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审美性解读

《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审美性解读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此,我结合教学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中体会,对审美性解与创读作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理解。譬如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学生速读课文,勾画每段要点,勾联“胡同”与“胡同文化”要点说出“胡同”与“胡同文化”两层大意的一段话,解决北京胡同什么状态和胡同文化是怎样一种文化两个问题。这样,整体感知胡同文化浅层内涵,属于观赏性阅读阶段。在整体感知《胡同文化》浅层内涵后,锁定此文第一、五、十三、十四、十五段欣赏性研读。

《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审美性解读

新编高中语文教村中具有文学品位的文章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如何指导学生解读这些文章,品味其文字艺术,深掘其文化内涵,释放那光芒四射的人文情愫、精神和思想,不仅使学生悦目赏心而且动情慑魂;不仅使学生的精神盈实丰腴而且形成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和人格魅力。这就是语文教学责无旁贷之所在。

此类文学性很强的文章教学,首先要正确理解文学艺术的内涵。我们知道,“艺源于情”(钱钟书语),一切艺术发乎情又止乎情,没有真挚的情感就没有真正的艺术。文学也是如此,情感是作家创作的唯一标准。作品的创作过程,往往也是作家沉醉于自己的感情之中,反复咀嚼着自己灵魂的历程。可以这样说,创作出与人共享情感的文学作品,则是作家一生中最伟大的幸福。由此,我们指导学生解读这些文学作品,在悦目赏心的同时,要沉浸于作品动情之处,进入作品慑魂之地,与作家及创作的艺术形象对话、沟通,并与之同呼吸共命运,方可达到文学艺术的魅力之所在的真切感受,使学生动其情、悟其人生之真谛。

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指导学生懂得作家的情感世界是如何化作具体的文学作品的。这一问题的探究,有利于学生对情感这一主观事物更深的认识和悟彻。一方面,文学作品的创作是作家世界观人生观的真实体现,是作家全部情感和精力的倾注。文学作品中,一笔一画,总关作家的情;一草一木,皆是作家人格的体现。朱自清的田田荷叶、羞涩荷花、缕缕荷香、脉脉流水、淡淡月色,无处不流露出作者当时的心境和处世态度;阿Q的可悲、孔乙己的可笑、祥林嫂的可怜,何处不表现出鲁讯“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世界观;与橡树齐肩的木棉,还有滞破的小木船,不也是当代女诗人舒婷的人生观吗?另一方面,“艺术是戴着镣铐的舞蹈”(闻一多语)。文学创作,它有一定规律,就是有其规定动作的规则。情感的宣泄要讲究起、承、转、合的流程;诗歌、散文小说也各有特色和丰姿。文学的规则,则是通向文学艺术成功的必由之路,没有这些规则也就不存在百花齐放、千枝竞荣的文学天地。当然,各种文学样式也有共性的规则,譬如记忆。文学创作并不是现看现写的实录,而是凭着多年对生活的体验、积累贮存并经过艺术的加工提炼,其间记忆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诚然,记忆乃是作家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到文学创作的天然桥梁高中语文教材的作品,如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唐弢的《琐忆》,还是汪曾祺的《胡同文化》等,皆是作家多年抹不去的记忆而凝结成的精品。这些精品的创作过程,正印证了鲁迅先生的名言:“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作者“爆发”的多年积蓄情感,到了不吐不快的境地,此乃情之所置也。这一点,也是我们指导学生解读文学作品应该沉淀的知识和经验。

更重要一点,面对如此丰厚的文学精品,我们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解读呢?鲁迅先生提倡“静、观、默、察”四字解读法,强调读者置身于文学作品的自己体验。这种解读法对我们指导学生解读文学作品仍有宝贵的现实意义。为此,我结合教学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中体会,对审美性解与创读作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理解。

文学精品犹如陈年老窖需细细品尝,犹如封存千年古董反复把玩赏鉴。要一读二读三读反复地诵读,一赏二赏三赏潜心地品赏;由直观感受到心灵感应,从初浅感知到深层理喻。审美性解读就是这样一种阅读方式。

一是观赏性阅读。初读课文,直觉感受课文要点,勾联要点说一段话,知其内容轮廓,明白写什么,赏析什么等。

譬如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学生速读课文,勾画每段要点,勾联“胡同”与“胡同文化”要点说出“胡同”与“胡同文化”两层大意的一段话,解决北京胡同什么状态和胡同文化是怎样一种文化两个问题。这样,整体感知胡同文化浅层内涵,属于观赏性阅读阶段。

二是欣赏性阅读。在整体感知课文基础上,研读重点段落,梳理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披文入情,循着作者思路探究动情之处,加深对课文文化内涵的理解。

在整体感知《胡同文化》浅层内涵后,锁定此文第一、五、十三、十四、十五段欣赏性研读。如第一段要点句:“北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从这些要点句,从整篇瞻前顾后欣赏,则是统领全文——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第五段,从要点句也不难看出承上启下转而重点叙述胡同文化要义。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欣赏第十三、十四、十五段,寻精撮要,抓住重点词或语句,如“衰败”、“没落”、“怀旧”、“伤感”、“怅望低徊”和“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等,体悟从词句中流露出的留恋、怀旧、伤感之情。(www.daowen.com)

欣赏性阅读,从浅层感知到深层理喻,切中了作者在文中跳动的情感之脉,使学生对胡同文化有了较深的感受。

三是鉴赏性阅读。这一阶段阅读,拓展学生视角,全方位思考鉴赏作品蕴含的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并激发学生联想,对作品生发出更多的含义,以此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内心精神世界。

深入阅读、鉴赏《胡同文化》一文蕴含的意义和文化内涵,主要从作者生活、作品和与土文化链接三方面入手。一方面从作者生活体验鉴赏其独有风格。汪曾祺是由水文化转向胡同文化的一位京派作家。他出身于江苏高邮书香门第,从小学到高中生活在江南水乡,据汪曾祺自报家门,他从小和“水”结缘。他说:“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不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汪曾祺《我的家乡》)我们从汪曾祺的散文作品中,可以体会到散文的“水”性和水对散文观的滋润。他的散文具“漫”“野”的特性和宽容入世的态度,主张“文化的休息”,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健康、休闲的心态,反对伤感主义。然而,汪曾祺从1948年到北京一直工作生活在北京。对北京的胡同耳熟能详,对胡同里的市民生活了然于胸,十分熟识。故此,汪曾祺的散文源于“水”归于“胡同”,具有浓郁的“胡同”味。这一点,可指导学生从《胡同文化》一文中索其踪迹,如“唤头”“惊闺”“地根儿”和“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等,皆是“胡同”里的特有风味。汪曾祺师从京派作家沈从文先生,两人虽早年都有生活在水边的经历,但汪曾祺比沈从文先生更京味,并且处世态度也迥然有异。沈从文是消极“避世”,汪曾祺则积极“入世”,宽容的态度。汪曾祺对胡同和胡同文化随着市场经济大潮涌动,逐渐没落、衰败,除了留恋、怀旧、伤感,还抱有怎样的态度呢?指导学生品读精要语句。由此鉴赏汪曾祺平实、朴素、胡同味的散文风格。

另一方面,从作品本身入手鉴赏胡同文化的内涵。胡同文化是浓郁的地域文化,受其当地所处的政治、经济直接影响。胡同文化是一种守旧封闭的文化,它的精义是“忍”。北京市民为什么有这种心态呢?我们知道,北京从明清以来皆是京城,是封建统治者的中心,市民生活在天子脚下。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残酷的封建统治和经济压榨,市民对敢怨不敢言,长此以往,则养就了随遇而安的一种无奈的“顺民”心态。而到如今,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商品经济的风起云涌,市民封闭的心灵也随之洞开,一叠胡同生活旧照片——一种旧文化形态也随之没落、衰败,逐步走向消亡了,才有作者在《胡同文化》中写的“西风残照,衰草披离,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情景。这一点的鉴赏,深入理解作品蕴含的深层意义和文化内涵。

第三方面,从链接乡土文化入手创读作品生发出文化内涵更深的理解。汪曾祺长期生活在北京胡同四合院里,对共一草一木,一事一物皆耳熟能详,并且目睹了胡同和胡同文化变迁史,有很深的情感体验,故能写出如此精美而富有文化内涵的散文。我们要指导学生走进作者情感巷界,鉴赏品读其作品,深解个中之味,光从静态的作品和作者生平经历、创作风格去解读作品,那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该动态的去链接学生熟知的乡土文化,个性化地创读理解《胡同文化》的文化内涵。

为此,我们珍视学生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这方面,我有四点认识:第一,要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我们的学生长于斯长于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本土乡民生活和乡土风情皆是熟识不过了,如江南小巷、石子路、方言饮食、婚丧等乡土风情。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政治、经济、文化等生活丰富多彩。旧城改造,新城绘就,每个学生心中都珍藏着一叠新旧照片——乡土文化的变迁史。这些生活经验,是与汪曾祺及《胡同文化》沟通、对话的支撑面。第二,尊重学生对生活的个性化理解。每个学生对生活的理解是有差异的,他们有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切不能凭主观去强化某种理解,代替多样性个体理解,老师的好心反而成了坏事。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多角度深层面去理解社会生活,使学生口头或笔下呈现丰富多彩的个性化表现,心灵深处流露出来自然而真挚的生活感受。第三,唤起学生自主探究生活、体悟生活的热情。若是短时间课堂内去完成一篇文化性短文,可能出现对生活表层图解,激发不起学生对此类文章的兴趣,甚至会导致对熟知生活的漠视。我们一定要学会期待,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深入观察、感受生活,去探究生活某方面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积累一定的生活素材,方可达到更深层的感悟和理解,写出富有激情的文章。第四,强化学生个体生活体验重构《胡同文化》个性化解读。学生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有自己的生活价值、态度和观念。让其自主创读《胡同文化》,就有创新的思想火花,这才算得上深解其滋味,作品的个性化解读。由此,引导学生走进汪曾祺的《胡同文化》,面向乡土生活,并使之热爱家乡、热爱生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综观审美性解读和创读过程,既体现了鲁迅先生的“静、观、默、察”四字解读法精髓,也从解读和创读《胡同文化》实例窥察出精美文章的无限魅力一一反复诵读,潜心把玩鉴赏,使学生悦目而赏心、动情而慑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