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文化创意融合的探索研究

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文化创意融合的探索研究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拥有深厚底蕴中华民族留下了数不清的文化瑰宝,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绝对算得上是瑰宝中的“瑰宝”,而《巧手神探》就是这样一档全方面展示传统手工文化的综艺节目。节目通过设置以明星为代表的“神探队”和以匠人为代表的“巧手队”的攻守对决来展现这些传统手作的真、精、巧。《巧手神探》作为一档原创综艺,不仅做到了娱乐与科普的结合,也为年轻力量与传统手作提供碰撞的舞台。

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文化创意融合的探索研究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拥有深厚底蕴中华民族留下了数不清的文化瑰宝,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绝对算得上是瑰宝中的“瑰宝”,而《巧手神探》就是这样一档全方面展示传统手工文化的综艺节目。虽然此前其他节目也都有介绍传统手工艺的主题,但基本上采取情境记录的形式。这样的形式固然沉浸感强,但整体气氛比较严肃深沉。在当下的社会中,难免会被埋没。《巧手神探》似乎调和了“科普与娱乐两难全”的矛盾,将那阳春白雪似的“传统手作”与年轻人喜欢的推理探案元素进行巧妙的结合,寓教于乐,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那些匠人的“匠心精神”。

图3-2  《巧手神探》宣传照

无论是第一期就已经让我们大开眼界微雕、修复好的文物还是此后“巧手”们所展示的翻糖技艺、蜡像等,都是匠心与技艺的结晶。节目通过设置以明星为代表的“神探队”和以匠人为代表的“巧手队”的攻守对决来展现这些传统手作的真、精、巧。比如,你能相信眼前一杯绿油油的饮料,居然是番茄蛋汤吗?现在通过物理、化学等现代科学技术,就可以颠覆传统烹饪技艺,改变食物的形态和颜色,打破大众对食物的一贯认知,这便是“分子料理”的神奇之处。又比如说神探队鉴别蜡像那一期,里面的蜡像是周雪蓉大师所制作的蜡像,其作品逼真程度简直让人难以想象,就连毛孔和头发都与常人无异,看不出任何破绽。因此,就连火眼金睛的神探队成员也无法一次性鉴别成功。

前面说到一件好的作品是匠心和技艺的结晶,也就是说,它们是同时拥有高超的技艺和匠心精神的人呕心沥血之作。在笔者看来,节目中出现的每一个作品都是有温度的,经历了漫长时间地点打磨,蕴藏着匠人们丰富的情感。它们是其他普通作品无可比拟的,饱含匠人的智慧结晶。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匠人精神”。所谓“匠人精神”,是热爱和坚守的结合。这些匠人因为自己对手作的一腔热爱,所以才会全身心地投入这项注定孤独的事业,坚持十载,深入研究,创造更多的可能。因为坚守,他们将这份孤独的事业传承下来,将之发扬光大。下面,笔者就给大家介绍在《巧手神探》节目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巧手们”。

(1)周雪蓉:用细致与爱雕刻情怀

周雪蓉以身边的亲朋好友为原型,将对他们的感情融入为他们而作的每一个蜡像当中。据她所述,她第一个制作的蜡像是以外婆为原型的。她表示自己想要永远留住外婆的模样,留住对她的感情和思念。周雪蓉的作品寄托了她的极致的理性和爱,呈现出人间的千姿百态。例如节目中的作品,戴着眼镜的老奶奶,老奶奶脸部的所有细节:脸上的皱纹、皮肤的纹路、眼皮的皱褶,就连老年斑都有。

图3-3 周雪蓉大师的蜡像作品——摄影师

图3-4 周雪蓉大师的蜡像人物[8]

(2)黄根宝:与微缩打交道,需得耐得住寂寞

“微缩大师”黄根宝。“微缩”工艺就是将一件物品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至一定的大小。比如说,我们看到的一张桌子,其被微缩后可能只有一根手指头那样的大小。神奇的是,一把小提琴被微缩后居然依旧能够被弹唱,这不得不佩服黄根宝大师的巧手。在节目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黄根宝大师亲自在米粒上刻字,还可以欣赏他历时几个月所制作的微缩版的《清明上河图》。“器以载道”是微缩创作的宗旨,黄老师坦言,微缩是一项细致活,必须守住初心,耐得住寂寞。身为一位“匠人”,需要习惯孤独、忍受枯燥。

图3-5 黄根宝大师的作品《清明上河图》[9]

(3)韦祥龙:蓝靛染织技艺非遗传承人

韦祥龙是布依族蓝靛染织技艺非遗传承人,从四川美院毕业后,他毅然投入在这项民族古老的技艺。韦祥龙继承了父辈的靛染技术,并将这种古老的技术加以创新。他染出的布,颜色更加丰富,有超过300多种不同深浅的蓝色。如今,才30岁出头的他,已经将这种古老的靛染技艺带到了更广阔的舞台,靛染而成的服饰也已“出圈”,登上了国际性的舞台。未来,他想要将这项技艺能够被更多的人知晓。

图3-6[10]韦祥龙本人及作品创作

(4)雁鸿:易拉罐制成的京剧冠饰(www.daowen.com)

雁鸿是各大短视频网站的红人,像《知否》《如懿传》里的发饰,她都能完美地复刻出来。而且她也不仅限于模仿影视剧里冠饰,还会大开脑洞,自己设计一些头饰。值得一提的是,雁鸿所制作的这些精美绝伦的头饰,原材料居然是生活中触手可及的器物,像废旧的易拉罐、旧毛线等。这些在常人眼中的“废弃物”经过雁鸿的手上便成了一件件艺术珍宝。像她制作的京剧凤冠,就是用18只废弃易拉罐制成的。

图3-7 雁鸿用易拉罐制作的京剧凤冠[11]

就目前来说,雁鸿自己最满意的,还是她制作的“半面妆”凤凰头饰,这也是她的一件代表作。这件插画师古戈力的绘画作品《半面妆》令外界为之惊艳叹为观止!曾有不少人都尝试着去做这个头饰,但都以失败告终,而雁鸿却完美地还原了这款头饰。雁鸿透露,“半边妆”最难的也是最复杂是凤凰的制作工序,光是构思与摸索便用掉了她半年时间。期间她试过用纸片、用鹅毛染成金色来制作,但都没有光泽感。最后在制作上也耗时一个月,她才做出这款烦琐复杂的头饰。

图3-8 雁鸿手工代表作品“半边妆”

无论是古是今,在时代的洪流中,这些传统技艺可以与匠人一起成长,但有一部分技艺会逐渐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中,不过还是有一部分手艺会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中延续至今,并不断植入新鲜的血液。以身边人为原型制作的蜡像,用易拉罐制作古风首饰。这些手工艺的诞生,是手艺人的坚守,也是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的展现。当然,节目中优秀的匠人远不止上述所说的这些,其中也不乏业界大师级的人物。

几期下来,《巧手神探》这个节目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巧借“嘉宾”的视角,让观众产生共情,在一次次惊叹中,感受到传统手作的魅力,也对匠人有了全新的认知。原来这些能工巧匠也并非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其中不乏许多80、90后的身影。这些年轻的匠人也为这些个老手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老手艺能够插上创意的翅膀,更好地融合现代社会当中。《巧手神探》作为一档原创综艺,不仅做到了娱乐与科普的结合,也为年轻力量与传统手作提供碰撞的舞台。

【注释】

[1]资料来源于:《全国工艺美术行业普查报告书》。

[2]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三重阶——中国当代手工艺学术提名展”自2019年9月30日开展以来得到业界积极关注,这次展览分为“遗所思”“忽如寄”“道无因”3个部分,综合展示了百余位当代手工艺家的300余件作品,涵盖木雕石雕陶瓷、刺绣、家具、首饰、玻璃、剪纸、纤维艺术等20余种类。视觉与空间设计为韩湛宁、深圳“亚洲铜”设计。

[3]经抽样调查,607家为社会传承单位,有332家发展良好,占54.7%;162家生存困难,占26.69%;濒于倒闭的70家,占11.53%;停产的43家,占7.08%。211家为家族式企业或作坊,发展良好的100家,占47.39%;生存困难的72家,占34.13%;濒于倒闭的29家,占13.74%;停产的10家,占4.74%。参见《全国工艺美术行业普查报告书》。

[4]目前产业化发展较好的有德化工艺陶瓷、莆田木雕、惠安石雕、泉州树脂工艺、仙游古典工艺家具等品种,但也有一些传统优势的品种,如福州的花灯、绢画、刺绣、抽纱,泉州的竹编、彩扎、戏剧脸谱、剧装道具、面塑、锡雕,厦门的彩扎、泥彩塑、珠绣制品,漳州的棉花画、东山贝雕,宁德的竹枕、畲族斗笠、畲族服饰,三明的龙池砚,莆田的油画框等,这些门类的产业化发展滞后,品种和传统技艺也存在失传危险。

[5]尤其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工艺大多数为两三人的家庭作坊(如制陶的牙舟镇村民钟成雄、西江苗寨银匠等),生产规模小,且因采取纯手工制作,生产周期长,而市场需求经常超过生产供给,但是当下的年轻人又不愿从事手工艺行业,因此,使得这些家庭作坊的生产能力显弱,无法承接较大的订单,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家庭作坊提高经济收入、传承工艺的可能性。

[6]调查显示,如今“80后”“90后”手工艺从业者占比已达六成,青年群体越来越表现出对传统手工艺的职业认同。著名文化学者、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表示,新一代的年轻工匠熟悉互联网,这对保护和传承好传统手工艺、扩展工艺品销售市场都是发展利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仅仅靠大规模批量化生产的工业产品是不够的,很多人还期待个性化的生产制作,传统手工艺品正可以满足人们这方面的需要。”

[7]罗仕鉴,邹文茵.服务设计研究现状与进展[J].包装工程,2018,39(24).

[8]图3-2及图3-3来源于:https://www.sohu.com/a/273324876_100207964

[9]图片来源于:http://www.ttdailynews.com/detail.htm?id=3374643&cid=571000

[10]图片来源于: https://www.sohu.com/a/397613899_120057623

[11]图3-6与图3-8来源于: https://www.sohu.com/a/389323222_50893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