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研究《易经》语法

如何研究《易经》语法

更新时间:2025-09-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赵先生的《易经语法分析》即属于这样的“以西说中”,虽属“格义”,也是眼下别无选择而必须勉力从事的历史阶段性的任务。赵先生的《易经语法分析》就是一种共时的研究,即是对殷周之际的语法结构的静态描写。

汉语语法研究,由来已久。传统语文学(philology)范畴的汉语语法研究,大约肇始于元代,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一部讨论文言虚词的专著,是卢以纬的《语助》,而所谓“文言虚词”,依我的看法,其实质乃是汉语所特有的一种语法形态(词法形态、句法形态);现代语言学(linguistics)范畴的汉语语法研究,滥觞于晚清,第一部专著是近代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后者实际上是用西方语言的语法规律来硬套汉语的语法,结果带来许多类似“格义”的弊端;但是,我们显然又不能简单地回到前者去。时至今日,这仍然是汉语语法学界面临的困惑:我们缺乏本土的、原创的、切合汉语语法实际的语法理论。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停止汉语语法的研究工作;唯一的选择,就是只好暂时仍然采取“以西说中”的办法。这就犹如当年的佛学东来,最初的理解虽然扞格不通,但正是经过这样的“格义”,佛学才最终被中国化、本土化了,形成了中国原创的佛学。

赵先生的《易经语法分析》即属于这样的“以西说中”,虽属“格义”,也是眼下别无选择而必须勉力从事的历史阶段性的任务。那么,按西方语言学的观念,《易经》语法研究涉及两个方面,从而涉及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方法:一方面,研究《周易》语法必然涉及与其前后时代的语法的“历时”比较问题,这就可以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但另一方面,《周易》语法本身的存在却是“断代”的,我们首先必须“共时”地去描写它,这就可以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方法。两者之间,具有一种辩证的关系:一方面,后者乃是前者的基础,因为我们必须首先弄清了每个时代的共时的语法结构特征,才可能对它们进行历时的比较;但另一方面,前者也是后者的条件,因为假如不对不同时代的语法结构进行历时的比较,我们也难找出一个时代的语法的共时特征。因此,现时语法学界把这两种研究对立起来的倾向是不可取的。(https://www.daowen.com)

赵先生的《易经语法分析》就是一种共时的研究,即是对殷周之际的语法结构的静态描写。这种共时的静态描写当然应该在历时比较的条件下进行,但这种共时描写的结果本身又对历时比较的研究提供基础。例如,古经语法的研究可以与大传语法相比较;然后,比较的结果又可以用于对大传语法的更进一步研究。赵先生这样对《易经》语法进行共时研究,就可以为历时研究提供赖以比较的基础;这种比较不仅仅是古经与大传的语法比较,而且意味着殷周之际的语法与战国时代的语法的比较,从而构成汉语史研究中的重要的一环,这是很有意义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