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蒙古族长调民歌:人和大自然高度自由完美的统一

蒙古族长调民歌:人和大自然高度自由完美的统一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阳刚豪壮的感觉,不是每一种音乐都能创造的,所以,蒙古长调民歌被誉为“人和大自然高度自由完美的统一”。中国和蒙古两国联合申报了这项文化遗产,长调的保护拭目以待。

蒙古族长调民歌:人和大自然高度自由完美的统一

很久以前,蒙古族的祖先生活在额尔古纳河两岸,以狩猎为生。那里群山苍莽,灌木杂草丛生,悬崖乱石纵横,到了宋代末年,他们决定离开此地,迁徙到蒙古高原去。蒙古高原辽阔无边,牧草丰富,适合畜牧业,他们养了很多膘肥体壮的牛羊和马匹。当他们骑着骏马,迎风驰骋时,那蓝天白云、河流湖泊仿佛在为他们欢呼。于是,他们用歌喉唱出了这美丽的草原,创造了新的民歌。这种民歌,调子悠长、舒缓,很好地表达了他们的内心感情,取代了早先的狩猎歌,并一代一代流传下去,在元代创立之前,形成了蒙古族音乐所特有的典型风格,被称为长调民歌。

果果参观中……

蒙古音乐的成长,就像一个人从婴儿长成成人,每个时期都有各自的特色。

蒙古音乐婴幼期

山林狩猎音乐:多为狩猎歌,结构方方整整,调子简单,节奏明了,词多腔少。当时的蒙古族祖先处于原始时代,正忙着填饱肚子,没有闲心抒情,所以,音乐的抒情性很弱,虽然很有力量,但不够“贴心”。

蒙古音乐青年期

清代木雕牦牛犀牛,铜骆驼(左),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蒙古祖先狩猎游牧的生活

草原游牧音乐:随着原始时代渐行渐远,古人从伏守森林狩猎渐渐改为游牧,逐水草而居。音乐也随之从短小的狩猎风格,转变为悠长的游牧风格,开创了长调模式。

蒙古音乐壮年期

亦农亦牧音乐:由于长调民歌更能表达心声,慢慢地便上升为了“首席音乐”。起初,长调民歌也很简单,调子还很低沉,但随着岁月变迁,后来便慢慢地演化得繁复、高昂了,最终确定了自己的“个性”。

诺古拉

长调民歌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歌,首先,它字少腔长,其次,它有“诺古拉”。诺古拉,可译为“波折音”,就是一种抖动的音,发声时,需要口腔与咽部紧密配合,但凡口腔“罢工”,或咽部“闹脾气”,都无法发出抖动的声音。一般来说,这种抖动需要2~3次,否则,就会使长调失色。

果果心想:“我哭的时候声音就是抖动的,这么说,我的哭声也算长调……”

生态歌

长调堪称“离自然最近的一种音乐”,是对大自然的深切感悟,是感情的自然流淌。

彩绘蒙古人驭(yù)马俑,再现了蒙古祖先对骏马的深切热爱

长调的演变,是从“猎”到“牧”的演变,是由“夺”到“养”的演变。这种变化,体现了人与自然已走向和谐,人对自然的保护意识已经很强烈,表达了爱的真正本质。

纯净的价值(www.daowen.com)

长调的内容是对草原的描述,甚至在一首歌里就描绘了几十种美的事物,比如大地、天空、牛羊、骏马、候鸟、飞鸿、阳光、云霭、明月、繁星……无一不渗透着对大自然、对世界的热爱。

今天,工业发展掠夺了森林,污染了河流,破坏了大自然,纯净的长调民歌的价值显得更为珍贵。

长调民歌也表达了蒙古民族的人生观世界观,渗透着本民族的语言、文学、历史宗教和心理。

远古蒙古族人的房屋正在歌舞的蒙古族人

两国申报

悠缓的长调,不仅具有独特的美学本质,还具有科学的歌唱技术,是一种不可估量的世界性珍宝。

排山倒海的歌

长调来自蒙古族人的灵魂深处,是心在歌唱,血液在歌唱,民族的性格在歌唱,所以,只要有一人领唱,三五个人持续低音,就会有一种排山倒海之势,听者也会涌起一种庄严肃穆、辉煌壮丽、雄浑浩大的感觉,心里莫名地感到激动和苍凉,好像自己站到了苍茫的草原上,正在与大自然对话。

这种阳刚豪壮的感觉,不是每一种音乐都能创造的,所以,蒙古长调民歌被誉为“人和大自然高度自由完美的统一”。

由于长调依靠歌喉传承,而每个人的歌喉并不一样,所以,唱出的长调也是不一样的味道。长调堪称“附着”在人身上的灵魂,正是因为这一点,随着会唱长调的人的离世,长调已经面临失传的危险。

中国和蒙古两国联合申报了这项文化遗产,长调的保护拭目以待。

一幅宽广的社会生活画卷

一个记录草原音乐的无形的活化石一段无可替代的文明史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蒙古族长调民歌

天籁与心音的完美统一入选时间:2005年

火不思,为清代朝尔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朝尔可为蒙古长调民歌伴奏
马头琴,因琴杆上雕有马头得名,可为蒙古长调民歌伴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