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史记《叔孙通》:刘邦赞同叔孙通的权变策略,制定汉朝礼仪

史记《叔孙通》:刘邦赞同叔孙通的权变策略,制定汉朝礼仪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刘邦一直忙于打仗,叔孙通苦于没有机会表现自己。追随他的百余弟子很失望,在他面前抱怨起来,叔孙通一面安慰这些人,一面找寻机会。得到刘邦的同意后,叔孙通开始大显身手,他要为汉朝制定礼仪。这也不要紧,折中、取巧是叔孙通的长项。关于这一点,其他儒生有不同意见,他们讥刺叔孙通道:“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他们对叔孙通的人品操行进行抨击,对他所改定的礼法嗤之以鼻。懂得权变的叔孙通让大家由衷佩服。

史记《叔孙通》:刘邦赞同叔孙通的权变策略,制定汉朝礼仪

叔孙通最初仕于秦,做待诏博士。秦二世时,陈胜造反。消息传到朝廷,秦二世就把这些有学问的博士召集来,讯问对此事的看法。三十余人都回答,陈胜造反,罪在不赦,应当迅速派兵镇压。秦二世本没有当一回事,更不想大动干戈,听到先生们与自己意见相左,就有些不高兴,脸色也不太好看。叔孙通一看情况不妙,赶紧抢上前说,造反的都是些鼠窃狗盗之徒,不值得大惊小怪,让地方官对付他们就足够了。秦二世这才高兴,他把那些持镇压意见的儒生或贬职或罢黜,唯独对叔孙通赏官晋爵,拜为博士。散朝以后,大家都指责他言不由衷,面谀秦二世。叔孙通说,不如此,我也难脱虎口。

这件事之后,叔孙通觉得秦王难以辅佐,就溜乎者也,寻求托身。几经辗转,最后投奔到汉王刘邦麾下。这人善于察言观色,他发现刘邦讨厌儒生,反感人家身着儒服,就把自己的儒服裁得像楚人的服饰一样短。他不像一般的腐儒,固执己见,而善于伪装自己,适应别人。叔孙通就是这样一个机会主义者。

刘邦一直忙于打仗,叔孙通苦于没有机会表现自己。追随他的百余弟子很失望,在他面前抱怨起来,叔孙通一面安慰这些人,一面找寻机会。

机会最终被叔孙通找到。刘邦取得天下后,准备对功臣进行封赏,很多人都自以为功大,整天聚在一起喝酒、争功,醉后拔剑击柱,大呼小叫,闹得乌烟瘴气。刘邦对此十分不满,又束手无策。叔孙通有办法,他对刘邦说:“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他的办法是制定朝仪,也即后人所说的朝纲,用制度把人管住。“难与进取,可与守成”是叔孙通对包括自己在内的儒者的评价,这句话与司马迁“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史记·太史公自序》,下同)的认识,一并成为贴在儒者身上的标签。

得到刘邦的同意后,叔孙通开始大显身手,他要为汉朝制定礼仪。礼仪本是儒家擅长,司马迁对儒者唯一肯定者在于此。“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比较难办的只有一点,刘邦讨厌繁文缛节。这也不要紧,折中、取巧是叔孙通的长项。他劝慰刘邦不要担心:“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下同)五帝不同乐,三王不同礼。这本是法家的思想,叔孙通把它拿来,变成了自己现实主义的认识论。为了迎合刘邦,他开始对周礼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一直改到刘邦认为“吾能为此”的程度。关于这一点,其他儒生有不同意见,他们讥刺叔孙通道:“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他们对叔孙通的人品操行进行抨击,对他所改定的礼法嗤之以鼻。此类意见,叔孙通觉得不值一驳,讥笑他们:“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儒家从春秋产生以来,就分为两大流派,即齐儒、鲁儒。这两派的观点、风格、处世态度都有很大区别。首先表现在对于儒家经典的认知上。两派对《诗经》《尚书》《仪礼》《易传》《春秋》等的理解、看法不同,所以讲诗有齐诗、鲁诗,《尚书》有今文、古文,《春秋》有《公羊传》《榖梁传》两传(《左传》兴起已经是东汉以后的事了),等等。两派的争论有时十分激烈,需要天子出来平息。汉宣帝于甘露三年(前51),诏诸儒讲五经同异,太子太傅萧望之奏报两派意见,让汉宣帝评定谁是谁非。最激烈的一次是东汉章帝时,诸儒在洛阳北宫白虎观讨论五经同异,章帝称制临决,经过一番争论,基本统一了意见。班固把这次讲论记录下来,作了一本《白虎通义》。

除了思想不一致外,齐儒、鲁儒在处世态度上也有很大不同。一般而言,齐儒善于变通,随着时势的发展修正自己的观点,因此产生了很多术士、辩士。这一派人比较风光,往往会在朝野中得势。而鲁儒比较死板,恪守教条,谨遵圣训,一丝不苟,待人严,待己也严。他们一般都自命清高,不愿意同流合污,也不愿出来做官,多是门前冷落车马稀。也因此,人们把齐儒称作“俗儒”“小人儒”,而把鲁儒称作“腐儒”“君子儒”。叔孙通的做派有点像齐儒,连他的弟子们都有些不太服气他。

经过一年多的准备,朝仪于新落成的长乐宫隆重举行,胪传、警跸之后皇帝出宫,文武官员分班依次朝见奉贺。在礼仪进行过程中,个别不遵守仪法者都被执法者带走。“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无敢讙哗失礼者”。看到朝臣们如此中规中矩,汉高祖喜不自禁,高兴地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在叔孙通的精心组织下,朝臣们都做得像个官员的样子,刘邦也体验到了无比尊贵的感觉,高兴之余,他赏给叔孙通黄金五百两,叔孙通全部都分给了大家。儒生们自然喜上眉梢,他们称赞叔孙通:“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懂得权变的叔孙通让大家由衷佩服。你可以发现,礼仪是一件很可怕的东西,它很可能摧毁别人的信念、意志、行为准则等。

秦末汉初,由乱而治,郦食其、陆贾、刘敬、叔孙通等一批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义不容辞投身乱世,奋不顾身追求治世,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就了各自的精彩人生。司马迁感叹道:“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 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代之智也。”洵然!他们积极的入世精神,影响了两汉及后代知识分子。(www.daowen.com)

诗曰:

忍听鹤唳[1]故国声,

对酒一杯祭苍生。

三尺龙泉[2]陈万敌,

谁言诸子只读经

【注释】

[1]鹤唳:(苻)坚众奔溃, 自相蹈籍,投水死者不可胜计,肥水为之不流。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晋书·谢万传》)

[2]龙泉:宝剑名,又称龙渊,相传由欧冶子、干将两人为吴王打造。李白有诗:“金羁络骏马,锦带横龙泉。”(《留别广陵诸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