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沁园春·长沙与《西厢记》诗句比较,诗意强化

沁园春·长沙与《西厢记》诗句比较,诗意强化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沁园春·长沙》上阕描绘湘江秋景,文字精警,用词考究,很多词语用得惟妙惟肖,生动传神。可以分别比较如下诗句:杜甫《画鹰》“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王实甫《西厢记》“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杜甫用“击”写画鹰,意在突出画鹰有朝一日,大展身手,捕杀凡鸟,凌厉勇猛的形象,给人一种惨烈搏杀、战无不胜的血腥印象。

沁园春·长沙与《西厢记》诗句比较,诗意强化

沁园春·长沙》上阕描绘湘江秋景,文字精警,用词考究,很多词语用得惟妙惟肖,生动传神。如“鹰击长空”的“击”字,“层林尽染”的“染”字,“鱼翔浅底”的“翔”字等。可以分别比较如下诗句:杜甫《画鹰》“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王实甫《西厢记》“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杜甫用“击”写画鹰,意在突出画鹰有朝一日,大展身手,捕杀凡鸟,凌厉勇猛的形象,给人一种惨烈搏杀、战无不胜的血腥印象。毛泽东化用此句,用“击”写雄鹰展翅,搏击蓝天,颇有如鱼得水,自由自在的意味,而且还突出了雄鹰矫健威猛,志在高天的生命活力。两个“击”字当有异曲同工之妙。王实甫别具匠心着一“染”字,点明相思离人泪如雨下,竟然染红了秋霜枫林,染红了黎明拂晓,如此夸张和拟人,可谓想象奇特,情趣盎然。而毛词“层林尽染”则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漫山遍野枫叶如丹的灿烂图景,让人联想到革命形势如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的前景。“染”字富于动态,赋予大自然以丹青妙手的神奇,大自然浓墨重彩,大笔挥洒,给我们留下了火红灿烂,辉煌耀眼的巨幅杰作。面对如此热烈火爆的“红”,熊熊燃烧的“红”,我们不也深深陶醉而兴奋不已吗?“鱼翔浅底”以“翔”写鱼,似乎有点反常奇怪,细细体味,却是妙手偶得。鱼本是在水底游玩,可用“游”太平淡,太一般化了,用“翔”则写出了游鱼戏水,轻快自由的情景,给人的感觉是鱼在水里游,无拘无束,无依无靠,就好像鸟在空中飞一样。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有类似描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王勃《滕王阁序》也有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到秋高气爽,天高云淡,蓝天映着碧水,碧水照着蓝天,天光云影共徘徊,水天一色共空明的优美景致,这正是毛泽东同志用“翔”而不用“游”,反常而不趋俗的原因。(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