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杜甫《去矣行》黄玉顺早期文存:买办文人的谬误揭示

杜甫《去矣行》黄玉顺早期文存:买办文人的谬误揭示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杜甫《去矣行》诗云:君不见鞲上鹰,一饱即飞掣?当然,他在漂泊潦倒之际,是有放浪形骸之作的,这首《去矣行》即是个例子。这些本来是不成其为问题的,《析疑》却使之成了问题,仅仅因为“买办文人胡适”讲了几句话。顺便指出,《析疑》以为“‘餐玉’本是道教徒服食求仙的一种法术”,实在是大谬不然。《周礼·天官·玉府》:“王斋,则共(供)玉食。”

杜甫《去矣行》黄玉顺早期文存:买办文人的谬误揭示

杜甫《去矣行》诗云:

君不见鞲上鹰,一饱即飞掣?

焉能作堂上燕,衔泥附炎热!

野人旷荡无䩄颜,岂可久在王侯间?

未试囊中餐玉法,明朝且入蓝田山!

《析疑》写道:“买办文人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中说:‘蓝田山出产美玉,故杜甫说要往蓝田山去试试餐玉的法子。没有饭吃了,却想去餐玉,这也是他寻穷开心的风趣。根本上他是不赞成隐遁的,故说“行歌非隐沦”’”,“‘餐玉’本是道教徒服食求仙的一种法术,他偏说这是‘没有饭吃了,寻穷开心的风趣’。险恶儇薄,莫此为甚!”杜甫“是说他那一套愚腐的儒家抱负难获施展,虽非志在隐遁,只好‘行歌道中’;辞意间并没有流露出‘根本上他是不赞成隐遁的’,所以和‘发牢骚’、‘寻穷开心’都联系不上,我们不能妄信胡适的胡说白道!”(www.daowen.com)

这里涉及的根本问题,是杜甫到底是不是赞成隐遁。我认为,胡适关于“根本上他是不赞成隐遁的”是一个完全正确的判断。知人论世,不论从他的一生行事,还是从他的一生作诗来看,杜甫绝不是一个道家“隐君子”,恰恰相反,他自始至终是一个忧世、入世、意欲济世的儒家仁人志士。对杜甫的整个思想感情,可以从三个层面上来把握:第一,杜甫是一个执着世事的入世者;第二,由于世事维艰,仕途坎坷,杜甫有时在愤激之中也流露出一些出世者的隐遁倾向;第三,归根到底,杜甫还是归宗儒学、痴情儒术的,可谓一个“醇儒”。

老杜本质上是一个心忧天下、属意功名的儒者;否则,他的作品是成不了“诗史”的,他本人也是成不了“诗圣”的。尽管“儒冠多误身”,他毕竟还是要戴上一顶“儒冠”。他的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的关怀,是“上感九庙焚,下悯万民疮”。当然,他在漂泊潦倒之际,是有放浪形骸之作的,这首《去矣行》即是个例子。其实,这正是胡适讲的“发牢骚”“穷开心”,亦即一种自我解嘲、自我排遣而已。谁都知道,这是中国士大夫们的一个通例:达则儒,穷则道。如果只见现象,不求本质,是不理解老杜的一种表现。

杜甫思想感情的本质何在?且听他自己说:“非无江海志,萧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5];“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6];“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7]。这才是老杜的心声,这才是真正的杜甫。这些本来是不成其为问题的,《析疑》却使之成了问题,仅仅因为“买办文人胡适”讲了几句话。况且,《析疑》作者自己也说杜甫“非志在隐遁”;我不明白,这与胡适讲的“根本上他是不赞成隐遁的”究竟有多大区别。

顺便指出,《析疑》以为“‘餐玉’本是道教徒服食求仙的一种法术”,实在是大谬不然。餐玉之事,古已有之,“本是”出自儒家经典的。《周礼·天官·玉府》:“王斋,则共(供)玉食。”司农注:“王斋当食玉屑”;郑玄注:“食之以御水气”。所谓“餐玉”,即源于儒家之“食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