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意大利战役:必需的合理之举,付出高昂代价

意大利战役:必需的合理之举,付出高昂代价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前文已明确提过,意大利在一个错误的时机加入了战争,既无人要求也无人乐见。我的结论是,意大利之战不仅是合理的,甚至是必需的;它的问题是,无论做了什么看似最有利于自己战区的事,都有不顾总战略计划之嫌。放弃太多地盘,直接或间接的代价或许是其他战场和德国本土将付出超过意大利战场的鲜血和物资损失。

意大利战役:必需的合理之举,付出高昂代价

若要在战争结束多年以后重新审视意大利战役,就必须解决两个争论:从军事角度看,在意大利持续两年的纵深梯队防御是否可行?该战略在当时是否能博取最大收益?

下文的剖析中我会忽略所有政治因素。前文已明确提过,意大利在一个错误的时机加入了战争,既无人要求也无人乐见。德国反而非常希望意大利保持中立。战争面再有丝毫过度扩张都将置德国于极为不利的境地,首先在于德国战争潜能不堪重负,补给和战略问题也会随之而来。但是过早放弃整个或部分意大利是否为上策呢?如果我们把调研限制在军事领域,答案就会呼之欲出。

如果德军撤出意大利全境,仅以阿尔卑斯山为界防守帝国,这并不会经济地利用有生力量,反而给了敌人朝着法国和巴尔干随心所欲运动的机会,也意味着牺牲一处不可或缺的纵深战场,放任空战蔓延到德国南部和奥地利全境。

类似的道理,撤出意大利南部和中部,只从亚平宁山脉和阿尔卑斯山开始防守,既不会节省人力物力,也不会显著降低海上登陆和空降的威胁、遏制空战蔓延。

无论全部还是局部撤离,补给线的危险都有增无减。

对于有把握一举成功的撤退行动而言,准备工作应该早到1942年至1943年就着手,可那时因为政治因素也是不可能的。

我的结论是,意大利之战不仅是合理的,甚至是必需的;它的问题是,无论做了什么看似最有利于自己战区的事,都有不顾总战略计划之嫌。当然,如果只图尽早结束战争,那么不管有何机会可以攫取一场半政治半军事的胜利,地中海战场都是多此一举,只是这个观点我无法苟同。

鏖战意大利两年下来,因为各种原因,终以我们损失惨重、防线崩溃而黯然落幕。但战役本身不是洪水猛兽,它帮助维持了战争的整体局势,正如下面几个积极面所显示的那样:

意大利战场牢牢牵制住了盟军兵力,倘若这些军队投入到决定性的东线和西线,恐将为德国带来非同小可的不利后果。

我们守在一块弹丸之地,却深深牵动着海、陆、空作战行动。放弃太多地盘,直接或间接的代价或许是其他战场和德国本土将付出超过意大利战场的鲜血和物资损失。直到战争临近结束前,德国南方在方方面面依然免受战火荼毒,可见我们抵抗力的作用不可估量。

诺曼底登陆发生后,意大利沦为次要战场,正如十个师先后被撤走以及其他例证所显示的那样。另一边,敌人被牵制的兵力还和从前一样—即使在编制构成和素质方面做了一些调整,大量物力资源也动弹不得。上述情形下,还是在敌人把持着绝对制空权的时候,防守意大利仍然具备可能性,这可以被任何客观的历史研究者视作“能够到手的最大收益”。要知道,对我们而言,重获战略主动权是痴人说梦,失去的地盘再也夺不回来。可以说,倘若1945年4月战斗还有可能不受柏林方面命令的妨碍,最终结果或许更加显赫。

【注释】
(www.daowen.com)

[1]意大利东北部港口城市。

[2]位于佩鲁贾。

[3]后方地区是包括有原材料、工业、公路等的地区,后方地域则属于一个作战区域。

[4]卡尔·弗雷德里希·戈德勒博士,时任莱比锡市长,反希特勒集团的核心成员之一。1944年7月20日谋杀希特勒的事件中,他被内定为政变成功后的总理人员,政变失败后被捕,次年2月2日被处死。

[5]时任控制着意大利北部的墨索里尼傀儡政府的国防部长。

[6]作者注:1944年7月2日威尔逊将军下令翻过亚平宁山脉,挺进波河,进而继续穿过波河平原到达威尼斯―帕多瓦―维罗纳一线。

[7]“秋雾”(Herbstnebel)是1944年下半年德军计划撤出意大利波河平原的行动代号,同时期德军在西线准备发动的阿登攻势,即“守望莱茵”行动最初的代号也是“秋雾”。请读者注意区分。

[8]Villach,位于奥地利。

[9]克罗地亚西北部港市里耶卡(Rijeka)的旧称。

[10]时任德国武器军火生产部长。

[11]二战后期德军使用的一种喷气式轰炸机/侦察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