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兰州民间戏曲:节令戏释义

兰州民间戏曲:节令戏释义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种特定时日演出的戏曲,民间称为“节戏”,又称“节令戏”,专指一年四季民间传统节日常规演出的戏曲。节令戏大多上演喜庆剧目,演出剧目通常要与节日主题相结合。兰州民间,一般在不同季节演出的戏曲都被称为“季节戏”,如农历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五月端、七月七、八月十五、正月十五等。

兰州民间戏曲:节令戏释义

节令即指顺应天时,适应时令。它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岁时节日;二是农事节令。岁时节日是指与天时运行、物候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生活中约定俗成且具有一定风俗活动的特定时日。在这种特定时日演出的戏曲,民间称为“节戏”,又称“节令戏”,专指一年四季民间传统节日常规演出的戏曲。

岁时节日是劳动人民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产生的,与天文和物候紧密相连。由于它来源于劳动生产实践,所以对农业耕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岁时节日按照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秋报、冬至、腊日等时序展开,戏曲演出活动也严格按照这一时序进行,因而各地各剧种大多都出现了与这些节日相对应的“节令戏”。由于早期劳动人民对自然的认识是有局限的,故在岁时的基础上又产生了以生存目的为依托的原始崇拜和禁忌迷信,这些意识又成为岁时节日中民俗活动产生的基础。所以说岁时节日民俗的形成是历史发展和民俗积淀的结果,它表现了一定的地域在一定的时代中,族群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感。岁时节日民俗与民间宗教祭祀民俗都是一种与劳动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的民俗事象。民间戏曲产生以后便渗透和依附于其中,并且经历着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从远古时期的“腊祭”一直到今天的央视春节晚会,人们每当岁时节日之时,都要举行丰富多彩的民俗娱乐活动,民间戏曲的演出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节令戏大多上演喜庆剧目,演出剧目通常要与节日主题相结合。如每年春节的“年戏”多演《富贵图》《升官图》《封相》等;元宵节多演喜剧色彩的小戏,如《闹花灯》《夫妻观灯》等;端阳节要演《白蛇传》《金山寺》等;乞巧节要演《鹊桥会》《天河配》等;中元节要演“目连戏”如《劈山救母》;中秋节要演《貂蝉拜月》《全家福》等;腊月里要唱《王小二过年》等等。据《兰州戏曲志》的记载,兰州民间戏曲在农历正月初一唱的戏称为“开台戏”。开台戏须演出吉祥戏和加演一折“神戏”。演出吉祥戏,意为新年伊始,万事如意。加演“神戏”,意在请神祇保佑。“神戏”极短,只说不唱,但极为重要,剧团须派三位最好的男演员分别扮演福、禄、寿三星,上台后要根据不同地点和观众对象说几句吉祥话,然后才开演正戏。而在兰州农村,新年岁首演出的第一台戏称“大有年”。首场戏的剧目多演《百寿图》《富贵图》等,取意为预祝新的一年吉庆有余,人寿丰年,富贵满堂。兰州民间,一般在不同季节演出的戏曲都被称为“季节戏”,如农历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五月端、七月七、八月十五、正月十五等。不同季节选演不同的剧目,如五月端午演出《白蛇传》《屈原》,七月七演出《牛郎织女》《天河配》,正月十五表演《闹花灯》等。[1]《兰州历史文化·民俗民风》记载:“四时八节中,端阳节是个颇具神秘色彩的节日。”“传说,法海和尚教唆许仙在端阳节那天,让白蛇娘娘饮用雄黄酒,显了原形,吓晕了许仙。法海不吃斋诵经,多管闲事,搅散了一桩美满婚姻,人多对他憎恨不已。是日,兰州各戏院上演《白蛇传》,以应节俗,观众比往日多了许多。”[2]“七月初七,称七夕节、乞巧节。七月初七当日及前后数日,兰州各秦腔剧团都要上演《天河配》,老百姓称为《牛郎织女》,场场人满,座位两侧的站票区都让观众站满了。”[3]

节令戏无论是演出内容,还是演出功能都体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从风格上看,喜剧与悲剧并存。一般岁时节日大多上演大吉大利的喜剧,但“清明”戏则以悲剧为主,如《六月雪》《吊孝》《祭灵》等带有悲剧色彩的剧目多在清明节演出。从功能上看,酬神与娱人并存。如民间中元节上演“目连戏”,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是民间的一个重要节日,这个节日产生于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是一个佛教本土化时期产生的民俗节日。中元节要上演佛教戏曲故事《目连救母》(《劈山救母》)。《目连救母》是戏曲形成初期杂剧的一个剧目,也是一个孕育于民俗活动的剧目。该剧是向观众讲述佛经中目连救母的劝善故事,其目的是为佛教的传播服务。《目连救母》的大致剧情是:目连的母亲刘青提因为犯戒而被打入地狱受苦。目连为了挽救母亲,不惜进入地狱寻找母亲。他上刀山下火海求佛救母,最终救出母亲而团圆。该剧在赞叹孝子之行的同时,也宣扬了佛法的无边威力。由于该戏将民间的杂艺与剧情有机融合,使民间说唱、装扮、武术杂技等表演呈现其中,故能连续演出数日,使观众看得津津有味。虽然中元节上演目连戏在于酬神祭鬼,但戏曲的娱人成分却非常浓郁。总之,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一年四季丰富多彩的节日民俗活动为民间戏曲的繁荣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而载歌载舞的戏曲演出也同时丰富了地方的民俗文化,增强了节令节日气氛。(www.daowen.com)

中国是以农立本的国家,古代倡导“以农为本”“重农抑商”,而农事节令民俗正是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的产物。农业与大自然的关系非常紧密,而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就是“农时”,即节气。不违背时令,对于农业获得好收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国封建社会绝大多数人口是农民,他们多为生计所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居住广为分散,交往极不方便。许多农民一生的活动范围很少超出数十公里之外,即使是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有些比较偏僻的深山老林,有的人甚至还没有出过自己生活的村落。而农事节令民俗是人们漫长单调生活的调节剂,它们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农民们在辛苦劳作之余,也有了一个自我调整的机会。孔子曰:“百日之劳,一日之乐。”“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杂记下》)因此,重要的农事节令民俗就成为农民们改变枯燥生活的一种追求和期许。而在那些重要的农事节令的民俗活动中,“看戏”便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兰州民间戏曲的各个剧团(班社)在演出季节戏时,除了戏曲的内容和形式要切合农民观众的口味外,在选择演出时机时就必须顾及农时。于是,在农事民俗季节性的影响下,便催生了春祈戏(迎春戏)、祈雨戏、谢雨戏、秋报戏(丰收戏)等戏曲形式。《兰州戏曲志》记载,兰州民间戏曲演出的“春祈秋报戏”也叫“春秋戏”。“这一演出习俗多在农村。春祈在春耕前,或‘梨花会’季节,请戏班演戏,有求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意。秋季丰收,再演戏以示娱神谢恩,报答神灵。”[4]春祈一般以一村一乡为单位,集资聚会,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缅怀祖先的功德,祈祷神灵保佑全村或全乡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因经济条件所限,不是每个村庄每年春祈都要演戏。但比较大的村镇,特别是经济状况好的村镇,春祈一般都是非常隆重的,戏曲演出至少要三天。演出的戏班,有本村本镇的业余班社,也有邀请外村镇的戏班或专业剧团。春祈是一种全民性的民俗活动,所有钱物由村民按户进行摊派。作为一般农事规律,春播夏锄、秋收冬藏是我国农耕社会农时民俗的重要特点。中国旧时有“农闲聚戏”的传统,因为在农闲演戏“不仅是娱乐的需要,而且是酬神祈福,向神灵致意亦即信仰的需要。正因为农闲聚戏的游艺民俗和生产民俗、信仰民俗交相融会,实现了圆满的统一,因此,农闲聚戏的古老传统能代代相传,得以保持”[5]。例如兰州农村上演“秋报戏”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秋报戏的演出多在冬天农闲季节举办。收成好的年景要演戏庆祝丰收,收成不好的年景演戏则是祈求神灵保佑来年丰收有望。秋报戏的演出班社也多为本地组织的业余剧团,条件好的村镇仍会请职业剧团在广场公演。“秋报”者系年终报答之意,即酬谢农神。秋报与春祈是两个相对应的农时民俗,两者常被合起来称为“春祈秋报”。两个节令中专事演出的戏曲就叫“春秋戏”(如图49)。

图49 兰州农村的季节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