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川北皮影:传统艺术与文化保护

川北皮影:传统艺术与文化保护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川北皮影活跃在南充、西充、南部、阆中、仪陇等市县农村。新中国成立前,川北皮影演出剧目多具祭神、娱人、贺喜、消灾的性质。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后,川北皮影枯木逢春,重绽奇葩。2008年,以王文坤为代表的四川皮影被国务院列入传统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川北皮影传人王彪皮影造型 皮影造型是皮影戏的重要一环,与造型师有着直接的关系。

川北皮影:传统艺术与文化保护

川北皮影活跃在南充西充、南部、阆中仪陇等市县农村。新中国成立前,川北皮影演出剧目多具祭神、娱人、贺喜、消灾的性质。20世纪50年代,活跃在嘉陵江流域的业余皮影剧团有20多个。1959年,成立南充市木偶皮影剧团。1973年,南充市皮影剧团下设的南充灯影队被撤销。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后,川北皮影枯木逢春,重绽奇葩。1988年,川北皮影应邀到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访问演出,名扬世界。

川北皮影流派 川北皮影班众多,流派纷呈,主要分为土皮影、广皮影(陕西渭南皮影)、王灯影三个品种。

土皮影。土皮影是川北土生土长的皮影。土皮影又有两种,一种人称“大门神”,影人高二尺二寸(约0.73米)。另一种人称 “中门神”,影人高一尺六寸(约0.55米)。土皮影造型鼻子圆,嘴较尖,脸成鼠面形。“大门神”皮影大,提签重,操作不便,已绝迹多年。

广皮影为清乾隆年间陕西皮影艺人杨二本逃荒到西充传入。广皮影具有鼻尖嘴尖,提走灵活方便,影人高八寸至一尺(约0.27-0.33米),又称为“小门神”。广皮影一人拦门,表演生、旦、净、末、丑各种人物,唱胡琴、弹戏两种声腔,善演有剧本的文戏。

王皮影是阆中市宝台乡已故皮影雕刻、表演艺术家王文坤吸收、融合土皮影和广皮影艺术特点的新品种。王皮影的人物造型,脸呈椭圆形,男角的胡须可贴在上嘴唇,亦可贴在下嘴唇,头帽可分可合或连在一起,影人高约0.5米,属中门神,透气明朗,清晰亮格,一人拦门,提走影人,以演神话和传统戏为主。王皮影传人王文坤的孙子王彪、王舫将迪斯科音乐引入皮影表演,增添了时尚元素。2008年,以王文坤为代表的四川皮影被国务院列入传统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传承人为王文坤的孙子王彪、王舫。

川北皮影传人王彪

皮影造型 皮影造型是皮影戏的重要一环,与造型师有着直接的关系。旧时的皮影雕刻师杨培森技术精湛,所刻皮影广泛流传于南充和西充。皮影雕刻师冯海云,其雕刻工艺比渭南灯影更美。他雕刻的 《封神榜》老帅姜子牙,实在令人叫绝,满头的银发细得肉眼都难看清。他刀笔下的人物脸谱、飞禽走兽、摆场景场、亭楼宫殿,美就美在轮廓线条、色彩图案,超凡脱俗,刀锋精湛。1962年夏,四川美院工笔画学者专程赴南充拜访冯海云,至今上海市博物馆仍收藏着冯海云的皮影佳作。

皮影剧目 常演剧目有 《金篼洞》《火云洞》《三打白骨精》《盗扇骂魔》《小西天》《玉竹龙》《泅水关》《碧游宫》《诸仙阵》《万仙阵》《反冀州》《打莲花》《飞云剑》《花仙剑》《痴儿配》《红梅亭》《金狐配》《香狐配》《活捉石怀玉》《火焚摘星楼》《火云洞》《火烧观音院》《大战碧波潭》《火烧濮阳》《春林借妻》《麦里赠金》《九江河》《王会山》《郭胡迪骂阎罗》等。

皮影知名艺人 在数百年的皮影发展史中,南充出现一些皮影知名艺人,他们最具代表性有土皮影中的田桂山[1],广皮影中的何正同[2],王皮影中的王文坤[3]。(www.daowen.com)

田桂山(1892-1959),南充县闹鸡河人,12岁拜师学艺,20多岁就成名。他技术娴熟,两手能提十多个皮影。1959年,他参加四川省曲协老艺人座谈会,演出看家戏 《孙悟空大闹天宫》,精湛的技艺使同行钦佩。四川省木偶皮影协会名誉主席沈慕垠还曾撰文称:川北皮影名雕手冯海荣和名提手田桂山相继去世,死一个就绝一技,四川皮影也面临绝技失传的境地。

何正同,南部县马王乡人。他家前五代何应贵、何清、何文正、何大顺、何福林都唱土皮影,到他父亲何南山便唱广皮影,并名扬川北。20世纪60年代,何正同中学毕业便跟父亲学艺,勤学苦练,刻苦钻研。他所表演的人物婀娜多姿,细腻生动,先后在国内外演出,受到专家、学者、观众的好评,国内外媒体报道了他精湛的表演技艺。2008年,以何正同为代表的四川皮影戏(何家班皮影)被国务院列入传统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南部县马王皮影何正同

王文坤,人称 “王皮影”,阆中市宝山乡人。他出生于皮影世家,9岁便师承祖辈,后拜郭正权为师。他吸收、融合土皮影和广皮影的艺术优点,发展独创一个新的品种。1978年和1988年,他两次赴奥地利演出。1989年,他赴成都给专家学者演出,其精湛的表演艺术受到国内专家学者和国外友好人士的赞誉。

[1] 田桂山(1892—1959),原南充县潆溪乡(今顺庆区潆溪街道办)人,南充土皮影表演艺人,有 “皮影大王”这称,他12岁拜师学艺,20多岁就成名。他技术娴熟,两手能提十多个皮影。1959年,他参加四川省曲协老艺人座谈会,演出看家戏 《孙悟空大闹天宫》,精湛的技艺令同行钦佩不已。四川省木偶皮影协会名誉主席沈慕根曾著文称:川北皮影名雕手冯海荣和名提手田桂山的相继去世,死一个就绝一技,四川皮影也面临绝技失传的境地。

[2] 何正同(1946— )南部县马王乡人。马王乡何家皮影班第七代传人。他从11岁起就开始跟随父亲何南山(何家班第六代传人),15岁时正式学艺,18岁时已经掌握了皮影提线基本技术。1963年应征入伍,在部队从事文艺工作。1973年退伍回乡任观音山村党支部书记。1978年重操旧业。白天带领群众生产,晚上演皮影戏。他在传统的皮影戏演出中大胆改革,特别是将由原来的七人演出精简到只要二人演出,这是何家皮影改革后最大的特点。1981和1987年,分别参加南部县、南充地区举办的民间艺术会演,艺惊观众。1989年,应邀到四川大学献艺,有十四个国家的外宾、专家和学者观看了他的表演,给了很高的评价。1992年,南部县人事局破格免试招聘其为马王乡文化专干,任乡文化站站长,由此,何正同将何家班更名为 “马王皮影”,马王乡也因何正同的 “马王皮影”,先后被南充市人民政府、四川省文化授予 “特色文化之乡”“文化先进镇”等称号。2008年,马王皮影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3] 王文坤:(1924—1998),阆中市宝台乡人。皮影,剪纸艺术家。中国剪纸协会会员,四川美术家协会会员。自幼随父学习皮影制作和表演艺术,系川北王皮影制作和表演艺术第五代传人。他擅长用生牛皮加工制作皮影,其皮影作品既具有渭南风格,又保留了川北皮影的特色。他的剪纸作品采用剪、刻、錾三结合,运用皮影雕刻技法,线条流畅、形象生动,许多作品参加全国美术展览并被中国民间艺术馆收藏。1986年,应奥地利总统邀请,带领他的家庭皮影班一行5人赴维也纳进行了为期14天交流演出,受到奥地利民众的热烈欢迎。1996年7月,王文坤被录入 《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 1998年逝世。后由其孙王彪、王舫领先组建 “川北王皮影艺术团”传承弘扬祖业。2008年,川北王皮影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