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至善中华经典晨读—论语·子罕

至善中华经典晨读—论语·子罕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知识分子于是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希望人民和平,国家稳定,所以周游列国,游说君王,《论语》是孔子死了之后门人弟子整理的言论,以及孔子的思想。

至善中华经典晨读—论语·子罕

春秋孔子及其弟子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注释〗

①川上:河边。

②逝者:指流逝的时光。

③斯:这,指河水。

④舍:停留,止息。

作品译文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www.daowen.com)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作品赏析

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这对于立志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

创作背景

春秋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的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奴隶和自由民的反抗斗争不断,一些主要大国在争霸的形势下,为了顺应社会变革的潮流,都实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社会变革的结果是:诸侯割据,互相征战,礼乐制度崩塌,周王室日益衰落。知识分子于是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不同的学说流派,即百家争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希望人民和平,国家稳定,所以周游列国,游说君王,《论语》是孔子死了之后门人弟子整理的言论,以及孔子的思想。经过历史的淘汰和选择,儒家思想汉武帝之后成为中国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