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档案服务特征-面向公众需求的研究

档案服务特征-面向公众需求的研究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统计表明,国家综合档案馆1991年开放档案2000万卷,到2009年年底开放档案7000余万卷,到2013年年底开放档案13000万卷,充分表明了档案开放的增幅。对于档案机构而言,数字档案在不断积累,但远程服务的准备不足。由于近年来国家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对于档案数字化的重视,各个机构形成了数量巨大的数字档案,为公众做了大量的数字资源准备。

档案服务特征-面向公众需求的研究

当代档案服务具有如下特征:

(1)档案服务不断推动档案开放的力度

与早期以“藏”为主、以“用”为辅的档案工作相比较,当代环境下,在国家关于档案开放的政策下,档案工作由“收藏资源”转变为“展示资源”加“利用资源”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出现,推动了档案服务范围的扩大和档案数量的大幅度提升。统计表明,国家综合档案馆1991年开放档案2000万卷,到2009年年底开放档案7000余万卷,到2013年年底开放档案13000万卷,充分表明了档案开放的增幅。

(2)档案服务越来越依赖档案资源的建设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档案服务离不开档案资源的积累。数字档案出现以前,档案服务基于档案机构的收藏。数字档案出现以后,借助档案网站等信息化工作的成果,各地在进行新建特藏库(室)的实体档案建设的同时,加大了网上“晒档”、目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特色数据库的建设,这些档案资源建设为档案服务提供了保障。

(3)档案服务的复杂性不断增强

档案馆从“五位一体”出发,服务对象的组成越来越复杂,服务的内容越来越多样化,服务方式的选择越来越多,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都增加了档案服务的复杂性。

(4)档案服务着眼于公众的需求

早期的时候,档案服务主要表现为机关服务、为科研服务。当代的档案工作中,在档案服务继续履行上述职能的同时,人事信息的查询日渐增长,民生信息、经济信息等与民生相关的档案信息服务要求的呼声渐高。公众在内容需求发生变化的同时,还在利用途径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网上展览、网络查询、调阅数字档案以及微博服务等网络服务需求日渐突出,用户与档案机构的交流日趋频繁,这些都是当代档案服务必须面对的。

然而,从调查结果看,我国当前的档案服务也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www.daowen.com)

①档案利用以实体馆藏为主,数字档案的远程利用有待加强。

课题组调查表明,用户利用档案的主要目的在于“求证”“取证”,档案馆仍以提供实体档案、复印为主。信息化环境下,用户对于数字档案的利用尚未引起高度重视。对于档案机构而言,数字档案在不断积累,但远程服务的准备不足。

②档案服务以用户主动要求为主,档案机构被动服务的色彩依旧浓厚。

档案工作重“保管”、轻“利用”的习惯根深蒂固,重点更多的是在于如何保管好库房中的档案,然后通过查卷、借阅、复印等手段提供档案服务,形成了一种坐等上门、被动服务的惯性和定势。信息化环境和公共服务的要求推动了档案工作的改革,档案信息服务已经成为档案工作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但目前的档案信息服务部门提供的是简单、浅层的服务,离当代网络化环境下的信息服务需求差别很远,难以充分地满足用户对信息、知识的需求。

③档案服务按部就班,档案机构的信息供给与公众的需求不平衡。

由于近年来国家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对于档案数字化的重视,各个机构(尤其是国家综合档案馆)形成了数量巨大的数字档案,为公众做了大量的数字资源准备。但是,公众需求的内容是多个方面的,包括法律取证、信息参考、资料编辑、工作查考、娱乐休闲、个人教育等。同时,公众需求也存在当前需求和长远需求、个体需求和大众需求、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之分,这决定了档案机构加工档案信息、提供数字档案产品的优先次序,也决定了档案机构信息供给的难度。正是因为公众需求的复杂性,造成了公众的需求难以完全满足,影响了档案信息供需之间的平衡。

④公众信息反馈处理不及时,档案服务质量缺乏评价。

公众利用邮件、网络查询档案越来越普遍。然而,公众对于档案机构的信息反馈并不满意。从档案机构来看,查收公共邮件、档案微博、网站浏览日志等做法,尚未引起重视。这些都影响了公众对于档案服务的满意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