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宽容与平等:多元文化发展的基石

宽容与平等:多元文化发展的基石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近代多元文化的发展,使其已经蜕变成另一个新国家,而且俨然已成为许多不同种族之人的第二故乡。多元种族的样貌,早已存在于当地的学校、国家机关、私人企业和社会各阶层领域。娜拉15个月大时,正值出现许多有趣反应的年纪。在发色、肤色,乃至眼珠颜色经常是花花绿绿的挪威校园,这里就是学生学习平等对待他人、包容文化差异的最好环境。

宽容与平等:多元文化发展的基石

要让有着不同文化宗教背景和生活习惯的一群人,相安无事地生活在一起,靠的是挪威学校教育提倡的平等、宽容观念。这是任何多元化社会得以稳定发展的基础。

虽然这是个国民人均年收入高达9万美元的国家,但很少有家庭会聘请家庭用人。挪威人大多自己带小孩,自己修房子,似乎不太擅长使唤人。也因为挪威是福利系统相当成熟的国家,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多有国家照管,因此对外佣并无明显需求。然而当地人看待外佣的眼光,可能也有别于我们的刻板认知。

根据挪威聘用家庭用人的法律,雇主除了必须支付受雇者每月5000挪威克朗的零用钱外,还得提供食宿,且至少让他们每周休息一天。一周总计工时不得超过30小时,一年另有25天年假。同时需为对方缴付一年7000挪威克朗的挪威语学费,以便协助他们适应当地生活。

20世纪70年代,挪威因发现石油之故,经济跃然起飞,劳动力需求日增。在既有劳动人口不足的情况下,挪威曾大举向地处中东的巴基斯坦招募壮年劳动力。当年远赴异乡糊口的外地人,不少从此留在挪威成家立业。30年后,这些巴基斯坦人在挪威外来移民中已不算少数。同一时期,因为难民身份获得安置的越南人,经过几代繁衍,也成了这个国家的族群之一。再加上20世纪末,联合国每年依照配额,将伊朗、伊拉克、阿富汗、索马里以及非洲等国家难民分送至挪威,连续不断地丰富着这一斯堪的纳维亚王国的族裔组成。在奥斯陆市区,与我们擦身而过的人中,还有许多东欧人、中欧人或亚洲人。他们多数是为了相对安稳舒适的生活条件而背井离乡来到这里。基于地缘之便,到挪威谋生的瑞典人也不在少数。此外,随着亚洲外籍配偶的日益增多,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也渐次改变了这个原本由单一白人种族构成的国家。

挪威的历史也许可以追溯到上千年之前。冰河时期至维京时代,挪威人几乎从未和其他种族的人一起分享过当地的一草一木。几个世纪以来,他们对这块用以安身立命的土地有着强烈的归属感。但近代多元文化的发展,使其已经蜕变成另一个新国家,而且俨然已成为许多不同种族之人的第二故乡

和娜拉同一时代的挪威人,有更多机会亲眼见识到这个世界不同的种族,彼此肤色的差异多样,比如挪威人某种程度上把聘请家佣视为文化流通的形式之一,而不光是为了分摊劳务。挪威小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学校、百货公司、儿童乐园和餐厅,总能自然而然地接触到多彩多姿的、迥异于纯种白人社会的信息。新一辈挪威人依旧热爱自己的国家,但对“国家”两字的体会,已和老一辈极为不同。

打从葛罗莉亚怀上娜拉的那一刻起,从怀孕、产检、分娩到进恢复室那短暂的三天,我们相继接触了瑞典裔的妇产科医师、波兰裔的助产士、越南裔的护士、非洲裔的验血师,还有许多不知其原乡为何处的非白人族裔人士,他们给了我们诸多协助。出院时我们预约的出租车,司机则是一名巴基斯坦裔的年轻小伙子。我大致能够理解,为什么挪威人会提醒我,如果要用一张照片向亲友介绍“挪威人”,画面中千万不要只有白人。多元种族的样貌,早已存在于当地的学校、国家机关、私人企业和社会各阶层领域。任何意欲表现挪威社会的图像,挪威人都会记得兼及不同种族。

娜拉出生前,我曾有过短暂学习挪威语的经历。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课堂教材里安排出场的人物,总是尽可能联系现实,不会只以挪威白人作为句子对白的角色。人物背景包括拉脱维亚人、美国人、印度人、泰国人、伊朗人,不一而足。会话练习除了让学习者同步了解挪威文化,偶尔也会穿插不同国家的习俗传统。所以虽然名义上是“语言学习课”,但已不仅仅是纯语言教学。自广纳移民的年代起,这个国家的人民就有了心理准备,他们所生长的环境,未来不会只是单一族裔的社会。

要让有着不同文化、宗教背景和生活习惯的一群人,相安无事地生活在一起,靠的是挪威学校教育提倡的平等、宽容观念。这是任何多元社会得以稳定发展的基础。娜拉15个月大时,正值出现许多有趣反应的年纪。因此推她出门,偶尔会吸引旁边经过的挪威白人妇女的注意。对方总是先向我这位亚洲爸爸示以善意的微笑,然后弯下腰逗逗娜拉,也会被娜拉有趣的举止逗得乐不可支。当我带着娜拉到奥斯陆近郊一座大型室内游乐场游玩时,周遭的白人妈妈向来不介意我抱着娜拉一起钻进彩球池。

我相信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多元面貌是在教导我们要懂得相互尊重,而挪威校园正是一个足以让人领悟这个道理的环境。挪威虽然是传统的基督教国家,但挪威小孩在学校里接触到的同学,因为彼此家庭背景有异,所以还得学习面对其他不同于基督教的价值观

印度小孩偶尔会穿着家乡的传统服饰上学。鲜艳的衣着色彩,配着领子、袖口闪闪发光的碎花亮片,对照北欧风格的穿着打扮,整体造型尽管有些突兀,却不会招致异样的眼光。尊重他人的观念便体现在这些生活细节上。他们并不会因为彰显自身文化而受到嘲讽。在发色、肤色,乃至眼珠颜色经常是花花绿绿的挪威校园,这里就是学生学习平等对待他人、包容文化差异的最好环境。(www.daowen.com)

翻阅挪威基础教育阶段的社会课和历史课教材,我们会发现当地人不光是要以此认识来自己,还要去同步认识他人。认识一群和自己生活在同一块土地,却有着不同肤色、信仰和种族血液的邻居。或许因为曾目睹纳粹发动种族灭绝带来的苦难,挪威和许多欧洲国家一样,也将那份恐惧升华为了日后的人权意识和人道主义。

假如娜拉真的在挪威长大,我当然没有办法保证她在成长过程中完全不会受到歧视。毕竟她的五官外貌就是个不折不扣的亚洲人的样子,而亚洲脸孔在白人社会向来不太吃香。但让我略感欣慰的是,挪威学校教育至少从未忽视平等和宽容善待异己的必要性。因为那并不只是为了表现强者的施舍,或是给予外来者一个友善的生存空间。而是为了让整个社会共同受益,更趋和谐而少有冲突。

奥斯陆城东的格陵兰区(Grøland),俨然是一处中东移民的聚居地,此地街道巷弄间的景物都和其他区域明显不同。不容否认,这一带确实是脏了一点儿、乱了一点儿。虽然的确有挪威人因为当地的拥挤杂乱而对其却步,但它也从未丢失秩序。信步其间,即使是挪威白人也不至于认为自己的安危会受到任何威胁,顶多是受不了沿街飘散的阵阵香水味。

这群中东移民在格陵兰区以自己习惯的方式,开餐厅,经营超市。也许墙壁上偶有涂鸦,以及有许多其他地区所没有的、专门提供拨打国际电话的小店面和二手旧货区,又或者是商店里的地板始终无法保持干燥清洁。但他们并非是因受到任何形式的欺侮,才必须群聚在一起实行自我保护。这里提供给他们的是一个可以不用缩手缩脚过日子的地方,不用假装自己像个白人一样。

我承认初期我曾被眼前迥异于自家环境的景象而震撼,我也确实听过挪威友人抱怨它让奥斯陆变得没那么光彩。格陵兰区地铁站出口,永远有股刺鼻的尿骚味也是事实。但挪威人自己也很清楚,这个国家若不是有这些人愿意以汗水体力换取相对微薄的工资,举国的基础建设将比临近的瑞典、丹麦落后20年以上。每年8月,在奥斯陆市政厅后方广场盛大举办的多元文化节上,一群思乡的外裔挪威人会齐聚一堂,以自己家乡的传统食物和歌舞表演,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并狂欢一整天。当地政府则秉承包容、接纳的理念,大力支持这群异乡人所举办的庆典。这么做正是因为长期以来,奥斯陆许多基层的体力工作总是由外裔人士担纲,所以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感激这些外裔人士对这座城市的付出。

为了和国际接轨,挪威从基础教育二年级起,开始正式教授学生英文。对一个仅有500万人口的小国家来说,若能广泛熟练地使用英文,将有助于他们和其他国家的沟通联结。许多父母为了将子女推向国际化,甚至渐渐舍弃了以含有挪威特殊字母(如æ、å、ø)的名字作为小孩的名字。考虑因素之一,就是为了配合全球化时代下的通用性。例如2012年,挪威最受欢迎的新生儿名字,女生是娜拉(Nora),男生则是卢卡斯(Lucas)。可以预见,未来取传统挪威男性名字“Bjørn”(比约恩)的挪威男孩将会越来越少,因为很多外国人不知其如何发音,甚至干脆念成“B-John”。

不过,对照诸如学英文、取名字这类“深谋远虑”的事件,我相信挪威人已经充分理解到包容自身社会的多元性,才是开阔小孩国际视野的第一步。成人之后,他们就更能以宽容的国际观去认识外面的世界。

对挪威人来说,我和娜拉是长得和他们完全不一样的外国人。但我很庆幸,挪威人能在他们的基础教育中,注入高度的平等、包容等观念。无论在什么样的场合,即使他们对我们的出现充满好奇,或是对我所来自的地方不了解,也不会以“歧视”作为互动的起始。通常你从对方的神情和态度,便能略知他们对你究竟是友善还是嫌恶。

尽管我知道人性中很难完全没有自我优越感,而傲慢的挪威人也并非不存在,但他们确实正努力通过教育手段予以克服。数年的挪威生活中,如果我知道娜拉未来将身处备受歧视的环境中,我一定会及早带她远走高飞。如果走不了,我们也很难跟着挪威人一起珍惜这块土地——可能会疏于垃圾分类,不愿节约,甚至无所谓地消耗当地资源。那么,这或许就成了挪威人的损失。相反的,当外来移民获得和当地人同等的尊重时,他们的智慧和劳动能力,便有更大的可能去成为这个国家共同的资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