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清朝兴衰:八旗骁勇善战的关键

清朝兴衰:八旗骁勇善战的关键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全国军事要地,派八旗兵进驻,以八旗营区为中心,巩固其统治。国力日衰,八旗生计日益艰难,旗地少旗丁多,旗人不善经营,难以维持生计,贫富分化更加激烈。

清朝兴衰:八旗骁勇善战的关键

在统一女真和与明军的长年战争中,努尔哈赤深刻理解兵器的重要性,他麾下的军队不仅组织严密、军纪森严,而且甲坚兵利,武器装备之精良超过明军。除了高度重视刀枪铠甲等传统冷兵器的打造之外,还注意收缴战败明军的枪炮弹药、收编投降的武装队伍,以此增强后金战力,同时根据装备演练新的对战阵型。据记载,努尔哈赤进攻时往往利用厚实坚固的盾车,掩护军队突入敌阵展开肉搏;攻城时一般先用大型火铳远距离击打城墙,再看准时机命士兵用云梯蚁附登城,作战时常常势如破竹、一鼓而下击败敌人。

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根据女真社会的狩猎组织形式,以传统的猛安谋克制为参照,创立的社会生活军事一体化组织,这也成为整个清代的根本制度。在八旗制度下,丁壮平时生产、战时出征,每三百人为一牛录,由牛录额真率领,牛录之上设有甲喇、固山为首领,所有人都编入各旗,每旗设一旗主贝勒。这种兵民合一的编制模式,非常适合他整合和统一来自女真各个部落的部民,加上渔猎民族本身擅长弓马骑射、刀枪肉搏的天然加成,使八旗成为一支极其骁勇善战的军队,成为他克敌制胜的关键所在。

金庸说:“自成吉思汗以来, 四百多年中全世界从未出现过的军事天才努尔哈赤。这个用兵如神的统帅, 传下了严密的军事制度和纪律, 使得他手下那批战士, 此后两百年间在 全世界所向无敌。”图为吉林市满族博物馆的努尔哈赤铜像。

八旗的鼎盛与衰弱(www.daowen.com)

八旗制度是清朝的根本制度,1601年努尔哈赤初设黄、白、红、蓝四旗,1615年又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确立了八旗制度,1642年皇太极完善了八旗制度,在八旗满洲外,再设八旗蒙古和八旗汉人。1651年顺治帝亲政,由他统领的正黄、镶黄、正白三旗定为上三旗,剩下五旗由诸王、贝勒掌控称下五旗。从万历四十四年(1616)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到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关攻下北京,这个生活于白山黑水间的女真部族,只花了28年就成就霸业,八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迁都北京后,清朝确立了“首崇满洲” 或称“满洲根本”的基本国策,保证满洲八旗在政治上的优势地位,在朝廷以满人文武官员为首。在全国军事要地,派八旗兵进驻,以八旗营区为中心,巩固其统治。清政府给八旗子弟提供的特权和丰厚待遇,使他们养成奢靡之风,早期的勤朴善战已不复存在。在乾隆时期国力尚强时,朝廷就为加强八旗管理、寻求八旗出路试过很多方法,但他们过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没人愿意回东北开荒;增加兵额也赶不上人口增长;拨款为他们还债,他们只会更加肆无忌惮。国力日衰,八旗生计日益艰难,旗地少旗丁多,旗人不善经营,难以维持生计,贫富分化更加激烈。另外,长期优待、分田分钱、远离战场,造成他们不事生产、骑射荒废、追求奢华、懒惰成性,不仅影响战斗力,还破坏社会安定,赌博游荡、预支饷银、违法乱纪等事时有发生,八旗成为每一位皇帝都要面临的头疼问题。八旗助清王朝打下江山,也加速清王朝的衰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