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天山地区岩画艺术历史

天山地区岩画艺术历史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4-15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岩画(三)天山西部地区天山山脉在西北内陆地区中西部呈现出南北两个走势,北部余脉跨越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向哈萨克斯坦延伸,南部余脉则穿越阿克苏部分地区与境外的吉尔吉斯斯坦等地交汇。

天山地区岩画艺术历史

纵贯东西、横卧于西北内陆地区中部的天山地区也是岩画主要分布区,数量非常多,分布也极为广泛,其中哈密地区、昌吉地区的最多,吐鲁番地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岩画也比较丰富,其他如乌鲁木齐市及周边、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等地区的分布相对来说,数量显得略少。

(一)天山东部地区

天山东部地区包括天山山脉东部一段南北两麓及相邻地区,是整个天山地区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多为磨刻或凿刻类岩画,分布在山前坡地、山沟内的岩体、岩石上,一些岩画点附近都发现有考古学遗存(居址或墓地)。[19]

1.巴里坤八墙子岩画

位于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八墙子乡八墙子村西北约2公里处,地势崎岖,四面环山,岩画群共分为5个点,分布在相连或相近的五道山梁中上部,面积约12万平方米,发现刻有岩画的岩石超过180块。制作方法以磨刻、凿刻为主,表现形式以粗线条式和剪影式为主,各类动物形象是主要内容,包括北山羊、盘羊、鹿、骆驼、马、野兽(狼、狗或狐狸)等,人物形象多以持弓的人射以及骑马的人骑出现,表现出骑猎、射猎的场景,刻画生动(图4-12)[20]。其中,人骑的形象最为突出,均以划刻法勾勒出轮廓,再用磨刻法加工,马的形象给人以矫健、壮硕之感,奔跑的姿态灵动跳跃,骑马人的形象也很特殊,有些人物似身穿盔甲,手持弓箭,腰间带有装饰品。该岩画点的年代跨越多个时期,最迟的可能晚至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图4-12 巴里坤八墙子岩画

2.巴里坤东黑沟(石人子沟)岩画

位于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石人子乡石人子村南,分布在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宽约3.5公里的范围内,面积约8.75平方公里,地势非常开阔,岩画集中分布在石人子沟北部,多以磨刻或凿刻技法制作于黑色或黑褐色的岩石上,约2485块。表现形式以粗线条式和剪影式为主,多为动物,常见的有羊、鹿、马、牛、骆驼、野兽(狼、狗或豹)等,羊的数量为最多,人物形象相对也不少,多是以骑马的人骑、持弓的人射形象出现,表现为放牧或射猎场景,还有可能为祭祀舞蹈的场面及争斗场景。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车辆岩画、类似毡房的图案及太阳等符号,有些制作得很精美,非常具有艺术价值(图4-13)[21]。值得一提的是,该岩画群与东黑沟墓地、遗址区交互交错,为推测其年代、族属及其他相关问题提供了可资参考的考古学资料。其年代约在春秋战国时期

图4-13 巴里坤东黑沟(石人子沟)岩画

(二)天山中部地区

天山中部地区,指的是天山中段南北两麓及邻近地区,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昌吉回族自治州、乌鲁木齐周边地区及塔城南部和吐鲁番西部区域,岩画分布不如天山东部地区密集,但具有一定的独特性。[22]

1.阜康市四工河岩画

位于阜康市三工河哈萨克族乡四工村东南,岩画分布在河谷内岩壁下的卵石上,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共发现18块黑(黑褐色)岩石。均以密点敲凿的方式制成,有些还加以磨刻,表现形式以粗线条式和剪影式为主,画面工整美观。动物形象较多,主要有北山羊、盘羊、鹿、骆驼、马、野兽(狼或狗等),还有不少持弓的人射、骑马的人骑形象,与动物群共同组成了狩猎、放牧场景,也有一些类似舞蹈、争斗的场景,还有壮观的“车队”,是其他岩画点所未见的(图4-14)[23]。值得一提的是,该岩画点中部分剪影式的动物、人物,其身体由两个三角形顶点相对构成,这种类型的岩画制作均比较精致,很有特色,在西北内陆地区仅此一处,明显带有南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动物纹饰风格[24],有学者认为其与吉尔吉斯斯坦著名岩画遗址群塞伊玛里塔什岩画中动物和人物非常相似,并借此来探讨青铜时代至铁器时代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与中西亚通过天山沟通的相关问题[25]

图4-14 阜康市四工河岩画

2.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岩画

位于呼图壁县雀儿沟村西南的砂岩山体壁面上,壁面天然向内斜收、比较平整光滑,大幅岩画就刻画在向南的壁面上,东西长约14米,上下宽约9米,在总面积约120平方米范围内共有300余个图案(图4-15)[26],均使用金属工具刻画精心磨制而成,并填充红褐色颜料,制作上采用了阴刻和浅浮雕两种表现技法,在西北内陆地区仅见于此处。绝大多数图案为人物形象,构图十分规整,人物亦排列有序,身形大小不一,头部、五官均被刻画出来,并戴有头饰,上身呈倒三角形,双腿微微弯曲,双手大多为一上一下舞动状的姿态,男女均有,男性生殖器刻画得较为明显,场面似在举行某种大型仪式或大型舞蹈场面,还有一些男女交媾场景,也有少量动物。该岩画点人形的塑造有较高的水平,制作精美、造型别致,其场面的壮观、宏大都比较罕见,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在其一侧,还发现有若干磨刻的粗线条式动物图案,以羊、鹿为主,以及一些如波浪纹的符号。

图4-15 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岩画

(三)天山西部地区

天山山脉在西北内陆地区中西部呈现出南北两个走势,北部余脉跨越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向哈萨克斯坦延伸,南部余脉则穿越阿克苏部分地区与境外的吉尔吉斯斯坦等地交汇。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是这一地区分布比较集中的区域,下辖的几个县都有不少岩画点,其中尼勒克县和特克斯县的岩画点数量居多,其他如巩留县、新源县等地都仅发现四五个地点。阿克苏地区的岩画点并不算多,主要分布在拜城县、库车县,温宿县也各发现一处。[27]

1.尼勒克穷科克岩画(www.daowen.com)

位于尼勒克县科克浩特浩尔蒙古族乡恰勒根村草场上,处于博罗科努山南麓、喀什河北岸的山坡上。岩画刻画在49块岩石上,以粗线条式和剪影式为主,采用点线凿刻再进行磨刻的技法制成,分布面积约50平方米。内容包括动物、人物等,其中羊的数量较多,主要有北山羊、盘羊、羚羊,还有成年羊和幼羊之分,其他动物包括鹿、马等;人物形象多与动物群组合在一起,主要为持弓的猎人,表现出射猎场景,还有可能为交媾的场面(图4-16)[28]。2003年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地点进行了系统调查,也是首次应用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方法对岩画以“幅”为单位进行分期,同时将其与附近穷科克墓地和遗址发掘情况进行比较和结合,推测年代早期应在公元前1千纪前,晚期在公元前1千纪后半叶。

图4-16 尼勒克穷科克岩画

2.特克斯加汗萨依岩画

位于特克斯县喀拉托海镇阿克托海村西北,特克斯河北岸,以也什克力克山加汗萨依岩壁为界分为东西两处。东部岩画点分布在南北约100米、东西约220米的范围内,大致有10处。表现形式以粗线条式和剪影式为主,采用点线凿刻再加以磨刻的技法,刻痕颜色与石面颜色相近,刻痕较深也较清晰。内容包括动物、人物以及其他一些符号,以羊为代表,数量也较多,羊角尺寸很大,其他动物还包括鹿等。人物多与动物组合在一起,有侧身屈腿的姿态,也有持弓射箭的形象。还有一些形似太阳的抽象符号。西部岩画点位于也什克力克山加汗萨依西侧山沟的一处岩洞中,均用黑色颜料涂绘在岩洞内长约2.5米、宽约1.8米的黄褐色岩石上,图案的线条粗细不均,略显斑驳,包括动物和人物,动物种类有鹿、北山羊、盘羊、马、野兽(可能为狐狸)等(图4-17)[29],鹿角表现很夸张,直立呈梳状,盘羊角呈旋涡状,生动有趣。这是该地区仅见的黑彩涂绘类型岩画。特克斯县另有一处名为阿克塔什红色彩绘岩画点,也以动物为主,另有少量几何形纹饰。

图4-17 特克斯加汗萨依岩画

3.新源塔特然岩画

位于新源县则克台镇阿西勒村西北部,塔特然山口西侧阿布热勒山南侧的岩石峭壁上,山的南坡上有塔特然墓葬群,在山前坡地边缘的石块上也有少量发现,其中成组出现的大致有15组,较大的画面可达7米×2米左右,表现形式主要为粗线条式和剪影式,以点线凿刻再加磨刻的技法制成。主要为动物、人物及车轮形图案等,动物种类包括北山羊、盘羊、鹿、骆驼、牛等,人物多为站立、持弓射箭、骑马等姿态。除了集中分布的图像外,另有至少50处以上的单体图案分散刻画在岩面之上,多为羊的形象(图4-18)[30]。塔特然岩画群的形式、风格及画面风化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推测其形成的时间可能有早晚之别,其东侧还有春秋战国至汉晋时期的墓葬群,岩画群中的一部分作品可能与其年代相近,于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被发现,在伊犁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图4-18 新源塔特然岩画

4.新源县克孜勒塔斯岩画

位于新源县则克台镇则克台村以北,阿布热勒山南、克孜勒塔斯陶沟内一块巨大的岩面上,山体南面的坡地上有多处古代墓葬群。岩画集中分布在高约16米、宽约10米的岩面上,岩面表面相对平整光滑,呈深褐色。表现形式以粗线条式和剪影式为主,有少量轮廓式。内容有动物、人物等,动物种类包括北山羊、鹿、马、野兽(可能为狼或狗)等(图4-19)[31],其中羊的数量很多,同时也是狩猎场景中的狩猎对象。鹿的角通常都刻画得较夸张,尺寸很大,呈梳状,很多剪影式的动物形象也刻画异常生动和准确,制作也较为精细,具有很强的装饰感和艺术感。人物多与动物组合出现,形象以持弓射箭和骑马射箭为主,表现射猎、骑猎场景,在这些场景中,很多被射猎的动物尺寸被刻意放大,甚至显得比猎人大了许多,营造出了一种奇特的视觉对比反差,蕴含深意。2007年被公布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4-19 新源县克孜勒塔斯岩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