”“课程设置”等关键字的使用频次最高。据此可将近五年出版教育的研究归纳为5个方面:一是数字出版人才需求研究;二是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研究;三是出版专业硕士教育研究;四是我国出版教育存在问题研究;五是国外出版教育现状研究。此外,分析相关文献研究内容可以发现,近些年来与传统的编辑出版教育研究相比,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和数字出版教育已经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其中,数字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主要围绕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培养模式等方面展开。

在49篇核心期刊当中,被引次数5次及以上的文章有13篇(见表1)。通过分析这13篇文章发现,其中研究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文章有3篇,占比达到23%;研究国外出版教育现状的文章2篇,占比达到15%;研究我国出版教育人才培养策略的有7篇,占比达到57%;研究我国编辑出版教育规模与地域分布的文章有1篇(见表2)。可见人才培养策略研究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其次,对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研究表明了学界的研究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为行业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再次,对国外出版教育的研究也反映出学界也注重对国外出版教育现状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出版教育的发展提供相关的借鉴经验。此外,从发文机构上可以看出,河南大学2篇,武汉大学2篇,安徽大学2篇,反映出这些高校在出版教育研究中较强的科研实力。

表1 2011—2015年出版教育高被引文章相关信息表

续表

表2 2011—2015年出版教育高被引文章研究领域统计分析

此外,在研究我国出版教育人才模式的7篇文章当中,研究角度一致,基本都从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队伍以及教学模式、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观点相似:在教育理念方面,认为要树立“大出版”“大教育”的教育理念;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认为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目标既要熟悉专业出版知识又掌握现代数字出版技术和善于经营管理的复合型出版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要重视实践教育,积极推动跨学科教育;在师资队伍方面,加强引进和培养,建设高素质数字出版教师队伍,聘请一线数字出版的实践者为高校师资进行培训,并到高校任教;在教学模式方面,重视案例教学法,并搭建有效的实施平台;在培养模式上,探索灵活多样的合作办学模式。

综观近五年出版教育已有的研究,对数字出版人才的研究显然已成为关注重点,其中关于数字出版人才特征的研究对调整目前我国出版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方向等具有一定的理论支撑意义。另外,相关研究中针对出版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的研究似乎比较全面,但是仔细考量,发现一些对策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实践意义等不够明显,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和深入。

出版教育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较为单一。研究者多利用文献调研的方法,利用国内外图书馆及数据库资源,收集国内外出版教育的资料,掌握最新研究动态。在对文献进行研读的基础上提出关于出版教育研究的见解。与对文献调研方法的重视相比,研究者较少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较少通过对高校出版教育的案例研究,来阐述出版教育的现状,总结出版教育的经验,探索出版教育人才培养策略。同时,对我国出版教育相关数据统计还有待加强,缺乏详细的出版教育统计数据。另外,在出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上,缺乏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方面系统的理论体系支撑,研究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显得不够。

在今后的出版教育研究中,学界和业界可进一步提升出版教育研究的层次,改进出版教育的研究方法,使出版教育步入新的台阶,进而指导和推动出版业人才培养以及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丹,仲诚.知识体系视角下高校出版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J].现代出版,2015(2):13-16.

[2]王彦祥.我国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规模调研和地域分布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1(11):83-86.

[3]王丽媛.数字时代编辑出版专业高等教育发展对策[J].青年记者,2014(3):91-92.

[4]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9级课题组,蔡珩.我国编辑出版专业本科教育的市场契合度研究[J].现代出版,2012(2):73-77.

[5]刘灿姣,姚娟.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管见[J].中国编辑,2011(2):69-74.

[6]杨明,陈少志,于巍.从数字媒体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看教育观念的转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0):127-129.

[7]陈丽华,郭伟,王坤.高校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35):105-107.

[8]杨明,陈少志,于巍.从数字媒体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看教育观念的转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0):127-129.

[9]蔡翔,赵树旺.出版专业硕士教育:问题、症结与制度设计[J].现代出版,2013(2):19-22.

[10]金业文,刘志军.论“卓越出版人才”的校企协同培养[J].出版发行研究,2014(4):90-93.

[11]赵金色,杨菁.近年来我国出版学学科定位问题的研究进展[J].编辑之友,2013(3):88-90.

[12]陈丹,仲诚.知识体系视角下高校出版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J].现代出版,2015(2):13-16.

[13]陈洁,陈佳.媒介融合视角下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出版,2011(21):47-49.

[14]潘文年,吴天翮.我国出版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分析研究——兼与美国纽约大学、佩斯大学比较[J].中国编辑,2013(4):31-39.

[15]罗立群.编辑出版学学科归属与课程设置[J].中国出版,2013(20):65-67.

[16]蔡翔,汪曙华,张玥.师生问答:出版教育如何应对行业发展趋势[J].现代出版,2013(3):14-17.

[17]王炎龙,黎娟.我国数字出版基地建设的困局及发展路径[J].出版科学,2013(2):81-84.

[18]祝兴平.我国数字出版跨越式发展的瓶颈与短板[J].中国出版,2011(4):6-9.

[19]黄先蓉,田常清.我国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J].中国出版,2013(1):19-23.

[20]孟捷.大出版背景下出版专硕的核心竞争力培养[J].出版发行研究,2013(6):87-90.

[21]于友先.迎接数字出版的时代[J].中国出版,2011(7):31-34.

[22]陈丽菲.中国大学数字出版教育范围与课程之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96-102.

[23]李云龙.提高人才使用效能与数字出版人才培养[J].出版发行研究,2013(1):28-30.

[24]李敏.浅析数字出版产业化的人才培养策略[J].编辑之友,2012(12):75-76.

[25]李建伟.媒介融合趋势下的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47-151.

[26]丛挺,刘晓兰,徐丽芳.我国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体系数字化演进探析[J].中国编辑,2012(5):72-77.(www.daowen.com)

[27]陈洁,陈佳.产学研一体化视角下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模式探索[J].中国出版,2014(1):35-37.

[28]余燕.数字出版理念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初探[J].出版广角,2013(24):62-63.

[29]陈丽华,郭伟,王坤.高校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35):105-107.

[30]王欢.数字出版教育误区与解决路径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26):66-68.

[31]李宏葵.把握新形势掌握新规律大力培养高素质出版人才[J].出版科学,2015(2):5-7.

[32]蔡翔,赵树旺.出版专业硕士教育:问题、症结与制度设计[J].现代出版,2013(2):19-22.

[33]姬建敏.数字化时代编辑出版学关注的新问题——全国编辑出版学研究分会暨数字化时代出版学高层人才培养国际研讨会综述[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52-156.

[34]肖洋,谢红焰.数字时代出版产学研协作模式中的共性问题与对策分析[J].出版科学,2012(3):68-71.

[35]姬建敏.数字化时代编辑出版学关注的新问题——全国编辑出版学研究分会暨数字化时代出版学高层人才培养国际研讨会综述[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52-156.

[36]崔波.基于缄默知识观的全媒体编辑出版教育模式探究[J].中国出版,2011(2):39-42.

[37]刘灿姣,姚娟.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管见[J].中国编辑,2011(2):69-74.

[38]吴鹏,程放.数字出版转型期高校出版人才培养策略探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4(2):91-94.

[39]杨明,陈少志,于巍.对编辑出版学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4(27):191-192.

[40]王伟荣.数字出版技术对现代出版教育的挑战[J].中国出版,2012(22):64-65.

[41]郭志菊.关于我国出版学发展定位的思考[J].编辑之友,2011(10):81-83.

[42]陈洁,陈佳.产学研一体化视角下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模式探索[J].中国出版,2014(1):35-37.

[43]陈丽菲.中国大学数字出版教育范围与课程之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96-102.

[44]曾建辉,周霞.关于构建“就业导向”出版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思考[J].现代出版,2012(5):69-72.

[45]陈洁,陈佳.媒介融合视角下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出版,2011(21):47-49.

[46]李建伟,杜彬.我国数字出版研究生教育现状、问题及建议[J].中国编辑,2013(5):80-84.

[47]李建伟.媒介融合趋势下的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47-151.

[48]王武林.数字化进程中的编辑出版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出版发行研究,2011(12):54-56.

[49]陈洁,陈佳.媒介融合视角下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出版,2011(21):47-49.

[50]黎海英.高校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32-135.

[51]陶安涛.试论出版教育中的案例研究与案例教学——兼论出版案例库建设的原则与作用[J].编辑之友,2011(11):24-26.

[52]徐丽芳,徐玲.美、英、澳出版学专业课程体系数字化变革一览[J].中国编辑,2012(4):84-89.

[53]周瑜.英国出版高等教育现状及其启示[J].出版科学,2011(3):52-56.

[54]潘文年,吴天翮.我国出版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分析研究——兼与美国纽约大学、佩斯大学比较[J].中国编辑,2013(4):31-39.

[55]洪九来.美国出版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及启示——一个以佩斯大学出版系为中心的考察[J].现代出版,2011(3):71-75.

[56]张美娟,张婷,徐新.英美出版高等教育现状述评[J].出版发行研究,2011(12):69-73.

[57]张志强,张可欣.美国短期出版培训教育概述[J].编辑之友,2013(7):102-105.

[58]王仕密.中法综合性大学出版教育比较研究[J].出版科学,2013(4):97-99.

[59]张美娟,张婷,王仕密.媒介融合环境日本出版高等教育现状述评[J].出版科学,2012(1):18-22.

【作者简介】

陈丹,女,毕业于清华大学。教授,第十四届北京市人大代表,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常务理事,高等学校出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任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院长。

研究专长:数字出版。主持或主要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参编学术著作8部。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被评为“首都教育先锋科技创新个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

连星星,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新闻传播专业研究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