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云:“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依风俗习惯,这是出于英雄好汉之口的;这年头新事多,也可以说是出于女强人之口的。何以不更名、不改姓就英雄,就强?理之浅者是犯了法,逃,要更名改姓,以求躲避画影图形的捉拿,好汉子敢作敢当,不逃,也就不必更名改姓。还有理之深者,更名改姓是出于不得已,不得已才改是因为舍不得,名姓,有如牌号,叫白兰地,叫红塔山,本来无所谓,可是一加诸身就舍不得,说明所以然就难了。有人说,这也是来于封建传统,人的头脑随着形势改革开放,也许不很久,勤换时装的时风会波及名姓,那就如美国人之喜搬家,中国人也会喜换名姓,于是今天的张三,明天名片上变成李四,今天的赵姐,明天名片上变为钱娃,岂不好玩?自然也会带来许多不便。更大的困难是公安部门不会同意,因为只是换“身份证”一项他们就承受不了。根据某哲学家的高论,只有“今”是实在的,我们还是安于封建为好,就是说,承认已经加诸身的名姓也有如发肤,不敢毁伤,非万不得已就不更名,不改姓。
忽然扯这些干什么呢?是偶然翻旧笔记本,碰到昔年抄的这样一条:
闽中有士人魏姓者,佚其名,愤魏阉(魏忠贤)恣擅,耻己与之同姓,乃去“鬼”称“委”。彼有俨然朝绅而称祖爷,称殿爷,与夫称功颂德、雷同附和者,闻此直当羞死耳。
(明郑仲夔《耳新》卷二)
所记之事简单,意义却不浅近。事是明朝晚年,天启皇帝既幼小又混蛋,信任魏忠贤,开东厂,让他为所欲为。正如不少有无上权力的人一样,说了算,就大量整人,大量杀人。对此,多数宵小就甘心为奴,歌颂功德之不足,还立生祠,以便朝夕能见真容,礼拜。可是福建有个姓魏的就不然,而是痛心疾首。正面抗,无力,只好改姓魏为姓委,以示深恶痛绝云云。有人深恶,有人痛绝,虽不能损魏忠贤之一毛,却能表示世间还有是非,天理并没有绝于人心(用宋儒语),所以应该说是有深远意义。
《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念到昔人的这句话,想到昔年的闽中魏姓,我一阵发神经,想到姓张好不好的问题。张王李赵遍地刘(流),太多,只好缩小范围,限于以杀人为乐和以救人为乐的。而不幸,刚一这样限定范围就想到张献忠。他是几乎把四川人杀光了,虽然事已隔数百年,想到也不能不深恶痛绝。那么,是不是要学闽中魏姓,去“长”称“弓”呢?依传统,改姓是大事,依今统,改名字是麻烦事,正在进退维谷,救星来了,是居然又碰到一条,文如下:(https://www.daowen.com)
(供奉内使)景进等言于帝曰:“魏王未至,康延孝初平,西南犹未安;王衍族党不少,闻车驾东征,恐其为变,不若除之。”帝乃遣中使向延嗣赍敕往诛之,敕曰:“王衍一行,并从杀戮。”已印画(已画可,盖印玺),枢密使张居翰覆视,就殿柱揩去“行”字,改为“家”字,由是蜀百官及衍仆役获免者千余人。
〔《资治通鉴》卷274《后唐纪》三明宗天成元年(926年)〕
王衍是五代时前蜀的君主,战败,投降后唐,被安置在长安,被杀是一年后的事,只因为张居翰的不忍,改“行”为“家”,家以外的一千多人就活了。看到这一条,知道姓张的不只有张献忠,还有张居翰,本诸多说成绩、少说甚至不说缺点的“高”风,我可以装作只想到张居翰而未想到张献忠,因而也就可以仍旧保持“坐不改姓”。
姓保住了,可是有人会担心,这样推崇少整少杀,是不是离斗争太远了?那是大人之事,我不懂;又年老善忘,搜索枯肠,为自己的偏执找理由,不过是昔日诵习今日仍记得的,中,孟子的“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外,康德的“人要当人对待,因为他是人”。如是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