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兰州皮影戏:世界公认的具有特殊民俗文化蕴藉的文化人类学资料

兰州皮影戏:世界公认的具有特殊民俗文化蕴藉的文化人类学资料

更新时间:2025-09-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皮影戏,兰州人俗称牛皮灯影子,或称灯影戏、影子。皮影戏源于中国,这是世界公认的观点。其四,皮影戏剧目丰富而且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内涵,是一份具有特殊民俗文化蕴藉的文化人类学资料。“兰州影”又称“梆子佛”,也称“老虎调”。加之皮影戏演出,用人不多,简单易行,甘肃至今仍称其为“一驴驮”。兰州地区在明代已有木偶戏、皮影戏的演出。[13]兰州皮影戏主要流布于兰州的永登、榆中县地区。

皮影戏,兰州人俗称牛皮灯影子,或称灯影戏、影子。它是用硝把牛皮洗净以至极薄程度,再涂上桐油,雕成人形,并涂上颜色,画上脸谱,其四肢和头部都可以活动,由艺人操杆或提线操作,在光源和屏幕之间表演,使之投影到屏幕上成为“戏”。皮影戏结构上分为光源、形象、屏幕三个部分。

皮影戏源于中国,这是世界公认的观点。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皮影戏”条目说“据传说起源于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事实上,巴厘岛在17世纪才出现皮影戏,但中国的皮影却要久远得多。学者一般把中国汉代方士设帐弄影招魂,视为影戏的肇始,有名的李少翁为汉武帝早逝的宠姬招魂,就是一个例证。皮影戏真正成为独立的表演艺术是在宋代与说唱艺术结合之后,而其蓬勃发展则是在明清时期。宋代耐得翁的《都城纪胜》一书记载:“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镂,后用彩色装皮(羊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者颇同。”[8]这里所说的京师人就是指北宋的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市)。宋代汴梁的市井游乐中,就有傀儡影戏之类的表演。宋代皮影戏的繁盛还表现在制作镂刻影人的艺人,或为见于记载的专门行业。《都城纪胜》“杂手艺”条说:“有‘手影戏’一种。”[9]“手影戏”从字面讲可能是以手比作的各种形象表现各种影像,大约是今天人们利用灯光,在墙壁上以双手变化,在灯光投影下做出各种动物形象的游戏表演,也可能是手上表演的小型影戏。明代的皮影戏在民间广泛流传,它不只受到广大下层民众的喜爱,也受到当时的文人欣赏。如明《剪灯新话》作者瞿佑(1341—2025年)有《影戏》诗表现明代影戏演出的情况:“灯火光中夜漏迟,风轮旋转竟奔驰。过来有迹人争睹,散去无声鬼不知。月地花阶频出没,云窗雾阁暂追随。一场变幻如春梦,线索重看傀儡嘻。”(傀儡系皮影)

经过明代两百多年的发展,至清代,中国皮影戏开始进入空前的繁盛时期,形成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成熟和繁荣局面。它的标志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流传全国形成七大皮影派系,几乎是遍布城乡,处处皆有皮影戏,而且用于酬神祭社、节庆娱乐,具有多种功能。其二,镂刻技艺高超,影偶造型精巧,形成一种独特的工艺美术品种,为世人所喜好。其三,形成了婉转动听的各种影戏唱腔,有的成为独立的戏曲曲种。其四,皮影戏剧目丰富而且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内涵,是一份具有特殊民俗文化蕴藉的文化人类学资料。

甘肃皮影最早的记载是在宋代。宋人洪迈所著《夷坚志》一书,就记叙了甘肃当时的平凉府华亭县普照寺佛僧惠明,曾以“手影戏”传法的情景。[10]据有关资料记载,宋金元时期,甘肃就已经有了“兰州影”和“华亭影”两大皮影行业。甘肃皮影艺人天涯卖艺,浪迹川豫直至江南。“兰州影”又称“梆子佛”,也称“老虎调”。这两个名称显然是外地人对产生于甘肃古老皮影腔调的统称。“梆子佛”的“梆子”,是指兰州影在演唱时,用梆子来击节定眼;“梆子佛”的“佛”,是指该皮影最早源于佛教的装屏设像;将“兰州影”称其为“老虎调”,可能取意为如深山虎啸般的声腔演唱风格。“兰州影”的演唱发声,与甘肃影戏艺人至今传衍的真、假“声音造型”发声方法毫无二致,也即按行当角色分别取用大嗓、小嗓,演唱的方法系用“假声”或“捏嗓”(将嗓音捋细拽长来模拟女腔的一种发声方法)。这是因为甘肃影戏向来无女性演员,生、旦、净、丑及其各类杂角概由男性演员承担,而且各皮影戏班为了节省人手,往往一人承担数行角色的演唱,他们为了在声音上区分角色类型,不得不以真、假嗓音的变化进行“声音造型”,这种“女旦男唱”最终导致似在“捏鼻”演唱的特殊发声。[11]这可谓“兰州影”的一大特点。《明史》记载,武宗正德三年(2025年),皇宫在京城内外大兴土木,建造宫廷坛寺。工程落成后,举行大典庆贺,武宗钦令甘肃司,凡“艺”精者均征进京充当“供应”,“兰州影”和“华亭影”都在征列。此后,“兰州影”又被征调入京,并与原先甘肃影戏艺人合流一处形成势力,不仅直接孕育出后来的北京西城派皮影脉系,还直接促使以涿州为代表的河北西路皮影的问世。明末,王府贵族对“兰州影”更加痴迷,纷纷争相慕尚。尤其是甘肃民间自古就有“不看影戏,不知礼仪”一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甘肃皮影戏十分重视高台教化的社会功能。加之皮影戏演出,用人不多,简单易行,甘肃至今仍称其为“一驴驮”。明末清初的达官贵胄,自置影班影箱已蔚然成风,甚至还以拥有自设影戏班数和雇用艺人的多寡相互攀比奢华,甘肃王府以及外地为官的陇籍官员此种风气尤胜。据史料记载,早在明洪武时期,肃王朱棣一次向宫廷进献甘肃皮影戏班十余班。[12]甘肃作为“皮影之乡”尤其是在明清两代,其境内已经形成数以百计的影戏班社,他们以半农半艺的方式成年累月在山乡僻壤和寺院庙台串演不辍,而且还促成众多不同地域、不同声腔和不同流派的问世。

兰州地区在明代已有木偶戏、皮影戏的演出。[13]兰州皮影戏主要流布于兰州的永登、榆中县地区。其中,皮影在永登地区已经流传了两百多年了。据《永登县志》记载:“秦腔传入永登约在清道光年间,略晚于木偶皮影戏。”据此推断皮影至迟在清道光年以前已传入永登。到了咸丰年间,在该县地方乡绅的支持下,永登皮影戏得到了快速发展,至2025年全县已有二十多个皮影戏班,分布在永登的大通河、庄浪河、秦王川地区。这些戏班多由民间艺人组成,每班7至9个,他们多为白天演木偶戏,晚上演皮影。这些艺人,一般都具备表演和吹拉弹唱的本领。平时他们各干其事,到了农闲季节或是逢遇节日、庙会或祭祀活动时,随时搭起班子,在打麦场、庙会广场或农家庄院的屋檐下,用布幔围成一个丈余见方的场地即可演出。永登皮影戏的布景、道具和影人都是用驴皮或牛皮加工刻成,其造型近似剪纸艺术。其中的影人体型比例夸张,头大身长,手臂过膝,着色鲜艳,对比强烈。男影人眼大额高,女影人眉弯眼小;影人的通天鼻子、樱桃小口刻制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影人的躯体共由五大件、十二小件组成,表演时可按剧情需要调换增减。挑线艺人表演时眼疾手快,连挑边唱,一个平面影人能表现出正、侧、仰、俯等多种角度的表演。皮影人物形象虽是侧影,却给人以“曲从口出,动自其身”的艺术感受,表演者“一口说唱千年事,双手对舞百万兵”,将剧情演绎得淋漓尽致。永登皮影戏的唱腔多以秦腔为主,另有眉户、苦水下二调或地方的小曲、小调为辅,富有地方风情。永登皮影戏表演剧目众多、题材广泛,是当地传统民间艺术的瑰宝(如图26)。永登皮影戏和榆中皮影戏因其制作独特,唱腔优美,艺术性强,2025年被批准列为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图26 兰州永登县皮影(https://www.daowen.com)

榆中县最早的皮影戏班是清代晚期东古城的许明科家族祖传的皮影戏班。同时,外地的皮影戏也相继传入该县。当时流入榆中的皮影戏班有两支:一支是甘肃通渭县的皮影戏班,后留在龙泉乡关庄村由车巨才挑班演出,活跃在榆中南部山乡,成为榆中较好的皮影戏班;另一支是陕西皮影艺人梁万福带领的皮影、木偶戏班来榆中献艺演出时,落脚在城关大营村金培珍家,金培珍遂拜梁万福为师学艺,出师后自制了皮影戏箱组班演出,成为榆中较强的一支皮影戏班。榆中的皮影戏班的发展与外地皮影艺人的技艺传授分不开。当时榆中皮影戏班的部分戏箱(道具)除从陕西购进外,大多都是在秦州(天水)制作。同时,榆中的皮影戏班还从秦州请来老艺人到榆中制作戏箱,并由老艺人将制作新影人和修补旧影人的技艺全部传授给了榆中皮影戏班。

榆中皮影戏最初唱影子腔,后改唱秦腔。道白以陕西语音为基础,唱念具有浓郁的榆中地方特色。榆中的皮影戏中影人也分生、旦、净、末、丑。道具只用一块八尺见方的白布作为屏幕,一盏清油灯作为光源,制作方便,成本低廉,在一般的农家院屋里即可演出。因演出花费少,一家一户就可包场开台,故群众争相观看,很受欢迎。榆中皮影戏班拉弦伴奏、司鼓敲铙、提线表演的一般为五至七人,均为多面手,能演会唱,能拉会弹,从而形成了“吹拉弹唱带提线,生净旦丑一人兼”的独特演唱形式和表演风格。旧时,榆中的社会文化活动多以宗教和宗庙为组织形式,小庄小村小寺小庙因钱少花费低,大戏班请不来,皮影戏便成了活动的主角。榆中的皮影戏班在农闲季节背箱挑担,上山进庙,走乡串户,四处巡演,深受欢迎。榆中皮影戏发展快,深受群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表演特色。榆中的皮影戏班都有自己的拿手戏,既能演大戏、小戏、武戏、文戏,又善于表现神仙鬼怪腾云驾雾、上天入地、吐火喷烟以及飞沙走石、地动山摇的戏剧效果,这在当时是其他戏剧剧种所无法达到的(如图27)。

图27 榆中县皮影戏《西游记》

榆中的皮影戏兴盛时期是20世纪30至50年代,最多时同时演出皮影戏的就有10个以上的戏班。至今,皮影戏在榆中县域内的演出活动仍很活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