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康熙帝开放海禁 改革外贸政策

康熙帝开放海禁 改革外贸政策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685年,康熙帝开放海禁后,分别在广东、福建、浙江和江南四省设立海关,让外国商船停泊贸易。两年后,清廷为了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乾隆在1759年又下达手谕,颁布《防范外夷规条》,设立“公行”由官方特许的商人垄断外贸,从此,闭关锁国的外贸政策正式在全国实行。清朝入关后,基本每3年都会在南苑围场进行一次大阅兵。

康熙帝开放海禁 改革外贸政策

康熙帝认为:“通海口子甚多,此时无碍,若千百年后,中国必受其害矣。” 为了自我保护,清政府尽量避免与外国往来,禁止天主教在国内传播,实行严格的限关政策。1685年,康熙帝开放海禁后,分别在广东、福建、浙江和江南四省设立海关,让外国商船停泊贸易。到了1727年,雍正帝在位时,规定只开放广东虎门福建厦门两处通商口岸。到了1757年,乾隆帝又将通商港口缩减到只剩广东一处,并诏告天下,封闭其他港口,西洋商船只准在虎门一处停泊贸易,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做出严格的限制。两年后,清廷为了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乾隆在1759年又下达手谕,颁布《防范外夷规条》,设立“公行”由官方特许的商人垄断外贸,从此,闭关锁国的外贸政策正式在全国实行。

康熙四十一年(1702),康熙帝巡视江南,张玉麒(曾任台湾总兵)护卫皇帝过马颊河时,突然风浪大作,致使船剧烈晃动,张玉麒果断射断帆索,人船无恙。康熙帝为他御笔亲题“机宜果断”,褒奖其救驾有功。

乾隆帝的这道谕令,使得广州十三行一跃成为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外国商船到广州做买卖必须在十三行进行交易。因《防范外夷规条》共有5条,又称《防夷五事》。(www.daowen.com)

规条中规定,不准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外国商人在华期间只能住到公行所设的“夷馆”内,行动也受公行约束,外国商人可以雇佣翻译和买办,但禁止向内地传递信件,规条还包括加强河防、监视外国船舶等。这些规条限制了中西双方的交流,阻碍了清朝经济的发展,也使中国错失了了解世界形势、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机会。康乾时期,中国科技水平不高,生产力依然低下,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等方面也比西方落后了近两个世纪,直到洋务运动后,清朝才开始关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

清朝入关后,基本每3年都会在南苑围场进行一次大阅兵。图为乾隆皇帝阅兵时所穿甲胄。现藏于辽宁省沈阳市故宫博物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