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电子书出版产业研究新进展

电子书出版产业研究新进展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电子书出版产业发展初期,各企业很难找准自己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和分工,纷纷“跑马圈地”,试图打通整个产业链。近五年来关于电子书出版产业宏观研究的主题集中在产业链整合优化、电子书出版产业盈利模式、产业困局与发展模式研究等方面。张美娟等[50]从动力机制、技术机制和市场机制三个层面探讨了电子书产业整合的机制问题,认为政府的宏观协调、行业的监督规范和企业的理性参与,是电子书产业链整合机制实施的前提和保障。

电子书出版产业研究新进展

电子书出版产业发展初期,各企业很难找准自己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和分工,纷纷“跑马圈地”,试图打通整个产业链。研究者也多从整个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预测、问题与对策等宏观角度来展开研究,这一时期这类主题的文章占据了研究成果的大多数。随着产业朝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产业链分工趋于明确,对于宏观研究的论文数量已开始减少。近五年来关于电子书出版产业宏观研究的主题集中在产业链整合优化、电子书出版产业盈利模式、产业困局与发展模式研究等方面。

大数据技术为电子书出版产业提供了技术保障和新商机。周子渊[48]在分析了大数据及其特点、大出版与出版的大数据的基础上,探讨了大数据背景下,我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目前存在的市场、商业运营规则、版权、人才等问题,并提出了突围之策。张立、石昆[49]从电子书的定义、数字内容提供模式对电子书出版产业做了全景式扫描,从内容资源问题、版权保护问题、市场准入问题、内容监管问题、市场价格问题等七个方面点出电子书出版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预测了电子书发展的五大趋势。张美娟等[50]从动力机制、技术机制和市场机制三个层面探讨了电子书产业整合的机制问题,认为政府的宏观协调、行业的监督规范和企业的理性参与,是电子书产业链整合机制实施的前提和保障。

案例研究方面,黄荣华[51]从分析消费者不愿为电子书付费的原因入手,引出台湾凌网科技建立的B(book)to L(library)to C(customer)模式,指出该模式适应了市场形势,满足了出版社图书馆、消费者三方的需求。赖洋助、黄荣华[52]从科技业者与非出版业者的介入、饱读的兴起、大量免费内容的加入、盗版平台的影响几个方面分析了台湾读者为何不愿为电子书付费,指出数字出版并非造成台湾出版业销售下滑的原因,官方的资金支持和出版业真正走出去参与竞争才是出版业健康发展的必然之路。

张兢[53]从电子书阅读器、内容资源、经营模式三个方面入手,对电子书出版市场博弈中的误区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建议。刘灿姣、姚娟[54]从战略定位和赢利模式两个方面对我国电子书的商业模式提出了改进建议——差异化的战略定位和多元化的赢利模式。李镜镜、张志强[55]立足于文献研究和网络调查,从市场规模、发展趋势、发展模式和产业链四个方面总结了我国电子书发展的现状及困境,并提出了促进产业发展的建议。(www.daowen.com)

张美娟等[56]对“十一五”以来我国电子书产业研究中研究规模、研究队伍和研究内容等基本状况进行全景式梳理,对电子书产业链、电子书价格和商业模式、国外电子书产业等产业经济方面的研究进行了重点考察,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吴雷[57]通过分析我国电子书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可建立数字出版产业联盟来应对,并对联盟建立的任务、运作机制以及建立的意义作了介绍。徐丽芳、陆璐[58]预测了增强型电子书的四个发展趋势:增强型电子书的创作群体趋于多样化、渠道和载体趋于普及和多样、特定类型的增强型电子书将获得更快发展、赢利模式仍需进一步探索。安小兰[59]指出目前中国电子书发展的三种商业模式:以电子阅读器为主导、以复制亚马逊为特征的全产业链模式,利用平台优势、专注于提供资源的平台服务模式,优化阅读软件、提供极致阅读体验的精品策略模式,并指出电子阅读器客户端开发、阅读体验与服务的提升是未来电子书产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程三国、马学海[60]将电子书分为三类:Ebook1.0是指传统印刷图书对应的电子版,Ebook2.0是指从生产到发布都只有数字化形态的原生电子书,Ebook3.0即增强型电子书。并指出美国电子书的发展是Ebook1.0为基础,Ebook2.0是补充,Ebook3.0正在起步;中国电子书市场表现为Ebook2.0的热闹和Ebook1.0的纠结。此文关于电子书的分类对学界和业界具有较强启示,对中美电子书产业发展模式的异同梳理也比较精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