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美关系史:关键事件

中美关系史:关键事件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7月31日美国赴华特命全权大使顾盛离华盛顿来华。5月2日美国正式承认袁世凯政府。5月5日孙中山宣誓就任非常大总统,并致电美国总统哈定,希望美国承认广州政府。溃败的直鲁联军残部在城内抢劫滋事,波及外国侨民及英、美领事馆。1月28日日军在上海闸北大批登陆,攻打中国守军,发动“一·二八”事变。2月24日国联特别大会通过《国联特别大会关于中日争议报告书》,谴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径。

中美关系史:关键事件

2月22日 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从纽约启航,远航中国,从此开始中美贸易。

8月28日 “中国皇后”号抵达广州。

5月10日 “中国皇后”号返回纽约。

美国商船“艾米里”号上的意大利水手特拉诺瓦与一中国妇女发生口角,使其落水身亡,特拉诺瓦按清律处死。

美国海外传教会在美商赞助下派裨治文和雅裨礼来华,开美国传教士来华之先河。

美国传教士勃朗夫妇在澳门创办马礼逊学校

6月 中英鸦片战争爆发。

8月29日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7月31日 美国赴华特命全权大使顾盛离华盛顿来华。

2月24日 顾盛抵达澳门。

7月3日 耆英和顾盛分别代表中美两国政府签订《望厦条约》。

容闳等三名中国学生随勃朗夫妇赴美留学

10月 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6月 俄、美、英、法分别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

6月 美国人华尔在清政府官署支持下招募“洋枪队”,协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军。该部队被清政府称为“常胜军”。

10月18、19日 英、法侵略军纵火焚烧圆明园

10月 美、英分别与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美国开始建造横穿北美大陆的铁路,华工大量进入美国,成为修建中太平洋、南太平洋等铁路的主体。

8月 华尔在进攻慈溪时毙命,其“常胜军”管带职位随即由美国人白齐文接任。

7月 清政府聘请美国离任公使蒲安臣为全权特使,访问欧美各国。28日,蒲安臣与美国国务卿西华德订立了《中美续增条约》(即《蒲安臣条约》)。

洛杉矶发生集体屠杀华人事件,22人丧生,数百人被赶出家园。

8月 加州种族主义者组成加利福尼亚工人党,鼓吹排斥华工。

11月 美国公使安吉立与清政府签订《续修条约》(即《安吉立条约》),规定对赴美华工要定人数和年数之限。

美国国会通过《排华法》,停止华工入美十年。

美国国会通过《斯科特法》,从此华工出境后不得重新回美。

清政府与美国签订限禁华工条约,自行禁止华工赴美。

9月—12月 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英、俄、德、法、意、日等六国提出在华门户开放照会,要求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和租借地对美国开放门户。

美国参加列强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而发动的八国联军对中国的入侵。

7月3日 美国政府向有关国家发出第二个门户开放照会,提出了保持中国的领土和行政完整,保护由条约和国际法所保证于各国的一切权利的要求。

4月 美国国会通过决议,过去的《排华法》无限期有效。

5月 中国爆发抵制美货运动,要求美国修改《排华法》。运动持续8个月之久。

7月 美日达成《塔夫特—桂太郎协定》,允许日本建立对朝鲜的宗主权。

5月 美国国会议决,将美国多收的庚子赔款从1909年起退还中国,用于兴办清华学校和资助学生留美。

11月30日 美日达成《罗脱—高平协定》,美国应允日本在中国东北以“和平手段”进行扩张。

4月15日 清政府与英、法、德、美四国财团签订《币制实业借款合同》。

5月20日 清政府与英、法、德、美四国财团签订《湖广铁路借款合同》,引起中国社会各界声势浩大的抗议浪潮

10月10日 武昌起义爆发。美国采取与列强协调行动、在中国争斗的两派之间保持“中立”的立场。

1月1日 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月12日 清帝宣布退位。

2月14日 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

2月15日 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月29日 美国参众两院正式通过决议,支持袁世凯政府。

5月2日 美国正式承认袁世凯政府。

8月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9月2日 日军占领包括济南在内的中国大片土地,控制了胶济铁路

1月18日 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

5月25日 中日签订《民四条约》或称《中日新约》。

11月2日 美、日签订《蓝辛—石井协定》。

1月8日 威尔逊提出他称之为“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宣言。

11月11日 德国无条件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1月8日 巴黎和会召开。

4月30日 威尔逊与英、法等国代表同意把日本代表在山东问题上的侵略性要求写入《凡尔赛和约》,出卖了中国利益。

5月4日 “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6月28日 中国代表在“五·四”爱国精神的感召下,毅然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11月 孙中山在广州成立革命军政府,与北京直系政府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5月5日 孙中山宣誓就任非常大总统,并致电美国总统哈定,希望美国承认广州政府。

11月12日 由美国发起,英、法、日、意、中、荷、比、葡共九国参加的国际会议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

2月4日 中日两国代表经过多次谈判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

2月6日 华盛顿会议与会国签署了关于限制军备的条约和《九国公约》,列强恢复协调一致的对华政策。

9月 广州革命政府再次提出收回关余问题。

12月 美、英、日、法等国军舰驶进广州白鹅潭,对广州革命政府进行武力恐吓。

6月 在美国公使舒尔曼斡旋下,南北政府共同协力解决关余问题。

5月30日 “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

10月26日 各国在北京举行关税会议,承诺中国自1929年1月1日起实行关税自主。

1月27日 凯洛格发表对华声明,面对中国国民革命的形势,表明美国维护现行对华条约的立场。

3月24日 国民革命军攻占南京。溃败的直鲁联军残部在城内抢劫滋事,波及外国侨民及英、美领事馆。美、英军舰轰击南京城,造成居民生命财产严重损失。

4月18日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3月30日 南京国民政府以屈从条件与美国解决宁案。

7月25日 宋子文、马克谟分别代表两国政府签署了《整理中美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规定中国自1929年1月1日起实行关税自主。

8月至12月 以中美关税新约为样版,有关国家先后与中国签订了新的关税条约。

9月18日 日本蓄意发动“九·一八”事变。

1月2日 日本关东军侵占锦州

1月7日 史汀生给中日两国发出史称“不承认主义”的同文照会,表示反对日本用武力侵略中国东北。

1月28日 日军在上海闸北大批登陆,攻打中国守军,发动“一·二八”事变。

1月29日 英、美两国就上海事变向日本提出“强烈抗议”,日本第一次面临西方大国联合的外交压力

2月24日 国联特别大会通过《国联特别大会关于中日争议报告书》,谴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径。

2月27日 日本拒绝报告书,宣布退出国联。

5月29日 中美达成《棉麦借款协定》,商定由美国金融复兴公司借给中国5000万美元购买美棉与美麦。日本对此表示强烈反对。

4月17日 日本发表《天羽声明》,公开排斥英、美在华势力,美对此采取姑息态度。

6月 罗斯福在国会强大压力下签署白银购买法。

11月3日 国民政府为应付严重的金融市场恐慌,颁布币制改革紧急令,宣布自4日起发行新货币(法币),白银收归国有,限期兑换法币。

5月15日 中美两国财政部以备忘录及换文形式达成《中美白银协定》,中国保证币制独立,美国向中国认购白银。

7月7日 日本军队在卢沟桥制造事端,挑起全面侵华战争。

8月 苏联同中国签订了为期5年的《互不侵犯条约》,并开始向中国提供贷款军火援助,并派遣军事顾问和飞行员来华助战。

14日 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呼吁英、美、法等国家对中日战争进行调停。

10月 斯诺关于苏区的专著《红星照耀中国》由英国戈兰茨出版社出版。

10月5日 罗斯福在芝加哥发表“检疫隔离”演说,号召爱好和平的国家,像对传染病人实行“检疫隔离”一样隔离侵略者,以防止“无法无天的流行症”的蔓延,保障社会健康

6月11日 美国政府致函出口飞机和飞机部件的厂商,强烈反对把飞机和航空设备出售给对那些轰炸平民的国家,即进行所谓“道义禁运”。

9月30日 英、法、德、意签署《慕尼黑协定》。

10月 侵华日军先后占领广州和武汉,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11月3日 日本近卫内阁发表第二次对华声明,公然声称,日本此次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建立确保东亚永久和平的新秩序”,要求各国正确认识日本的意图,适应新的形势。

12月30日 格鲁奉命向有田递交一份照会,严厉驳斥日本的“东亚新秩序”说。

2月8日 《桐油借款合同》签署,美国同意向中国提供2500万美元的商业贷款。

7月24日 英国驻日大使克莱琪与日本有田外相签订《有田—克莱琪协定》,英国政府容忍侵华日军在英租界内为所欲为。(www.daowen.com)

7月26日 美国通知日本,宣布废止1911年2月21日签订的《日美商约》。

8月23日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

9月1日 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1月 美国国会修改中立法,确立“现购自运”方案。

3月 汪伪政权在南京成立。

4月20日 《华锡借款合同》签署,美国同意向中国提供2000万美元贷款。

9月27日 日、德、意三国签署同盟条约,承诺互相尊重各自在东亚和欧洲“建立新秩序的领导权”,保证以一切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互相援助。

10月22日 《钨砂借款合同》签署,美国同意向中国提供2500万美元贷款。

12月29日 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话,表示美国要竭尽全力援助反对轴心国进攻的国家,以使美国尽可能避免卷入战争。

2月7—27日 居里作为总统特使访华。他在访华后给罗斯福的报告中指出,蒋介石对美国是必不可少的;美国可以敦促中国实行改革,指导中国发展成一个民主国家。

3月11日 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罗斯福于同日签署该法令。

4月13日 日、苏两国签订中立条约。

4月 罗斯福签署命令,同意美国军人辞职加入陈纳德的志愿航空队。

6月22日 苏德战争爆发。

7月24日 日本占领法属印度支那,从而取得了进攻菲律宾和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前哨阵地。

7月26日 美国宣布冻结日本在美国的全部资产。

10月18日 东条英机日本首相军国主义极端派完全控制日本政权。

12月8日 日本海军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12月9日 美、英、荷对日宣战。

同日 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宣战,并宣布中日两国间一切条约、协定、约定、盟约,自此一律无效。

同日 中国政府对德、意宣战。

1月1日 美、英、苏、中四国领衔、26国共同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发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3月4日 史迪威抵达重庆,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并随即入缅指挥作战。

3月31日 中美5亿美元贷款协定正式达成。

5月 第一次滇缅战役失败,蒋介石、史迪威之间出现矛盾。

7月20日至8月7日 居里再次访华。

1月11日 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简称“中美新约”)在华盛顿签字。同日,中英同名条约在重庆签字。

10月19日 美、英、苏三国外长会议在莫斯科召开。

10月29日 中国驻苏大使傅秉常与美、英、苏三国外长一起在关于普遍安全的《莫斯科宣言》上签字。

11月23—26日 中、美、英三国首脑举行开罗会议,会上讨论了对日作战的战略等重大问题。

12月1日 《开罗宣言》正式发表。它郑重宣告,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如满洲、台湾、澎湖等都必须归还中国。

12月17日 美国废除《排华法》。

7月22日 以包瑞德为首的美军观察组首批人员抵达延安,受到中国共产党的热烈欢迎。

9月6日 赫尔利作为总统私人代表被派来华,调解蒋介石和史迪威之间的矛盾。

10月18日 罗斯福致电蒋介石,宣布立即召回史迪威,由魏德迈接任蒋介石的参谋长和驻华美军司令官的职务。

11月1日 美国驻华大使高思辞职。

11月17日 赫尔利被任命为美国驻华大使。

2月4—11日 美、苏、英三国首脑召开雅尔塔会议,对战后国际秩序作出安排。

2月11日 美、苏签署关于远东问题的秘密协定,苏联同意参加对日作战,美国同意维持外蒙古的现状,并恢复1904年日本进攻所侵占的原属俄国的权益。

4月12日 罗斯福病逝。

6月30日 宋子文抵莫斯科,中苏条约谈判开始。

7月23—26日 美、英、苏三国首脑举行波茨坦会议,并发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并确认《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8月6日 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第一颗原子弹

8月8日 苏联对日宣战,并向关东军发起猛攻。

8月9日 美国在日本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

8月10日 日本政府发出求降照会。

同日 中共发布大反攻令,命各解放区武装迅速前进,收缴敌伪武装,接受敌伪投降,对拒绝者予以坚决消灭。

8月13日 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的报告。

8月14日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和4项附加协定签订,有效期为30年。

8月15日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结束。

同日 杜鲁门向驻日盟军司令麦克阿瑟发布第一号命令,规定所有在中国(东北除外)的日本陆、海、空军都只能向蒋介石投降。

8月21日 杜鲁门宣布停止向一切国家运送租借物资,只有中国例外

8月22日 斯大林致电中共中央,建议毛泽东赴重庆参加谈判。

8月25日 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去重庆参加国共谈判。

8—9月 国民党军队沿平绥、同蒲、平汉、津浦4条铁路进攻解放区。

9月30日 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塘沽登陆。

10月6—12日 中共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在上党地区歼灭国民党军队共3.5万人。

10月10日 国共《双十协定》签署,协定规定了双方遵循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和原则。

11月26日 赫尔利辞职,马歇尔被任命为特使赴华调处国共纠纷。

12月22日 马歇尔抵达重庆,开始调处国共纠纷。

1月5日 周恩来、张群、马歇尔三人小组成立,小组负责处理有关停战、恢复交通和受降事宜。

1月10日 三人小组达成《关于停止国内冲突的命令和声明》,国共双方分别颁布停战令。

1月19日 杜鲁门签署命令,授权陆、海军部将对华租借援助延长到6月30日,后又延长到10月30日。

2月22日 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回长电报,强调美苏冲突不可避免。

2月25日 国共双方签署《军队整编及统编中共部队为国军之基本方案》,其中规定,国共双方的军队最终整编为60个师,其中国民党军缩编为50个师,中共军队缩编为10个师。

3月5日 丘吉尔发表富尔顿演说。

3月27日 国共双方达成《调处东北停战的协议》。

4月18日 国民党调集重兵进攻四平,四平保卫战开始。

7月11日 司徒雷登被任命为驻华大使。

7月12日 国民党50万大军进攻苏皖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11月4日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在南京签订。

1月7日 马歇尔离华回国,调处以失败告终。

1月21日 马歇尔出任美国国务卿。

2月1日 中共发表声明,不承认国民党政府于1946年1月10日以后所单独成立的一切对外借款、条约和协定。

3月12日 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杜鲁门主义”出台。

7月22日至8月24日 魏德迈率团来华访问。

11月11日 1948年总统大选共和党候选人杜威在哥伦比亚大学发表讲话,攻击杜鲁门政府的对华政策,主张给国民党以大量援助。

2月18日 杜鲁门向国会提出援蒋特别咨文。

4月2日 美国国会通过援华法,给予国民党3.38亿美元的经援和1.25亿美元的特别赠款。经援后减为2.75亿美元。

7月3日 国民党政府与美国订立《关于经济援助之协定》。

9月8日 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司提出一份《重新审查和制定美国对华政策》文件,指出美国应当考虑改变继续仅仅对蒋介石承担义务的政策。

11月26日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指示联合军事顾问团团长巴大维从中国撤出顾问团。

12月1日 宋美龄为求援来到华盛顿,但没有结果。

1月21日 杜鲁门连任美国总统。

同日 蒋介石“引退”,由副总统李宗仁任代理总统。

1月22日 艾奇逊接替马歇尔任美国国务卿。

1月24日 艾奇逊在会见共和党议员谈及中国前途时提出“等待尘埃落定”的说法。

5月13日 艾奇逊在给司徒雷登的电报中提出了承认即将成立的中共新政权的三项条件:在事实上控制国家的领土和行政机关,政府既有能力又有愿望承担其国际义务,得到人民的普遍认可。

6月下旬 国民党海军对北起辽河口、南至闽江口的大陆沿海港口实行封锁,美国政府予以默认、纵容。

6月30日 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全面阐述了新中国对于苏联和帝国主义国家的不同态度,提出了“一边倒”的方针。

8月5日 美国政府发表美中关系《白皮书》。

9月9日 美国国会通过一项用于“泛指的中国地区”的7500万美元新拨款。

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