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战争尾声的指挥层问题

战争尾声的指挥层问题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希特勒采用的是多重组织机构并行的系统,也就是说,多个组织机构在同一领域内相互独立地运作。如果有谁想暗中破坏国家武装力量的结构,搬来这种机构—更准确地说是机构破坏者再灵验不过了,它们深得希特勒欢心。被希特勒寄予厚望的新军除非确实骁勇善战、装备精良,足以左右战局,否则没有存在必要。

战争尾声的指挥层问题

关于我心目中一个独立战区三军指挥链和指挥系统的最佳组织架构,这个话题太广泛,难以一一详述,但我想提一两点,它们或许是大众关注点所在。

希特勒采用的是多重组织机构并行的系统,也就是说,多个组织机构在同一领域内相互独立地运作。只有站在一个信不过任何人的独裁者角度才能理解这么一套组织系统。而它对于战争的实施是致命的,主要弊端在于内部互不信任—比如陆军党卫军之间、政府部门与纳粹党之间;权重标准不一致;存在独立的权限范围等等。

在一场需要有统一的权力机关和经济体制的战争中,党委办公室这些累赘早晚会在某个时期、某些方面坏事。如果有谁想暗中破坏国家武装力量的结构,搬来这种机构—更准确地说是机构破坏者再灵验不过了,它们深得希特勒欢心。(www.daowen.com)

对新队伍的集中控制显然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新兵征募和训练才能与可用的战争物资相适应。仔细的提前规划对于新队伍同样有益,但不要忽略优先顺序(例如将空军置于陆军装备之上),不要最后迫不得已才拆西墙补东墙。压下供给新队伍的人员和物资也是大忌,等到形势有变,它们的用处已经大打折扣;反之,如果它们被立即投入使用,摇摇欲坠的战线兴许还有救。被希特勒寄予厚望的新军除非确实骁勇善战、装备精良,足以左右战局,否则没有存在必要。

1945年又不一样了。我始终认为,如果在年初,或者最晚在一二月期间,倾尽所有可用的战斗人员和资源去防守莱茵河,当时完全沦为陆战的莱茵河之战或许会有另一种结局。错过这个时期,西线总司令部手中全部军力就再难有作为,除非几个老牌劲旅还能切实发挥余热。奈何我再不厌其烦地大声疾呼,上面也是充耳不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