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下:用手指鉴定石质高下的方法与纹理花样关系

高下:用手指鉴定石质高下的方法与纹理花样关系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下,即好坏,有低要求和高要求二义:低要求是专就“用”说,高要求是兼就“赏玩”说。为了容易说清楚,讲高下,也要分而治之,即先只顾用的要求,赏玩留到后面说。至此,我们就遇见实用方面的一个大问题,如何分辨高下?用手指鉴定石质高下,难不在能知柔,而在难知刚。分辨石质高下,还有些离开个体,由类方面推定的常识,能够知道也好。甚至纹理花样与石质高下也有或大或小的关系。

高下:用手指鉴定石质高下的方法与纹理花样关系

高下,即好坏,有低要求和高要求二义:低要求是专就“用”说,高要求是兼就“赏玩”说。这两者常常纠缠在一起,如有幸买到黄莘田的十砚轩砚,必好用,更值得赏玩。但也未尝不可以分而治之,如买个新制的端石宋坑单打砚,圆形,边为一周围墙,好用,却没什么好看;反之,如买到出土的唐砚,像个小土簸箕,磨墨处隆起,不好用,却大可赏玩,因为可以遐想它也许是开天时物,那就与杨玉环同时,大可以发思古之幽情了。为了容易说清楚,讲高下,也要分而治之,即先只顾用的要求,赏玩留到后面说。又为了减少头绪,讲合用与否,都以石为例,说好坏是指石质好坏,其他质料可以类推。砚,昔人称为田,是因为在重农的时代,书生肩不能担,手不能提,甚至不辨菽麦,也要耕,就只能以砚为田。为田,要宜于耕稼。扔开比喻,就砚说砚,所谓好,实况是一,可以用不同的说法表示。最简单是一个字,“润”。还可以多用几个字,是“细而不滑,坚而不燥”。所求是上面说过的,“发墨”,即磨墨,如持蜡在温釜中移动,腻而无声,效果却既省时间又墨汁匀净。能这样的,石质是上上,其下可以排列若干等级。我们选取砚,当然最好是上品;不得已可以退一步,取中等以上的。中等以下,或大以下,表现为两种缺点:一种,石质柔而光,墨在砚面上打滑,费时间而墨汁未必能匀净;另一种,石质粗糙以致砚面不能细腻,磨墨有声,墨汁不匀净,时间也未必能省。至此,我们就遇见实用方面的一个大问题,如何分辨高下?总的说是“经验”。至于判定,通常是两条路。一条路,易而费力多,是用墨试,磨时有腻而涩之感,无声,省时,为上,反之为下。另一条路,难而费力少,是用手指(我习惯用食指)稍用力压砚面,然后转动,看是否有腻而涩的感觉,有为上,反之为下。当然,以手指代墨要靠更多的经验,要求能够在平柔的表面之下,探知有没有细小而刚硬的刺状物(有人称为“芒”),涩的感觉,发墨的效果,是由这埋伏在下面的刚硬物来。所以,也可以换用四个字形容润,曰“外柔内刚”。用手指鉴定石质高下,难不在能知柔,而在难知刚。有没有什么秘诀?曰有诀无秘,不过是多多历练而已。

分辨石质高下,还有些离开个体,由类方面推定的常识,能够知道也好。但这方面又是千头万绪,难得疏而不漏。不得已,只好举一点点例。如端、歙是老字号,名下无虚士;新进如贺兰石、玉山石,柔而无刚,就差得很远。砚石有绿色的,我见过的有端、洮河、松花、易州,都艳丽,宜于看,至于用,就如让飞燕、玉环去打仗,想奏凯是很难的。单说一种石,坑不同影响石质之外,时代先后像是也有些关系。据我的孤陋寡闻的经验,歙石,明代与清代尤其现代相比,还是明代的好;端石,单说老坑(大小西洞),乾隆年间的最细腻,看着更好,至于用,我以为就不如康熙年间的。甚至纹理花样与石质高下也有或大或小的关系。还是以老坑端石为例,青花、火捺、鱼脑、蕉白等花样,以蕉白最为好用。曾在陈保之老先生书斋中见一端砚,体积不大,康熙坑,砚堂遍体蕉白,把玩片时,至今仍不禁有“观止”之叹。(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