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走向内心丰富: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融合

走向内心丰富: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融合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包括大多数无题诗在内的吟咏内心感情的作品是李商隐诗歌中最富有特色的部分,也获得了后世最多的关注。李商隐诗歌在创作方法上,主要通过运用典故、隐喻、象征、暗示等修辞手法,开创了以漫曲代庄语,以委婉缠绵的情意感叹人生际遇、叹怀历史、抒写爱情的写法,极大地扩展了诗歌的心理空间。构成隐喻的两类事物之间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有着必然的、不可分割的、多种多样的联系。

走向内心丰富: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融合

无题诗是李商隐独具一格的创造,就是诗中意思不便明言或不能以题尽意而直接标明无题的诗,有些诗的题目也仅仅是随手摘取诗中两字为题,这种题目实际上不代表任何意义。按内容所表现的倾向性,有哀婉浓艳的爱情诗,要眇宜修、情思宛转、辞藻精丽,声调和美疏密相间,读来令人回肠荡气。如《夜雨寄北》,此诗通过对巴山夜雨秋景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客居异乡之寂寞和对妻子的深切思念之情。结婚不到12年,李商隐的妻子就死了。他的悼亡追忆之作,如《正月崇让宅》《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无家而作有家之想,血泪写成,令人不忍卒读。如“昨夜星辰昨夜风”“来是空言去绝踪”“相见时难别亦难”“飒飒东风细雨来”等;寄寓个人身世飘零、感怀人生的其他综合类诗,如《锦瑟》《春雨》《重过圣女祠》等。包括大多数无题诗在内的吟咏内心感情的作品是李商隐诗歌中最富有特色的部分,也获得了后世最多的关注。有寄意深远的政治诗,如《潭州》《茂陵》等;当然,以上只是倾向性的划分,李商隐因个人生活的影响,其实好多诗都是作者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体验各个方面的综合反映,并不实际代表某些单一的问题。李商隐诗歌在创作方法上,主要通过运用典故、隐喻、象征、暗示等修辞手法,开创了以漫曲代庄语,以委婉缠绵的情意感叹人生际遇、叹怀历史、抒写爱情的写法,极大地扩展了诗歌的心理空间。

运用典故是李商隐诗歌中最大的特色。典故就是某一特定时期社会历史现象的集中和概括。正因为典故有典型的意义,所以不断被后人借用来表现现实生活内容。典故的巧妙运用就是通过作者和读者的共同理解来说明与之相类似的作者需要说明的问题,大大提高了语言的暗示作用。如《潭州》:“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诗句借东晋名将陶侃建功立业的地方如今只存下雨洒的空滩这一典故,来暗示当时有功的将相受到排挤。下句东汉贾谊旧宅已不可见,只剩下风吹雨打的破庙这一典故,暗示当时的才士不被重用。再如《茂陵》:“玉桃偷得怜方朔,金屋修成贮阿娇。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这几句诗作者运用了汉东方朔偷西王母蟠桃汉武帝金屋藏娇,苏武羁留匈奴老来归汉凭吊茂陵(汉武帝陵)几个典故,浓缩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态度,暗示了当时的统治者迷信长生、炼丹宠道、沉迷女色的不良习气。同时,还表现了作者深沉的感慨,暗示作者如同十九年来对汉忠心耿耿的苏武,老来却只能对着先帝的陵墓表达忠心。

其他意象丰富、寄寓精深的典故在他的诗中比比皆是,如“贾氏窥帘韩缘少,宓妃留枕魏王才”,这两句诗运用了西晋贾充的次女,在门帘后窥见贾充的僚属韩寿,爱他年少俊美,便以皇帝赐贾充的异香相赠,贾充发觉后,遂将次女嫁给韩寿;古代传说伏羲式之女宓妃,溺死于洛水,成为洛神,诗中借指三国曹丕的皇后甄氏,相传甄氏曾为曹植所爱,甄氏死后,曹丕把她的遗物金缕玉带枕送给曹植,曹植离京途经洛水,梦见甄氏来相会,表示把玉枕留给他作纪念。醒后遂作《感甄赋》,后魏明帝改为《洛神赋》的两个典故。诗句表现了诗中女子为了梦中的心上人,忍受着相思的煎熬,而梦想终归像镜花水月一般难以实现,于是就有了“一寸相思一寸灰”的苦痛,迸发出女子内心的郁积与悲愤,既有幻灭的悲哀,也有强烈的激愤不平。还有“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等不一而足。

隐喻是李商隐诗歌中必不可缺的要素。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语言行为、心理行为与文化行为。构成隐喻的两类事物之间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有着必然的、不可分割的、多种多样的联系。诗人运用这种思维和手段,将大量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具体化,使欣赏者可以从外在的表象深入到诗歌的内部,认识诗歌更深层次的含义,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观点和情感。《晚晴》:“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久遭雨潦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得以沾沐余晖而平添生意,诗人触景兴感,忽生“天意怜幽草”的奇想。这就使作为自然物的“幽草”无形中人格化了,给人以丰富的联想。诗人自己就有着类似的命运,故而很自然地从幽草身上发现自己。这里隐喻着诗人的身世之感,他在为目前的幸遇欣慰的同时不期然地流露出对往昔厄运的伤感,或者说正由于有以往的厄运而倍感目前幸遇的可慰。这就自然引出“人间重晚晴”,而且赋予“晚晴”以特殊的人生含义。晚晴美丽然而短暂,人们常在赞赏流连的同时对它的匆匆即逝感到惋惜与怅惘。然而诗人并不顾它的短暂,而只强调“重晚晴”,可以体味到分外珍重美好而短暂的事物的感情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隐喻表现在诗歌中,有的是以整体形式出现的以彼类喻此类的影射,如《茂陵》:“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内苑只知含凤嘴,属车无复插鸡翘。玉桃偷得怜方朔,金屋修成贮阿娇。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综合使用了传统的赋、比、兴手法,借咏汉武帝的功过,在象征和隐喻中抒发了作者对唐武宗的影射式的批评;句句用事,事有出处、字斟句酌、个个到位;前六句分别叙说汉武帝的生平盛事,一气敷陈、不着议论,后二句收结,惋叹不尽而议论自出;叙述评论人物事件精准到位,源于诗人对所咏和所影射的历史人物的深刻认识、透彻了解,加之又用典妥帖,所以第七句“谁料苏卿老归国”,从“实”事转笔,转得平地波澜、起伏有力,真正起到了一笔抹倒英雄,顿使江河绕道的作用,再用“茂陵松柏雨萧萧”一句景语虚结,这种高妙的“转合”手法,自然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和联想。达到了典丽、凝练、形象、隽永的艺术高度。

有的隐喻是以部分事实隐喻当前事,如《梦泽》:“梦泽悲风动白茅,楚王葬尽满城娇。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这种对统治者告警的隐喻,巧妙地表现了诗人深刻的思想和锐利的锋芒寄托,隐藏在对事物的叙述和感叹之中,避免了直抒己见、大发议论等平常会落入的窠臼,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隐喻在无题诗中最常见的仍然是以典故的运用为支点,夹以象征、暗示等形式达到直抒胸臆所不能达到的效果,给人一种委婉深沉、发人深省的艺术感受。(www.daowen.com)

象征是李商隐诗歌中最难把握的。象征是彼类事物在历史的发展中,被人类所赋予的带有人类认知倾向,经传统文化的传承、文学艺术作品的流传、后世人们的认同所形成的相对固定的另类意义,即事物的象征意义。在诗歌等文学作品中,象征性主要是通过事物的象征义来达到暗示、感知情感体验、心灵震撼等作品所要传递的目的,表现形式主要是综合运用各种意象、情景、事件、典故所蕴含着的历史和现实的深邃内涵来达到对作品意图的理解和认知。

屈原所开创的香草美人的象征传统对李商隐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屈原开始把物与我,情与景糅合和交融起来,把物的某些特质与人的思想感情、人格和理想结合起来,通过联想和想象水乳交融为一体,寓情于物、见物知人,构成一种象征体,从而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艺术张力。如《楚宫》:“枫树夜猿愁自断,女萝山鬼语相邀。”枫树原是秋色艳丽的象征,鬼是人死后变成的,本是恐怖、凄厉的象征,而在诗人的笔下却反其道用之,赋予它们新的象征意义,将枫树与夜猿相组合,形成一种凄惨、凄厉,忧愁难解的悲惨景象。诗人在这里塑造的山鬼则是一个情场失意、温柔多情的美丽少女形象。女萝、山鬼这些象征形象的来源恰恰是继承了屈原《山鬼》等作品的描述,并在诗人的审美观照下进行了创新发展。再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凤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是爱情幸福美满的象征,而灵犀却是诗人自创的比喻恋人间心心相印的一种意象象征。“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里芙蓉塘即是青年男女约会的地点的象征。“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这句诗中的蓬山,原是指海中三仙山之一的蓬莱,后来在李商隐诗中成为意中人居住地的象征,是说刘郎(情郎)暗恨蓬山已经离自己太远了,而心上人的住地比这蓬山还要远上一万倍。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蜡炬在古典传统意义上被定为象征光明皎洁之心意,象征悲泣流泪,象征心中煎熬痛苦,而李商隐将这一象征进行了创新深化,成为对爱情的相思和对爱情执着的象征,成为生命的象征。诗人把普通的蜡炬入诗后,赋予它相关的情感和寄托,便成了诗人表达情感的特殊意象,蜡烛一点点燃烧、减少,这是形象的、动态的描写,缓缓滴落的蜡滴正是诗人的相思泪。蜡炬成为诗人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爱人的思念,像春蚕一样不到尽头不会停止,像蜡炬一样不成灰不罢休,这分明是爱情的盟誓,表达了对爱的执着、对爱的坚定。另外蜡炬还是诗人内心深处强烈生命意识的载体,蜡烛发出柔和、温暖的光亮,照亮整个黑夜,给人带来温馨祥和。蜡烛之光驱开黑夜的包围,给人光明和希望,万家灯火正是美好生活的体现,也是诗人内心深处强烈浓厚的生命意义,蜡炬成灰是生命成灰的过程,春蚕到死是生命终结的过程,诗人用形象的方法把生命活动的动态过程描写出来,用象征的方法把生命过程比喻出来。春蚕和蜡炬成为有生命的人,诗人告诉我们生命就是这样一种慢慢减少的状态,所以诗人赋予它特定的情感和意义,让它触动我们的心灵并且感动着我们。

暗示性是李商隐诗歌朦胧的源泉。暗示性是不直接说出想说的话,而是通过典故、隐喻、象征等艺术手法的另类文化意义在诗歌情节、场景、意象上的综合运用,含蓄地、委婉地使人根据隐喻义、象征义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而理解作品的本义。暗示性的理解使作品获得了更大的心理空间,可促使读者在诗人设定的暗示空间内尽情遨游,充分、多角度地理解作品,因而形成作品的多种意义。“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等则是通过对“昨夜”外围景物的回忆,侧面地描写了外围环境的温馨怡人、蕴藉艳丽,暗示与情人相会时的两情相悦、幸福和谐。后面两句则是通过对情人居室内情景的细致描绘,借灯光、被服等用具的华美、精致,来暗示情人的娇媚,在这种意象的组合中,诗人不是直抒情怀,而是以一种“象外之象”“言外之意”给人丰富的暗示,让读者借助想象、联想,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诗人创设的意境,达到对诗歌艺术美的欣赏。

无题诗在艺术创作中,扬弃了诗歌创作直抒情怀、晓畅明晰的表达方式,运用典故、隐喻、象征、暗示等手法,通过它们在文化历史上的特殊表达意义,委婉曲折、含蓄深沉地表达作者的情怀,创设了一种不同寻常的飘忽不定、若明若暗、亦此亦彼、隐约含蓄的、朦胧的艺术境界,在唐诗进入高峰的状态下,开辟了新的创作道路。李商隐心灵善感、一往情深,用很多作品来表现晚唐士人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他对爱情的执着,开创了诗歌的新风格、新境界。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此外李商隐将人生慨叹的抒写向更深细、隐晦方面发展,善于用艳丽精工的艺术形式表达惆怅落寞的情绪,诗中充满了迷茫与悲凉的体验,作品深婉精丽、韵味深厚,“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富有象征暗示色彩,将含蓄、朦胧的表现手法运用到了极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因此,李商隐的无题诗以其特有的美的品质在晚唐树起了最后一块丰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