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电影的跨媒体叙事发展:泛二次元文化浸润下的网生代消费客体

中国电影的跨媒体叙事发展:泛二次元文化浸润下的网生代消费客体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泛二次元是指二次元衍生出的各类媒介文化产品。在日本,喜欢二次元文化的受众群体常常被称为“御宅族”,他们往往只对特定范围的事物感兴趣,且能够深入探究,但一般社会常识却非常缺乏。其次,二次元网生代所具有的“仪式对抗”特质有益于促进我国电影跨媒体叙事发展。可见,二次元网生代消费群体的这种内容生产与创造性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中国电影的跨媒体叙事发展:泛二次元文化浸润下的网生代消费客体

近年来“二次元”这一概念频繁地被我国主流媒体所提及,随着网络IP剧、动漫IP影视作品创作成为时代主流,具有二次元标签属性的“网生代”(指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群体)受众群体也逐渐从亚文化小众消费日益演化为我国文化消费市场的中流砥柱。所谓二次元,源于日语词汇にじげん,最早是指在平面维度二维空间内所呈现的二维动画角色,后来泛指日本ACGN(动画、漫画、游戏与小说)作品内容中所描绘的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虚拟世界,具有“架空”“幻想”“唯美”之意。泛二次元是指二次元衍生出的各类媒介文化产品。在日本,喜欢二次元文化的受众群体常常被称为“御宅族”,他们往往只对特定范围的事物感兴趣,且能够深入探究,但一般社会常识却非常缺乏。“御宅族”这一名词最初只是20世纪80年代日本学者对这类非主流人群的划分,随着21世纪以来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普及,拥有这一类型特质的消费群体日渐扩大,不仅超出了日本国度,扩展到其他国家之中,也日益成为全球网生代群体中特质鲜明、影响渐次扩大的一类人群。

在我国,网生代群体一般指出生于80后、90后、00后的青年。这一类群体数量庞大,也是我国影视文化消费的主力军,他们出生成长于网络时代,是当之无愧的互联网的原住民,相较于50后、60后、70后,他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更为严重,思想更为活跃、接受网络信息更为迅速,他们从小受美日动漫文化熏陶与影响,在全球化、网络化时代长大,具有鲜明的二次元文化时代标签,表现出二次元青年亚文化消费特征。首先,网生代消费主体喜欢组成各自独立的兴趣群体,形成一定的网络文化场域。百度贴吧、QQ群、网络论坛等网络社区与平台是他们活动的常见处所,基于对某一个动漫或某一类二次元作品的共同兴趣,他们喜欢自由组成一个个小的集合,交流彼此对于这些作品的理解,分享搜集来的各类资料。由于成员之间具有共同话题,网生代社团成员彼此之间往往配合默契,而外部人员因不懂其话语体系会很快暴露身份而被驱逐出去。网生代二次元社团常常设立许多外部限制,如许多二次元弹幕网站,入会会员必须通过一系列基础影视、动漫二次元知识问答才能注册或获得弹幕交流的权限。其次,网生代消费主体具有独立的品格,精于网络表达,具有强烈的参与欲望。因为从小到大长时间接触高度信息化的网络,他们逐渐培养出较强的信息检索、判断与分析能力。因此,在影视文化消费活动中,网生代群体常常不满足于作为被动的受众,对于流行网络作品,他们积极而老练地通过各类网络论坛、社交媒体表达自己的见解与观点。不仅如此,因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艺术创作门槛的相对降低,同人二次元文化创作在这一类人群中广泛流行起来,对于原作,他们或模仿或恶搞,创作形式广泛涉及小说、漫画、图片、视频、广播剧等,并在其社交圈内广为传播。

笔者认为,二次元网生代的这种文化特质体现了新媒体背景下参与性文化与文化融合的时代特点,这对我国当前IP电影跨媒体创作与运营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二次元网生代的审美特点影响着当代电影题材类型的发展。二次元网生代群体的外在表现体现为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热衷于网络世界而对现实表现出一种疏离感,与成长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父辈相比,他们没有沉重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他们渴望沉溺于虚拟世界实现自我价值认同。对于影视文化产品,一方面,他们倾向于接受一些“搞笑性”“幽默性”的无厘头喜剧,如近几年流行的网络情景微电影喜剧《屌丝男士》《废柴兄弟》《十万个冷笑话》等都非常贴合网生代群体的日常生活。比如网络情景喜剧《万万没想到》每集只有五分钟左右,主角是不同人设版的“王大锤”形象,短片制作偏重生活化,没有沉重的主题和宏大的视野,剧情紧凑、笑点密集。观看这些微电影时,网生代受众可以获得身心的放松,从日益繁重的工作生活压力中得到精神释放。另一方面,网生代消费主体也倾向于接受一些富有“戏谑性”“自嘲性”的具有后现代主义特质的作品,以此标榜自我,映射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因此,我们看到,近年来网络、影视及游戏等媒介平台上,不约而同地流行起了“修仙”“玄幻”“霸道总裁”“盗墓”“腐基宅”等元素,架空现实、穿越古今题材广受欢迎。电影创作也因此呈现IP化、动漫化、游戏化倾向。(www.daowen.com)

其次,二次元网生代所具有的“仪式对抗”特质有益于促进我国电影跨媒体叙事发展。如同英国伯明翰学派以阶级视野将青年亚文化看作是对各种大众文化和主流社会“收编”行为的“拒绝”或“仪式抵抗”,二次元网生代消费者普遍对所谓权威文本具有质疑与批评精神,不仅如此,他们还热衷于极富创意的同人创作、原著外传式参与式改编,这些行为表现极有益于推动我国影视IP的跨媒体故事世界拓展。比如《秦时明月》小说、电视与电影面世后,网络上围绕《秦时明月》跨媒体叙事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比如:有网友质疑原著故事世界“挖坑”(营造悬念)太多而“埋坑”(阐释疑点)不足;也有网友认为《秦时明月》电视剧、电影跨媒体改编与原著内容不符;等等。当官方作品建构的故事世界“裂隙”没有得到有效的“填补”时,受众的失望情绪便会油然而生,以至于部分消费者拒绝接受官方的剧情,走向了个性化的同人创作。而这时,源文本中不合理的情节、不完美的设定会成为同人创作的焦点,同人创作者们对源文本中没有给足合理解释的情节点进行自主考据,以个性化的影像进行表达,尝试进行合理化解答。这种对抗性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扩充了《秦时明月》的故事世界,另一方面,《秦时明月》运营方迫于市场压力,一边维护着正版跨媒体改编的权益,一边密切关注着这些网生代群体的二次元改编与同人化创作,一旦当某一同人作品在网络上获得广泛好评与高关注度时,运营方就会采取一切办法将其纳入麾下,正式收编为官方跨媒体叙事文本。比如《秦时明月》番外篇《秦时明月之罗生堂下》、衍生篇《秦时明月之空山鸟语》《秦时明月之易水残虹》等,都是源于对同人改编的收编与整合,以此进一步充实这一故事的文化品牌。可见,二次元网生代消费群体的这种内容生产与创造性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